《闹市闲民》赏析

陈英敏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1日,宋春华老师讲授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闹市闲民》。</p> <p class="ql-block">  《闹市闲民》描写了北京街头的一个老人,在这个老人身上,汪曾祺先生注入了一种审美理念,那就是清心寡欲,顺应生命,通透达观,天真自然。</p> <p class="ql-block">  小说开篇即言"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p><p class="ql-block"> 此言,使得小说与现实紧密相联,让人难辨真实与虚构,就加强了其真实性,颇有笔记小说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而"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几乎简洁到了无法再简的程度,可见作者之惜墨如金,用笔极简。</p><p class="ql-block"> 因为"天天见面,很熟了",于是等车时,"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让我坐等,这就对其淡描一笔,展示了老人那平和温煦的人情味和暖人肺腑的夕阳余韵。</p><p class="ql-block"> 因为,"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于是屋里的一切就让人一目了然,这就展示了其胸怀坦荡,古朴纯正,心无杂念,少有隐私。</p><p class="ql-block"> "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就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机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这是对屋里简洁的环境描写,同时也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是以环境之简单映衬了人之简单。</p><p class="ql-block"> 读文至此,我想起了林嗣环《口技》里那句"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p> <p class="ql-block">  描写完屋里的陈设,小说开始正面描写老人了。</p><p class="ql-block">①.尽管"老人七十八岁了",但是"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这就对老人的形象先总写一笔,展示了他虽然年老,但外表年轻,且很健康。</p><p class="ql-block"> 随后,作者把笔叉出去,顺手描述道"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进而议论道"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这就进一步展示了他身无长物,简单之极。</p><p class="ql-block">②.他"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睛明亮者,心灵必然纯净。而他"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则再次刻画了其年事已高。</p><p class="ql-block">③.尤其是,他"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就展示了其精神矍铄,情致不减,感情真挚,情商极高;而"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者,就再次刻画了其心灵纯正,简单无邪。</p><p class="ql-block">④.他"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再次表明年事已老,而"他的人中很长",于是作者对此直抒胸臆道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这就肯定了其人必然七观其简单生活,知其心灵纯正,长寿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⑤.尽管"他的头发也花白了",但是"向后梳得很整齐",这就给人以整齐优雅之感,表明其人虽老,但心态良好,整洁爱美。</p><p class="ql-block">⑥.另外,"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是啊,葛巾旧服心超然,这就展示了他穿着简单,无外物之诱。</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没有物欲的贪念,内心必然平静开阔。</p> <p class="ql-block">  随后,小说进一步描述了"他的身世"。</p><p class="ql-block">①.他曾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也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嫌乱,"不愿跟他们一起过","愿意一个人"过;他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p><p class="ql-block">②.他"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他"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不知其父观其子,不知其君观其臣",从他儿子、儿媳妇和女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孝情满溢,这就见其家风纯正,堪可一赞,并侧面描写了这位老人。</p><p class="ql-block"> 他老伴呢,为什么不来看他,这就留下了想象空间也,估计,是因为多年来的各自为战,让他们都习惯了孤居生活,因为从老人"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他是平和纯净的,绝非自私冷漠的。</p><p class="ql-block">③.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这一切无不展示了老人之洗尽凡心,逍遥自在,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真可谓"真味是淡,至人是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描述完"他的身世",小说开始描述"他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①.小说首先综述了"他的生活非常简单"。</p><p class="ql-block">②.他"早起扫扫地",不仅"扫他那间小屋",也"扫门前的人行道",他虽无大志扫天下,却满怀优雅扫脚下,这是一个爱洁净之人也。</p><p class="ql-block">③.他"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随分家常饭,绝无小留连,不爱浅斟细酌,生活堪称简单。</p> <p class="ql-block">  随后,小说隆重推出了他"自己做"的面﹣-"抻条",或曰"拨鱼儿"。在此,小说陡然起笔,直抒胸臆,"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接着,小说详细描述了他制作"抻条"。首先把"小锅里坐上水",然后"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这里一个"赶"字,就把稀面当成了鱼儿来写,富于情感,颇具灵性,使用了比拟手法。最绝的是"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回应了前面的"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一言。于是,"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这就展示了作者对他"拨鱼儿"的欣赏之情,同时也侧面描写了老人技艺之精熟。看着他拨鱼儿,"我"不禁赞赏道"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而老人却谦抑而言"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此段文字使用了对话描写,肯定了其技艺之精熟。</p><p class="ql-block"> 读文至此,我想起了《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春然响然,奏刀驕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只是庖丁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那得意忘形的劲头直冲云霄,快能到天上去了,而这位老人者,却是一脸平静,毫无骄尚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太欣赏老人"拨鱼儿"的手艺了,于是"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这就反衬了老人技艺之精熟。老人不仅天天"吃面",而且"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他的"菜码儿",不过是"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菜根谭》有言"酿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位老人未必知道什么《菜根谭》,但他却于无意间做到了这一点,可谓真正"至人"。老人吃完面后,就"喝一碗面汤",他甚至"不大喝水",然后"涮涮碗",就"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正所谓"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他虽然不会以琴弦书籍为伴,但是因为他对物欲毫无贪求,就使得心灵明朗辽阔,像秋高气爽的天空和晴朗清澈的大海。是啊,欲望最能蒙蔽心性,人生在世,不为外物眩晃,则必清纯简单,旷达乐观,有谁能达到老人这样的境界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小说转而描写了"我"的吃。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老人总要过来看看,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于是他摇摇头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这里乃是借"我"的吃,侧面映衬了老人之简单。随之,小说直抒胸臆道"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遂而结束此节。</p><p class="ql-block"> 老人不仅吃上简单,他甚至"不种花,不养鸟","很少遛弯儿","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其生活之简单。然后,小说连用短句,极其俭省地例数了老人"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可谓饱经风雨,阅尽沧桑。然而,历史的兴衰沿革,社会的变化更迭,"都与他无关",他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不理世务,观日出日落,看草青草黄,每天"吃炸酱面",然后"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身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行文至此,小说直抒胸臆道"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卒章显志,就升华了老人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 小说最后画龙点睛道"这是一个活庄子",就暗暗回扣了小说题目《闹市闲民》,也契合了白居易《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之言。哦,物欲的简单,人性的宽松,心态的淡定。于是我想起了我的一首小诗《闲居》:"人生老年如清秋,繁华落尽无所求。一杯淡茶闲里过,抱膝漫看风舞柳。"</p><p class="ql-block">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是一个大隐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