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p><p class="ql-block"> 庄子哲学中,独来独往是主动追求,体现独特生活态度和智慧。孤独是成长催化剂,促使思考、探索自我。强者享受孤独,弱者逃避。孤独带来挑战也带来反思与提升,应勇敢面对,成就非凡自我。</p><p class="ql-block"> 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独来独往并非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是一种主动的追求,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庄子所言:“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这句话道出了孤独与独特的内在联系,以及孤独背后所蕴含的尊贵与不凡。</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经历。正因为这种生而不同,我们难免会在某些时刻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并非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成长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完善自我。</p><p class="ql-block"> 狮子一般的强者,他们独自行走于人生的道路上,他们不依赖他人,也不畏惧孤独。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清楚如何去实现它。他们享受孤独带来的宁静与自由,他们在孤独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出众。</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那些像牛羊一样的弱者,他们总是习惯于成群结队,依赖他人的陪伴和支持。他们害怕孤独,害怕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然而,这种依赖和逃避并不能帮助他们真正成长,反而会使他们变得更加软弱和无助。</p><p class="ql-block"> 孤独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更加专注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可以更加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可以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选择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不能忽视孤独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在孤独中,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无助和失落。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它们推动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探索,不断成长。</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孤独,拥抱孤独。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可以发掘出内心深处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可以借助孤独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最终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至贵之人。</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和事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而有些则会让我们感到失落和痛苦。但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保持一份独立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p><p class="ql-block">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孤独。只有当我们真正敢于面对孤独、拥抱孤独时,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特而尊贵的个体。让我们在孤独中找寻自我,在孤独中成就非凡,成为一个真正独来独往、独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此外,孤独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孤独的时刻,我们得以暂时逃离外界的喧嚣和纷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阅读、学习、创作或者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p><p class="ql-block"> 同时,孤独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在孤独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反思和审视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孤独中的修行,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睿智。</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不能将孤独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我们应该明确,孤独只是一种生活状态,而非生活的全部。在享受孤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p><p class="ql-block"> 孤独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存在,而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它让我们有机会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修行自己,成为更加优秀、更加独特的人。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面对孤独、拥抱孤独,成为那个独来独往、独有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佛学强调万物相互联系,微尘亦含宇宙奥秘。心应如莲花不染,如日月自由。人生孤独,苦乐自担,唯有业随身。自然景象皆佛法,启示我们了悟空性,摆脱执着。面对生活,应有自我承担的勇气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于一微尘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悉见诸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粒微小的尘埃中,却可以洞察到整个宇宙的奥秘和万象。</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哲学中,强调了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以及宇宙的无限性和整体性。一粒微尘虽小,但它与整个宇宙一样,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元素构成,都蕴含着宇宙的法则和真理。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也有其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忽视了周围世界的广阔和深邃。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体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中的非凡真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静日长,时于此中得佳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心水面,更从何处问眞源。</p><p class="ql-block"> 此句出自自然庵的一副对联,描绘了静谧的山林与悠长的时光交织而成的画面,呈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和与清寂。</p><p class="ql-block"> 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宽广,使人得以暂时摆脱世事的纷扰,沉浸于大自然的怡然自得之中。这样的环境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更是心灵上的洗涤,给予人们机会重新发现生命中简单而纯粹的趣味,回归内心的平和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 心如莲花不着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如日月不住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经》</p><p class="ql-block"> 心要像莲花那样虽然生长在水中却不沾染泥污,也要像日月那样虽然运行于天空却不固定在任何一处。</p><p class="ql-block"> 莲花在佛教中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觉悟,因为它能在污泥中生长而不被污染,保持自身的洁净。我们即使生活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也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纯洁,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沾染。日月在天空中运行,不会固定在任何一个位置,它们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启示我们,内心要像日月那样保持独立和自由,不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束缚,不被私欲和执着所困扰。</p> <p class="ql-block"> 人于浮世,独来独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量寿经》</p><p class="ql-block"> 这句偈语强调了个体在生命旅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p><p class="ql-block"> 人来人往,聚散终有时,每个人都是独自面对生命中的种种经历,无人能够完全感同身受或替代。在这条旅途中,每个人必须自行承担生活的苦与乐。这种孤独的认识并非悲观,而是鼓励人们珍惜个体的价值,勇敢地面对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实现自我的超越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正藏经》</p><p class="ql-block"> 世间的一切都无法永久拥有,人离开时什么也带不走,只有个人的业力(因果报应)会伴随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业"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由个人行为产生的因果报应。"万般将不得",表达了世间一切物质和名利都是暂时的,无法永久拥有。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名誉,这些外在的东西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或者在生命的终结时无法带走。</p><p class="ql-block"> "唯有业随身",强调了业力的影响,业力是个人行为的结果,善业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恶业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对业力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世间的一切都无法永久拥有,只有个人的业力会伴随自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通过善行来积累正面的业力,为自己带来一个好的因果。</p> <p class="ql-block"> 野鹤闲云,何非法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风明月,亦是色尘。</p><p class="ql-block"> 此句出自趵突泉楹联。一切自然景象都是佛法的体现。闲云与野鹤,清风与明月,这些看似平凡但充满诗意的自然元素,都是指引我们了悟法相的途径。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能够领会到一切现象的空性,认识到依赖和执着于任何现象都是无常和无我,进而达到心灵的清净和自在。</p> <p class="ql-block">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量寿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的苦乐感受完全由自己承担,没有人能够代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佛学体系中,个人的苦乐感受被视为个人业力的结果,是由个人的行为、思想和选择所决定的。"苦乐自当",意味着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是独特的,个人的苦乐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由个人内在的心态和行为所产生。"无有代者",强调了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去体验生活、承担后果。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完全理解或承担我们的感受和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苦乐时,要有自我承担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生活中的苦乐,因为这是个人生活成长一定要面对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叶子就是一个佛。此为譬喻,意为三千大千世界摄于一微尘,一微尘中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p> <p class="ql-block"> 所见诸佛,皆由自心。一切佛,都从自心中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牛马众生。龙象为诸佛坐骑,牛马为众生仆从,都是服务者,性质相同,只是境界有差别。这句话体现的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渡众生,方能成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离诸相,心无所住。</p><p class="ql-block">永远出离世间种种相,心无所执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慈无碍,大悲究竟。</p><p class="ql-block"> 拔除世间之苦坚定不移,带给世间喜乐永不止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如来行,住如来道。</p><p class="ql-block"> 践行如来之行,安住如来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诸众生,恒起大悲。对众生,时时生起悲悯救渡之心。</p> <p class="ql-block"> 求一切智,净诸心海。</p><p class="ql-block"> 求得一切智慧,净化如海的众生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p><p class="ql-block">这是佛陀于菩提树下初悟道时发出的感叹。一切众生,本具足佛性,只因为妄想和执着,而迷失真我遮蔽本心,不能见清净自性。</p> <p class="ql-block">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水少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日子一天天过去,寿命一日日减短,如同水中的鱼越来越少,又有什么快乐可言?人们应当拼命勤奋精进,如同去熄灭头上烧着的头发,常常觉察到人生的无常,提醒自己万万不可懈怠而贪图安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p><p class="ql-block">不为自己谋求任何安乐,只愿众生能够出离痛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干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物影,清晰明净地展现在人眼前;破器、浊心的人生,则无法显现出如来那同样明净的真如法性之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往所造的诸种恶业,都来自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是从身语意中所表现出来,这一切我们今天都要忏悔。</p> <p class="ql-block"> 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一微尘与整个世界同性,对永恒之体悟须在当下实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就像拿着一盏灯进入暗室,那百千年的黑暗刹那间就能破除。菩萨的觉悟心灯也是这样,能够进入众生无始以来的心灵暗室,百千万亿的劫数、烦恼、业障,全部可以一下破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想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应当去观察法界的本性——万法皆无自性,一切都是心所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p><p class="ql-block">空间中粒粒微尘混同一体,时间中每一刹那圆融相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入诸佛力,普住诸佛智;作佛所作,净佛所净。完整地获得佛力,彻底地达成佛智;做佛所做的,净佛所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心平等,住一切智。</p><p class="ql-block"> 心入平等性,便可成一切智、自然智。</p> <p class="ql-block">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能入如如佛智,便可一通百通,一解百解,不再有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知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p><p class="ql-block">知道一切法,都在自心之中,而不执著。知道一切法,都在自性之中,成就觉悟智慧之身,不需要外求。知道三界、三世都在心中,自心是无量无边的。知道心佛是一,佛和众生是一,而佛与心、体与性都是无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应如如观照法界一切皆是虚幻,诸佛都如幻影,菩萨行如同梦境,佛说法只是音声,世间一切如同幻化,诸种假相都源于业力的执著抱持。差别也是虚幻,只因行动而起。一切众生之心等同佛心,只是受到种种杂染。以为法是实有的,是因为抱有寻求不可变异的永恒之物的妄执。</p> <p class="ql-block"> 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p><p class="ql-block">应独立去修成一切智慧佛道,应勤奋增长菩萨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知于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善于在平时、平常之中进行法的布施,能够开悟一切才是智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一切法心无动念,得智慧明灭诸痴暗。</p><p class="ql-block">在一切法上不动念,获得智慧之明,灭掉种种痴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p><p class="ql-block">应当知道一切心识都如幻化,应当知道世间种种都如梦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业如幻,业报如像,诸行如化;因缘生法,悉皆如响;菩萨诸行,一切如影。</p><p class="ql-block">知道所造之业、所遭之报、种种行为都是假相都如幻化;因缘和合所生诸法,都如音声响过即没;所谓菩萨万行,都如泡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为了世间众生,修行菩萨万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应群生心,庄严诸愿海。全面照顾众生之心,认真对待众生心愿。</p> <p class="ql-block"> 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发起普度众生之心,勤奋求取无上觉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p><p class="ql-block">像大地那样安然不动,像水一样利益众生。</p><p class="ql-block"> 但愿益众生,以此庄严心。</p><p class="ql-block">只愿能够利益众生,抱着这份庄严之心。</p> <p class="ql-block"> 心常寂静,知足少事。心常常寂静安然,懂得知足,心中无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如灵空,无所分别。心像灵觉虚空那样,消泯一切分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深净心,入菩提舍。以深沉明净之心,安住于觉悟净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p><p class="ql-block">立志要像高山那样峻拔,积德要像大海那样深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念观察,调伏己情。以正念观察自心,调伏自己的妄想执著。</p><p class="ql-block"> 慈济悲无倦,喜法舍烦恼。</p><p class="ql-block"> 慈悲济度之心与行不倦怠、不懈怠,让自己和众生都能乐于求法出离烦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法得自在,以道化群生。通过佛法获得自在,凭借佛法开化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取为实,不着为净。</p><p class="ql-block">不贪取才是真实,不贪著就是清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菩萨之心是脱离了迷乱颠倒的,清净之心常在不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p><p class="ql-block">如果能有缘亲近大德,便有机会修习广大无边的智慧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对佛的境界要生起信心,得到佛的授记心要不起执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实观法,出生妙慧。</p><p class="ql-block">如如观照,玄妙智慧自然生出。</p> <p class="ql-block">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为了利益世间众生,而专心求取觉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p><p class="ql-block">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心虚空无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身从缘起,究竟无所著。知道此身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什么好执著贪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住诸相,永断分别。</p><p class="ql-block">不被诸相阻碍遮障,永远断除分别之心,得平等正性、正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恒定坚守正念,学习和践行各种的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p><p class="ql-block">没有我私,平息心的顽固戾气,能通达如来觉悟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如果妄执人我分别,就是踏上了凶险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p><p class="ql-block">以大觉悟为自己追求的境界,专注于此而不止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无我相,则无增减。世人之所以有得失心,是因为妄执有我;如能了知无我,得失心便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着。</p><p class="ql-block">无论何时何地心都要像虚空那样,不受染污,没有执著。</p><p class="ql-block"> 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断除世间贪嗔痴而常常去求取佛之觉悟,到达超脱欲望的境界便能得法喜大乐。</p> <p class="ql-block"> 所作众善为众生,悉以智慧而回向。</p><p class="ql-block">所做的种种善行都是为了众生,全部依靠智慧进行回向。</p><p class="ql-block"> 见佛闻法勤修行,如饮甘露心欢喜。听闻佛法后勤奋修行,如同饮着甘露,心中欢喜无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p><p class="ql-block">专心于佛法修行,从未有过动摇散乱。以慈悲之心和愿,以方便善巧普度世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离一切虚妄想着,如是究竟到于彼岸。如果能远离一切地妄想执著,就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生染着,永断世间贪爱烦恼,修清净行利益众生。</p><p class="ql-block">不被污染,不生执著,永远断除世间的贪爱烦恼,修清净之行,以利益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一切众生一心向佛,常遇无量清净福田。希望一切众生能够一心向佛,常常到达无尽清净的福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究竟清净,无诸渴爱;身行永息,心善解脱。</p><p class="ql-block">彻底地清净,不再有种种愚痴贪著;身体和行为上的造业永远止息,心善于得到解脱。</p><p class="ql-block">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如果布施,当以众生为对象;一切都能舍掉,心中没有任何贪爱。</p> <p class="ql-block"> 分别取向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p><p class="ql-block">有分别贪取之心是见不到佛的,只有彻底断除执著才能见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对待众生,我要像一个慈母,心中生长出一切的善根和大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p><p class="ql-block">不染着世间的一切虚妄,常勤奋修行一切佛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世间种种,都如梦如幻;如果能这样看,心就不再有动摇迷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p><p class="ql-block">只为了断除一切烦恼,而勇猛精进地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佛种性,到于彼岸。得入佛性,便得解脱,到达彼岸。</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封神经典,句句入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要时,天地都是你的。</p><p class="ql-block">2.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债还清了。前世不欠,今生不见,今生相见,定有亏欠。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了你;缘散,我看见你在人群中。上船不思岸上人,下船不提船上事,旧人无需知近况,新人不必问过往。如果流年有爱,就心随花开;如果人走情凉,就守心自暖。</p><p class="ql-block">3.你以为错过了就是遗憾,其实可能是躲过了一劫,别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也别灰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所愿所不愿,不如心甘情愿,所得所不得,不如心安理得。</p><p class="ql-block">4.你信不信有些事,老天让你做不成,那是在保护你,别抱怨,别生气,世间万物都是有定数的,得到了未必是福,失去的未必是祸,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舟,有缘躲不开,无缘碰不到,缘起则聚,缘尽则散。</p><p class="ql-block">5.人不可能每一步都正确,不用回头看,也不要批判那时候的自己。要始终相信,所走之路,所遇之人,所留之遗憾,都是应该经历的。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p><p class="ql-block">6.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可以谈天气,说日月星辰,花开花落,只是不要说人是非。不要去触碰人间的纷扰,只是纯粹的感受人间的美好,拒绝琐碎的对话,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有用的事情上。</p> <p class="ql-block"> 7.你所有的压力,都是因为你太想要了;你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你太较真了。有些事不能尽如心意,就是在提醒你,该拐弯了。</p><p class="ql-block">8.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不闻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都是黄泉预约客,何必为难每一天,凡事看得太透,人间便无趣了,懂得放下才能更好的前行。世间万物,烦扰人心的东西数不胜数,不少人因为这些搞得痛苦不堪,身心疲惫。心要简单,人要糊涂,得失看淡,才会活得自在顺遂。</p><p class="ql-block">9.求不得是常态,不圆满是生活,所求非所得,未必是遗憾,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圆满。人生本就是一出戏,初看不知戏中意,再看已是戏中人,戏散曲犹在,未见当初梦少年。人生本就有几多艰难,你又何必时时为难自己。</p><p class="ql-block">.不要后悔对任何一个人好,哪怕是看错人,哪怕是被辜负,哪怕是撞南墙,因为你对他好,不代表他有多好,只是因为你很好。</p><p class="ql-block">11.你必须熬下去,是必须,当你熬过去了以后,你就会对这个世界上,认何一样东西失去兴趣,包括你心爱的人,因为没有人知道,你一个人走过那段难熬的日子,是多么的无助和崩溃,熬过去了,你就会变得无所畏惧,蜕变,才能让自己强大,涅槃,才能让自己重生,逆风,才能让自己翻盘。等你熬到心中无爱无恨无他人的时候你就重生了。过程虽然很痛苦,到时候你就会发现,失去比拥有更踏实。</p><p class="ql-block">12.人生千千结,就有千千劫,你的结,就是你的劫,解开一个结,才能渡过一个劫,人生苦短,世事繁杂,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牢笼。</p><p class="ql-block">13.人生不过三万天,借副皮囊而已,生命没有永恒,时间一到,该老的老,该走的走。临了空空,没你也没我,无一物带走。我们最终只是时间的过客,何必执念,努力过后,得失随缘,自在随心。</p> <p class="ql-block"> 《华严经》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什么意思,要如何理解?书院答:问题非常专业,问到了《华严经》乃至整个佛学的精髓所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字面意思,通俗说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并非真实的世界本身,而是经过你的认知、意识,重新解构过的世界。“唯心”“唯识”不能粗略理解为唯心主义那一套,佛学的精髓往往被很多人简单贴个“唯心派”的标签,觉得这不唯物主义了便把它推翻。科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物理世界的量子力学“量子纠缠”,还是道学、佛学甚至儒家心性学,“天人感应”、“心生万法”、“心生妙有”、“万法唯识”、“心即理”等等,都倾向于主观意识能改变客观世界。我们回到哲学的命题,世界是怎么来的?宗教告诉你世界就在你心里,量子物理告诉你世界是意识决定的,科学说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易学说是阴阳变化而成,道家说是道生一、一生二……总之,所有文字描述出来的都已经不是那个世界的本来,“文字性离”!培根说:“深入哲学,人的心灵导向于宗教。”我在多年前的一个学习小号的个性签名上说:“宗教、哲学、科学,感悟、思考、验证,终将殊途同归。”它们从不同方向终将汇聚山顶。</p> <p class="ql-block"> 三界唯心“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佛教中对于宇宙和众生存在的三种基本分类。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地狱等,是充满欲望和烦恼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色界:是众生离欲界后,存在于色界的各处天。色界的天依其禅定功夫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无色界:指超越物质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可理解为无形无色、纯粹的精神所在的世界。“唯心”指三界中的一切现象和存在,都是由众生的心念所变现和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众生的心念是创造和感知这三界一切的根本。“心”指的是众生的意识、心念和业力。佛教认为,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都是由心造成的业所感(业力所感受),并随业转变。无论是天趣、人趣、地狱、饿鬼、畜生,都是随业受报的结果。总之,“三界唯心”告诉我们的是心与业的关系。心为万物本体,而业是心念所造作的善恶之因,按佛家的说法,它会引导众生在三界中流转受报。这一观点不仅是佛教对于宇宙和生命本质的独特理解,也为修行者提供了指导,即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调整心念和心识来实现自我提升和超越。</p> <p class="ql-block"> 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即“一切唯识”,是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教义精髓。“万法”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所有的存在和变化。“唯识”指这些“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由心体的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再由见分去缘虑分别,此外,并无他物,故,“唯识”是“唯有识”。这既是哲学所谓的本体论,认识论,也是伦理学和道德论。窥基大师解释“唯”有简持、决定、显胜三义。唯识是:唯有识与不离识!唯识宗把“识”被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末那识可理解为“潜意识”,阿赖耶识被认为是储存一切种子(即潜能或可能性)的根本识,可理解为生物上的基因。唯识就在于告诉我们,你认为实有的这个世界,是非本来真实的,它们不过只是当下心识的一部分,是由我们的意识、知觉或认知所解构过的。识是可以不断变动,也会随着对实有世界的认知而发生变化,因此识所变现出来的世界也是变化的。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离不开识,也与客观世界息息相关。这突破了常人对物质世界的固有看法,提出了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交织、互为依存的观点。总之,万法唯识就是我们能认知或感知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即“万法”)都是由心识(即“识”)所变现和呈现的,即“唯识”。于众生而言,没有心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这有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