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太行劲松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是屋后的那棵枣树。平日里,我们兄弟几个在树下嬉戏;夏日里,它遮蔽了炎热的阳光,让家里多了些难得的清凉。房东奶奶手摇蒲扇,一边驱赶蚊虫,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打枣的日子,我和弟弟缩着肩膀,躲在屋里,听着房顶“噼里啪啦”的响声,看着蹦落一地的红枣,不住地舔着嘴唇。过后,热情的房东总会送过来一些又大又红的枣子,让我们尝尝鲜。而我们则有些不好意思了。因为枣子还没有成熟时,我们哥俩曾攀折枣树,偷摘枣子吃。实在是不应该呀!</p> 童年的记忆是村东头的那片打谷场。月明星稀的夏夜,男人们搬出柳圈椅,女人们拿着小板凳,坐在场上闲聊、纳凉。孩子们呢,则是绕着场子撒欢似的疯跑,你追我赶。小孩子摔倒后的哭泣,大人们说到高兴处的哄笑,再加上远处的几声青蛙鸣叫,很是热闹。还记得吗?为了上下班方便,母亲就是那个时候,在场上学会骑自行车的。那时候,三叔很年轻,也很爱逗我们小孩子玩。四十多年过去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他抓挠我们膝盖时说的话:“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 童年的记忆是商店里那一排排整齐铮亮的二六车。清楚地记得,那时的价格是90元。90元,现在说来根本不算什么,可那个时候,母亲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资也才29元5角呀。次次打那商店里过,次次都禁不住地多看上一眼,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辆这么小巧、新式、气派的自行车呢?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男孩来说,那是盘桓心底许久的一个多么美丽的梦啊! <h5> </h5>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是因播映《少林寺》而常常爆满的电影院。那时,人们精神生活单调,一角五分钱的票价,曲折的情节,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武打设计,惹得万人空巷,竞相观看,就像大地上突然间刮起了一阵好大的旋风。电影的热映,不少人看了一次还想看第二次。印象深刻的是,我已同大人看过《少林寺》了,可当学校统计集体观看人数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招待所影院与南关影院播放的场次不一样,跑片员不停地在两个影院奔波,满足小城人的观影需求。</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是晚上那条黑得不见五指的小胡同。小伙伴们手拉手,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里走,心里“扑腾扑腾”跳个不停。不知谁突然一声怪叫“鬼呀”,一个个尖叫着又冲了出来,然后喘着气,相互大笑个不停。</p> <h5> </h5> 童年的记忆是什么?是风,是雨,是每一个小感动。它,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 <h5>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