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突围》读书笔记

allison💦🐾

<p class="ql-block">  拜读秋雨先生《中国文脉》至有宋一朝——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我曾在《黄州突围》中有详细描述。……所以我写到,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到了那里。</p> <p class="ql-block">  遂怀着好奇、敬畏且虔诚的心初初拜读先生《黄州突围》有一种穿回“乌台”的紧张却又隐隐间于黄沙漫漫中看到一个落寞孤寂的背影在颤抖、彷徨、呐喊而更多的是一种寂寂无助的单薄挣扎。</p> <p class="ql-block">  开篇便是“这便是黄州赤壁,或者说是东坡赤壁。赭红色的陡坡直逼着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这确实很黄州更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来到这里苏轼仿佛窥见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极盛而落。</p><p class="ql-block"> 从此刻始,这个当时来说偏远的黄州迎来了从繁华京都以一个流放罪犯身份走来的落魄的诗人。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他被折磨的奄奄一息、身心俱疲。</p><p class="ql-block"> 是东坡选择了黄州,而黄州也很好的全方位接纳了东坡。在这里东坡完成了生命的㜤变。</p> <p class="ql-block">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我,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p><p class="ql-block">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所处的具体时代。</p><p class="ql-block">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p><p class="ql-block">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p><p class="ql-block"> 请允许我在这里 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战栗。当诬陷者和办案人完全合成一体、串成一气时,只能这样。</p><p class="ql-block"> 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晦,不说实情,再堪方招。”</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文化良知开始汇集起来了——他们有意无意地在验证着文化的感召力。</p><p class="ql-block"> 这静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舆论,但着实透着点儿高贵。就这样东坡来到了黄州。在黄州他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一种挣扎和超越。</p><p class="ql-block"> 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多喝,怕醉后失言。</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p><p class="ql-block"> ——节选·余秋雨《文化苦旅「黄州突围」》</p> <p class="ql-block"> 生命是一场体验,跟着感觉走做自己喜欢且热爱的事情。所有过往经历会有一种在生命过程中有种难言的孤独,会彻底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适的古人。这种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生命的情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苦痛中的挣扎,成熟于寂寂无人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幸好,虽世殊事异,却尤未晚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