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驮经中国佛教起源历史

喜马拉雅艺术空间

<p class="ql-block">在汉朝时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用了一匹白马驮经,为了纪念这匹白马,建造了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所以流传有白马驮经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朝代的历史顺序大致如下:<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夏朝、商朝、西周、东周</b>(春秋、战国)、<b style="color:rgb(237, 35, 8);">秦朝、西汉、新朝、东汉</b>、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b style="color:rgb(237, 35, 8);">隋朝、唐朝</b>、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杨吴)、南唐、吴越、南楚(马楚)、前蜀、后蜀、南汉(南越)、南平(荆南或南楚荆南)、闽国、北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宋朝</b>(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朝、明朝和清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朝代和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交替出现,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中国佛教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四十二章,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此地遇见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汉明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经则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迦摄摩腾(梵Kāśyapamātanga),中天竺人,生卒年:?—73年,简称摄摩腾,或称竺摄摩腾,竺指国名,迦摄即迦叶(迦叶波),为婆罗门之大姓,意译为饮光,摩腾意译大象,他擅长礼仪,解大小乘经典,常以游化为己任。竺法兰,中天竺人,生卒年不详,讽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据梁高僧传卷一载,永平十年(67)二师结伴前来中国后,居于洛阳白马寺,合译四十二章经,此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竺法兰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等,可惜今已佚失。二师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先后在洛阳白马寺圆寂,现寺内修有陵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杭州飞来峰灵隐寺白马驮经的浮雕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