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启功先生早年书法风格取法晋唐,受写经体影响较大。图一为启功戊寅(1938)年26岁时临《灵飞经》。其早期书法受此影响颇深。图二写于1944(甲申)年,可明显看到写经体的影响。图三写于1951年,彼时还未完全形成后来那种“启功体”,但已初露端倪。图四则是成熟了的“启体”。</p><p class="ql-block"> 应当注意的是,他书写的图三这首毛词,与后来正式发表的版本有很大差异,应是辗转传抄所得,字句多有讹误,下款也未署词作者名字,看出书家的谨慎。1957年,毛词正式发表后有了官方版本,1974年启功再写此词(图四),便是正确的了。</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诗词一直有在党内传抄。启功这件作品,表明建国前后,随着毛泽东成为一国领袖,这些诗词已扩散至社会知识分子中。但由于没有正式发表的版本,传抄过程讹误百出,五花八门。1957年和1963年发表毛诗词,一定程度上有正本清源之意。所以,启功这幅作品,不仅是他书法风格发展的一个样本,还可作为毛诗传播路径的一个佐证,具有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意义。</p><p class="ql-block"> 启功所录这一版本毛词,据说出自萧三《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1949)一书,但又不完全一样,比如,萧版末句为“到中流急水,浪过飞舟”,启书则为“到中流去,浪过飞舟”,可见是再传了一手的。其中“张寥阁”这莫名其妙的句子,据分析,可能由“怅寥阔”讹变而成,先是廓→阔,音近而误;再怅→张、阔→阁,形近而讹。而“尽染”写成“染尽”,则是启功笔误,所以染字下有一小小的颠倒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