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

覃刚

<p class="ql-block">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声明,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作出重大调整,由两项调整为三项:</p><p class="ql-block">旧标准是空腹血糖≥7,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符合其中一条就可诊断为糖尿病。</p><p class="ql-block">新标准增加了第三项,餐后1小时血糖≥11.6也要诊断为2型糖尿病。</p><p class="ql-block">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条符合就可诊断为糖尿病。</p><p class="ql-block">为何要增加餐后1小时血糖诊断标准?</p><p class="ql-block">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声明解释说,餐后1小时标准比空腹和餐后2小时标准更敏感,出现更早,更能及早发现糖尿病。</p><p class="ql-block">通过测餐后1小时血糖,可以更早地发现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样能早干预、早治疗、早控制,避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p><p class="ql-block">餐后1小时血糖有哪些危害?</p><p class="ql-block">危害一:血糖波动增大</p><p class="ql-block">即使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餐后1小时高血糖也会引起更大的血糖波动。比如餐前血糖正常5,餐后1小时血糖12,血糖波动值7,远远超过正常波动值4这一正常范围,属于严重的血糖波动大。这种严重波动即使持续时间不长,但对血管伤害很大,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更大。</p><p class="ql-block">危害二:严重伤害血管</p><p class="ql-block">单纯的餐后1小时高血糖也会损伤血管。比如高血糖会加速血管氧化,增加血管炎症,这些都是造成血管斑块、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餐后1小时高血糖还会造成血液粘稠,同时伴随高血脂、高尿酸等指标升高,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p><p class="ql-block">危害三:加重胰岛负担</p><p class="ql-block">餐后1小时高血糖,再加上它造成的血糖忽高忽低波动大,都会加重胰岛负担,加重胰岛素抵抗。使得本身已经受损的胰岛雪上加霜,加速衰竭,让血糖更加难以控制。</p><p class="ql-block">危害四:损伤肝脏和肾脏</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出现餐后1小时高血糖的患者,转氨酶指标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出现肝脏损伤。同时不少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功能异常。</p><p class="ql-block">如何控制餐后血糖?</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我们的饮食习惯是以馒头、米饭等主食为主,这样的饮食更容易出现餐后1小时高血糖。</p><p class="ql-block">按照新标准,已经确诊的糖尿病人和糖前期人群最好也要测一下餐后1小时血糖,看看自己的血糖是不是全面达标。</p><p class="ql-block">糖友餐后1小时血糖最好是控制在10.6mmol/L以下,老年人等人群可适当放宽到11mmol/L,如果血糖超标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调整:</p><p class="ql-block">01.适当减少主食量</p><p class="ql-block">减少一部分主食,将主食控制到总能量的50%以下。减少主食后,可通过增加蔬菜和鱼虾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新鲜蔬菜每餐可吃半斤以上。</p><p class="ql-block">02.调整主食</p><p class="ql-block">如果主食爱吃馒头米饭等精米精面,吃完出现餐后1小时高血糖,这时候需要把精米精面主食进行调整,可以换成燕麦、黑米、芸豆等全谷食物或豆类,消化吸收慢,糖分释放缓慢平稳,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p><p class="ql-block">03.坚持饭后运动</p><p class="ql-block">吃完饭后别立马坐着躺着,可以散散步或做做家务,饭后做一些轻量运动有助于餐后血糖稳定。</p><p class="ql-block">如果通过饮食调整控制不好,可以遵医嘱服用一些控糖药物,同时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如果出现较大波动及时就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