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歌之城(藏行记摄系列之一,作者:李钊)

江月初照

<h5>序言<br>川藏国道,高山峡谷摄魂动魄,碧水蓝天靓丽纯清;阿里环线,雪峰冰川映天接地,古刹莽原静谧旷远。余年届花甲,老犹未老,随二三挚友驱车入藏,如闲云野鹤恣意穿行。遂白首之心,轮驰蜗步丈量苍茫大地;寻历史之痕,庸思俗念揣慕梵天神灵。2023年夏末藏行之记摄文图,立此存照。<br><br><br><br></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歌之城</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李钊</span></div><br>跑马溜溜的山上,<br>一朵溜溜的云哟,<br>端端溜溜的照在,<br>康定溜溜的城哟……<br><br>世人知道康定,多因听了这首《康定情歌》。我亦如是。循着歌声的指引,我今天要前往康定探寻这首情歌背后的故事。<br>汽车拐过一个盘山弯道,前方宽阔的峡谷间,一座狭长的山间小城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远远望去,由红、白、黄色调组成的藏式建筑掩隐在山坡和城市的绿植背景中。路边巨大的广告牌上,“一首歌一座城”几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br>我们藏区之行的第一站——康定县城到了。 康定地处康巴藏区边缘,近八成人口是藏族,是汉藏文化冲撞和交融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人文特色。一般来说,两种文化之间极易导致观念、习俗、生活方式的碰撞和纷争,处于异质文化边沿接触带的原著民则常受这种碰撞纷争之苦。不过,康巴藏区的藏汉居民却能够融洽相处。这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无疑是值得庆幸的。<br>这里还是茶马古道的重镇,素有“川藏要冲”、“藏卫通衢”之谓,是康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当我们双脚踏上康定城这片土地时,引起我们注意的除了小城的美景和繁华,还有马路边穿城而过的康定河水喧嚣且脆烈的拍岸行吟。<br>与内地的大河相比,康定河不算太宽,河道两岸已经用石块垒砌成垂直的河堤,虽井然整齐,但自然之美也因此大打折扣。受河床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石头的阻拦,落差明显、奔涌激荡的河水卷起了一个又一个深深的漩涡。那些翻腾着的浪花,既相互撞击,也拍打着两侧的河堤和露出水面的石头,颇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概。站立河边,河风携带着湿润而冰冷的雪水气息徐徐扑面,让人顿觉凉意。放眼望去,湍急的河水自西向东奔腾浩荡,滚滚向前,彰显出无所畏惧冲决一切阻拦的磅礴气势。 虽然暑假已近尾声,前来旅行的游人仍络绎不绝。我们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沿着河岸溯流而上。河道两侧,小摊小贩接二连三;马路对面,商场酒店鳞次栉比。这个曾经被称为打箭炉的地方,已经找寻不到当年汉军造箭的任何痕迹,只有造箭将军郭达的一尊塑像和城外那座因造箭而得名的郭达山在提醒人们当年的烽火硝烟和几百公里外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城区中心,康定河的西端连接着它的两条支流——折多河和雅拉河,三条河呈丫字形将小城分为三个部分,一座三通桥将三河之六岸连成通途。站在桥上极目四望,东面和北面是贡嘎山,西面是折多山,康定县城处在群山的呵护当中。<br>“跑马山在哪里?”我疑惑地问队友。<br>“折多山旁边有一个支脉,就是跑马山。”孟领队手指着西边方向说道。孟领队名叫孟敏,经朋友介绍认识,约四十岁,成都人,看起来“刮响快”,有十多年驾车穿越川青滇藏的经验。他开车不慌不忙,让人觉得稳当。请他担任我们这次小旅行团的领队兼司机,感觉没有选错。<br>顺着孟领队手指的方向,我的视线越过地面建筑,望向远处的群山,只见山腰郁郁葱葱,山顶云雾翻腾,哪里分得清哪个是跑马山。<br>孟领队继续介绍:当地人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佛祖出生那天,有九条龙吐水为小王子沐浴,这里的藏民就把这一天定为浴佛节。山上有一块平地,每年的浴佛节,周围的人们都汇聚到这里转山、念经、拜佛、祈愿,还举行跑马比赛,跑马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br>“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开车登上贡嘎山,傍晚或者明天早晨就能欣赏到日照金山的美景”。孟领队在蛊惑。<br>可惜,我们的行程太满,实在安排不出时间一睹高山之巅日月辉映之境,只能等待以后的机会了。 三通桥上,正好有两位长者赋闲而坐,同伴解君诚心请教,长者开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述折多河和康定情歌的故事。<br>原来,康定城有一位善良而美丽的姑娘,她喜欢在山坡上、在河道边唱一首没有歌名的“溜溜调”,其歌声清脆甜润,全城人为之倾倒。这一天,姑娘又登上跑马山,她一边砍柴一边唱歌,不曾想,竟引得山里一位小伙子寻着歌声来到姑娘身边,于是,四目相对,两心相契,一见钟情。从此,人们经常在折多河边的树丛中看到他们依偎的身影,在跑马山的草地上听到他们甜蜜的歌声。就在人们纷纷祝福这对情侣的时候,姑娘的父亲却嫌弃小伙子家境不够殷实而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几年苦恋,有情人难成眷属,于是,二人相拥跳下了波翻浪涌的折多河……<br>后来,康定人为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纷纷传唱起姑娘经常唱的那首“溜溜调”。<br>时间回溯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难期间,北平等城市的高校学生和知识分子转移迁往大西南。这当中,有一位音乐家辗转到了康定县城,他发现了这首“溜溜调”,遂将其改编成《康定情歌》。于是,康定城和康定城的情歌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到了世界各地。 我一边凝视着翻滚的折多河水,一边聆听着长者娓娓道来的经年旧事,耳边回荡着这首情歌的旋律,颇感心酸。这浪漫的情歌,背后的故事并不浪漫啊。<br>人世间,情侣们常用风月长存,江山永恒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故而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誓言。当情侣不能终生厮守,则有“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绝唱。当年,康定城的这对情侣在看不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希望后毅然决然投身折多河,虽非山无棱、江水竭,却共与世诀,将他们的爱情永远定格在那个一跃的瞬间,与亘古江水一样,达到永恒。波涛拍岸,浪花翻腾,那是他们最后的魂吟。<br>可是,这是唯一或者必然的选择吗?他们为什么只能苦苦地等待幸运的降临而没有去勇敢地抗争,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哪怕是去私奔而徜徉于山川阡陌呢。粗犷豪放、英勇不屈的康巴汉子与柔情似水、甜美如蜜的康定姑娘本来可以演绎一段勇敢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动人故事,为什么在世俗面前却只能纵身一跃?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中原江浙一带,我不会感到奇怪。但这里是西部高原啊。莫不是汉儒文化三纲五常的观念已经越过民族习俗壁垒,早就在以勇敢刚强而闻名于世的康巴人的思想深处悄然扎根? 我回答不了这个似乎有点深奥的问题,只能默默沉思。<br>我还在想,除了康定城的这对情侣,还有陆游与唐琬、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爱情遗恨让人扼腕,被文人戏曲化了的爱情悲剧亦令人伤感。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终究是没有错的。而以康定城那位父亲为代表的家长族祖,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练达的世故人情,更能理解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为了让儿女们过上他们认为的幸福生活而否决了年轻人自己选定的人生伴侣,定然有他们的一番实际考量。这听起来似乎也没有错。<br>但是,悲剧发生了。<br>错在谁呢? 如何回答这一类问题,情歌本身或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br><br>世间溜溜的男子,<br>任你溜溜的爱哟,<br>世间溜溜的女子,<br>任你溜溜的求哟……<br><br>歌词中的这一个“任”字,透露出自由、奔放、勇敢的精神,这不正是天下“溜溜”的情侣在爱情面前所应该采取的“溜溜”的态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