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学习使人进步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陶城铺。隶属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是阳谷县唯一临黄河的村庄。村东、东南与泰安市东平县斑鸠店镇的黄庄、陈庄、杨闸三村隔黄河相望。站在黄河大堤之上,隔河远眺,泰山余脉层层叠叠,连绵不断。远处青山,近处黄河,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好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黄河从东南奔涌而来,在金堤下打了个滚儿,折身向东北,缓缓而去。村南紧靠黄河大堤,且与河南省台前县吴坝乡的张庄村接壤。村西南是金堤河,水大时经张庄闸泻入黄河。村西邻本镇的东堤、刘什庄两村。村北、东北与东阿县刘集镇的路庄、皋上、牛屯三村接壤。</p><p class="ql-block"> 从两千八百年前历史深处走来的陶城铺,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相传黄帝就出生于寿(寿音同焘)丘。据《山东地方志》载:桃邱、或陶丘、桃城就是现在的陶城铺。《左传》载:鲁桓公十年秋,郑、齐、卫等国伐鲁,鲁桓公会诸侯于桃丘。桃丘曾先后隶属鲁国、卫国。汉刘邦封刘襄为桃安侯。刘襄始建城后易名桃城。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凿运河新道,此地处于运河黄河交汇口,商贾云集,物埠民丰,亦称商埠。桃城埠之名由此开始。早年有陶姓先民定居,今有陶林遗址。后桃字讹音为陶,称陶城埠。后人又称陶城铺(舖)。</p><p class="ql-block"> 来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清晨,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挑着货担赶路。经过一片桃树林,桃花盛开,奇香扑鼻。忽然大雾来临,天降玉带,游荡左右,一座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车水马龙。时隐时现,亦真亦幻。往日熟悉的小路不见了,哪来的城郭啊?莫非来到了仙境?老人正在诧异,忽然大雾散去,又见了桃花林间的小道。老人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便径直返回,举家迁来,繁衍生息,人烟甚旺。此地便是陶城铺村。</p><p class="ql-block"> 陶城铺本是一个自然村落。后因人囗众多,于1961年分为东铺、中铺、西铺、后铺四个生产大队。东铺、中铺、西铺,由东至西一字排开,绵延四五里。后铺则在东铺正北。村里人口最鼎盛时有四千多人,现在居民也有三千多人。村民的姓氏有魏、卢、徐、孙、张、李、周、史、袁、葛、刘、王、臧、伍、贺、郑、庞、赵、杨、杜、翟、栾等二十多个。 不同姓氏的先祖们,先后来到陶城舖,在这里劳作谋生,生活繁衍。不管姓什么,来到陶城舖,就是一家人。他们包容共存,互帮互助,共担风雨,分享快乐,含辛茹苦,艰苦奋斗,一起开垦了这片热土,一起创造了陶城舖辉煌的历史。其中魏姓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清朝时期,魏氏家族颇具威望。最有声望的当数魏氏三杰,即魏珑、魏钿、魏鈊三兄弟。其中魏钿官至奉直大夫,曾做过兴国州的知州、云南云州的知州。清正廉明,政绩显赫。魏氏家族墓地,现存清代碑碣十多通,其中有大夫墓、文林朗墓、处士墓、太学生墓、修职朗墓、寿官墓、乡饮耆宾墓等。官职最高为正五品,其雕刻精美,形制巨大。魏钿之墓碑,为碑林最珍贵的一处。碑文由清代大学士刘墉(刘罗锅)之父刘统勋题写,碑阴由聊城进士任兆煕题写。通过碑文可了解魏氏家族文化的某些片断。2013年,魏氏家族墓地获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地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魏氏后人,在家族墓南,建魏氏祠堂一处。现居陶城铺的魏氏后人,已传至二十余世,共两千多人。</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各个时期,陶城铺人勇跃参军,投身革命。西铺魏轩(曾用名魏尚煜),一九三六年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随部队参加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淮河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徐州保卫战”等战役。一九三八年党组织抽调其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山东鲁中行署工委副书记、豫西军政干校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曾任广州市人大副主任,享受副省部级待遇。后铺魏永森(曾用名魏翊刚),一九三五年在大连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大连地下党党小组组长。解放后先后在聊城地区武装部、公安局工作。十七级干部,享受老红军待遇。中铺魏翊盘老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先后送三个儿子绪东、绪存、绪友参军,后均光荣牺牲。成为一门三烈士,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陶城铺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九位烈士,为了革命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吧,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魏翊信,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一九三八年入党,华野解放军某连指导员,一九四一年在沂南大虎山战役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魏峰(曾用名魏翊厚),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一九四零年入党,冀鲁豫军区某连指导员,一九四三年在范县大王庄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徐文汉,一九四三年参加革命,冀鲁豫军区某部战士,一九四四年范县杨集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葛国栋(曾用名葛文青),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二野某排排长,一九四九年在某战役中失踪,一九五八年八月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魏绪存,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冀鲁豫军区某部战士,一九四四年失踪,一九五八年八月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魏化元,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二野某团文书,一九四七年七月在定陶王岗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魏绪友,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解放军某部战士,一九四六年失踪,一九五八年八月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刘忠渭,一九四五年入党,二野某连连长,一九四七年失踪,一九五八年八月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魏绪东,一九四七年三月参加革命,冀鲁豫军区某团战士,一九四七年七月在郓城战斗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昔日的黄河,经常上大水、决囗,给沿黄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治黄力度,筑堤修坝,引黄灌溉。黄河成为了一条利国利民的幸福河。陶城铺的引黄灌溉,从1972年修虹吸开始,到1987年建引黄闸,陶城铺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淤背筑堤,灌溉修渠,这里的土地锐减,过去人均二三亩,到现在不足一亩。过去两三千亩的苇塘(地),随着金堤的淤背,深深地埋在堤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千亩的苇塘,一年每亩能产几百斤芦苇,且不用施肥管理。等秋后收割,一百斤就能卖十几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昔日的芦苇荡,是鸟的天堂,鱼的宫殿,村民的收入(财源)。陶城铺人服从国家的安排,默默地承受失去土地,失去财源的痛苦。陶城铺引黄灌区的运行,满足了本县及邻县的农业灌溉用水,为农业的丰收、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陶城铺人先后有近百人考入大专院校,其中有近二十人考上了研究生、博士。有数十人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有数百人外出经商、打工,走出家门奉献社会。</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陶城铺,黄河金堤之上,栽植了垂柳、雪松、龙柏、冬青,修建了观澜亭,绘有陶城铺优美历史传说图画的灯塔。险工坝头草皮绿茵如毯。堤身草皮也修剪得平整如画。平时周边村的村民经常来此游览。持别是夏天,有很多人几十里驱车前来,到此乘凉,惬意非常。这里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有跳舞、唱戏、唱歌、扭秧歌、拉弦子、吹笛子等各种活动。表演者随心所欲,自由欢快。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赏黄河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2019年陶城铺东铺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里拓宽了街道,安装了路灯。村中街道两旁种植了花草,设置了花池。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安置了蓝球、单扛、双杠等健身器材。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 陶城舖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勤劳,善良,淳朴,又有实干,创新,进取心的陶城舖人,将续写出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