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杨思港南岸(地铁出口)看杨思镇北街118弄</span></p><p class="ql-block"> 浦东杨思桥老街是离黄浦江,离中心城区最近的古镇老街。</p><p class="ql-block"> 初知杨思桥,我是小学时候读过的小说《杨根思》。小说里讲,杨根思小时候随家人到浦东杨思桥找过亲戚;走近杨思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调动工作,以及后来在杨思中学——体育师范学校工作了10多年里。那10多年里,早出晚归,除了偶尔有学生家访或走访同事家,我走出校门游玩老街的机会真的不多。翻阅相册,能找到的也仅“北街” 一张(见附棕色照片)。1994年离开杨思桥后的日子里,尽管回杨思的机会多多,但都和老街无缘;春节后,听说杨思桥老街新一轮旧改项目启动了。为了留下最后的纪念,我才真的格外关注起杨思桥及其老街。</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逛老街,拍照片,问朋友,翻杂书,读镇志,上网络……一番辛劳之后,“杨思桥”的由来及变迁历史,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明晰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杨思桥”亦即“杨思镇”原是川沙县的四大镇(城厢镇、高桥、陆行、杨思)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思曾经一度划入南市区,九十年代初浦东开发时,又被划入浦东新区,2000年被划并入三林镇。</p><p class="ql-block"> 追溯到更早,杨思镇是一个有着600历史悠久的名镇。有资料说,杨思在宋代时称“直邑”。后人为纪念一位姓杨的塾师出资在河上建桥,把地名称为“杨师桥”。桥之所在地也逐渐因桥兴镇。据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明正德五年重建杨师桥。到了清嘉庆元年(1796年),镇名被命名为“杨师桥市”。嘉庆《上海县志》中记载:“杨师桥市在浦东二十四保东七图,西三图。” 后可能因 “师”“思”二字在方言中同音,人们逐渐习惯称之为“杨思桥”了。据传,清咸丰十年的有关史籍已记述为“杨思桥”了,并设团练局于镇南。光绪三十二年设杨思区。宣统三年改设杨思乡。自此以后,岁月变迁,建置沿革,一直称为“杨思”。</p><p class="ql-block"> 有关杨思桥的始建,未见史志记述。但民间有传说是,明弘治年间,杨思还是一片南北横隔着一条河汊(即今日杨思港)的乡村土地。两岸百姓往来用小船摆渡。有位姓杨的私塾老师,在河北设馆教学,收了近10位学生。但因一河阻隔,南岸的有的子弟,无钱渡船求读。塾师变卖家产雇人建造了一座便桥。乡人感念塾师的义举,便以“杨师桥”引称桥名。</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但凡80岁左右的杨思桥土著老人大都依稀记得,早年杨思港上有座连结杨思镇南、北街的石桥,杨思桥。至于,今日“杨思桥”的方位,好多人语焉不详了,但依稀能说出“文革前坍塌了”或“文革期间被破坏了”,有的还告诉我,后来在老桥的东边50米处“又建了一座铁桥”。</p><p class="ql-block"> 《杨思镇志》(2014)记载说,“杨思桥古称杨师桥……原为石桥,1963年1月,石桥断坍,1964年由川沙县工务所在原桥址东70米处,新建钢铁框架水泥板桥梁一座,长20米,宽2.5米,双栏杆,桥台用浆砌块石。现在成为连接镇区杨思港两岸、居民过往的人行桥。” 这一记载明白地驳斥了网上 “当地官府热衷于早期开发,早就把杨思石桥拆了换成了铁桥”的传言。</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说,早年的杨思桥长20米,宽2米,桥面有3块大石,石条缝隙内嵌有钢条。桥面用水泥加固,桥上置有铁栏杆,桥两头装有4盏老式天灯。正桥两侧石条上刻有“杨思桥”三个字,还有一副桥联:“南望筠溪怀里涉,北达沪邑东向荣。”</p><p class="ql-block"> 《杨思镇志》说,旧时 “杨思南街由杨思中学往北直至杨思港边的杨思桥(石桥),过石桥即是杨思北街,往北直通杨新路……1963年1月石桥断塌,1964年由川沙县在桥原址东70米处新建杨思桥(铁桥),杨思南街随着向东顺延至铁桥,杨思北街南端穿过北街119弄与铁桥衔接……1981年8月,北街也改建为水泥路面。” </p><p class="ql-block"> 自打“铁桥”建成后,通往北街之路就改变为由桥下的北街119弄向西右拐了。</p><p class="ql-block"> 据我的老同事回忆,为了建造地铁8号线杨思站出入口,有关方面拆了铁桥,在其东边重新造了一座水泥桥,即今日之“新东河桥”。</p><p class="ql-block"> “杨思南街和杨思北街是贯通全镇南北的主要通道,商业网点很多布于街道两侧。” (《杨思镇志》)作为通往浦西的官道,百年前的杨思北街曾经商铺林立,繁华拥挤,杨、闵、陈等大姓集聚的大街。后来随着镇东上南路的修扩建,老街逐渐败落了。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城中镇老街,如今北街上很少有其它老街那样的百年老宅。现存的房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老化、排列紧密,存在诸多生活不便问题。2009年地铁8号线二期建成通车后,地铁从老街下方穿行而过,也给房屋造成了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 我在杨思中学工作期间,有好多教师都居住在北街3号,我曾去拜访过。如今重回北街,“3号”已不在,老街比当年更显逼仄杂乱,有的路段出现了握手楼、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早在2013年,三林镇就曾启动杨思老街旧改项目,并共准备了充足的新房源。由于区域房屋产权复杂等原因,征收工作遇到极大阻碍,旧改未能达到生效比例。然而当地居民盼望旧改早日实现的呼吁始终未曾停息。</p><p class="ql-block"> 今年,以玉泉街等老街组成的2号地块旧改率先启动并首战告捷。据三林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介绍,2号地块征收完成后,包括北街在内的其余两个区块的征收工作也将在今年启动,并争取今年年内完成。未来,这一区域将建设商办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学校等,整体面貌将彻底改观,拥有深厚历史记忆的杨思老街将迎来新生。</p><p class="ql-block"> 我于今年3月,专程赶往杨思为北街留下了这些告别性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6月21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网上和有些书籍误把杨思路上的“杨思港桥”指认为杨思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杨思桥”北堍下的杨思北街119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119弄右拐,北街94号如今成了老街的南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日杨思北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4年时的北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日北街北端,由此左拐即灵岩南路(杨思港以北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先的北街北端(即北街3号一带)可直通杨新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华夏小区建造后,北街须经小区或小区西边的灵岩南路方得进入杨新路。这里的不少老年居民告诉我,他们是杨思中学的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街尽头西边的“城市里的村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街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街118弄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今日北街118弄成了沿河(杨思港北岸)长街,对岸即地铁8号线杨思站出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令我意外的是,118弄13支弄里竟生长着好几株参天大树,绿意盎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街118弄70支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街旧改指挥部的“通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疫情”期间,在杨思港南岸看北街(118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