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南大学附属中学 叮当</p> <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的街道,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气洋洋。路边飘来一阵油炸馓子子香,勾起了我的馋虫,也引出了我浓浓的乡情。回到老家,逛着集市,处处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心中却不甚开心。</p> <p class="ql-block"> 故乡已全然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街边的小店也丝毫找不回曾经的记忆,心中的惆怅愈加强烈,如果连故乡都变了,那何地是归处?突然间,鼻子一动,闻到空气中弥漫的一股熟悉的香味。寻着这味道,来到一处炸馓子的小摊。</p> <p class="ql-block"> 摊位前两位身形瘦弱、穿着厚厚棉衣的老夫妇低头忙碌着,一个火炉,一个小推车,一个锅子还有一块长木板,就是小摊的全部。油锅里半成型的馓子正在热热闹闹地“滋滋”冒着小泡泡,长木板上炸好的馓子金黄金黄的,丝丝分明地排成一团团,只看上一眼,便让人垂涎欲滴。买上一把,轻轻一碰,馓子便断了几根,我从中抽出一根放入口中,“咔哧咔哧”,又香又酥又脆,竟然还是记忆中的滋味!我不由细细看去,只见老爷爷熟练地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虎口处,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四个指头上缠圈,大抵缠了一二十圈,再将另外一只手拢进圈子,在案板上轻轻一弹一拉,两手将面条绷细绷长。一旁的老奶奶用一双特制的长筷撑在绷好的面条圈内下油锅,在未成形时巧妙地翻面扭成“八”字。他们配合默契,一会功夫,一片片金黄、酥脆、浓香的馓子便炸好成型!“大家不要急,都会有的,馓子现炸的才香才脆。”快节奏时代,他们明明可以使用机器来提高效率,但面对来来往往的期待,他们说:“机器哪有手作的香,可不能寒了老主顾的心。”我再次狠狠咬了一口,故乡的味道顺着味蕾蔓延开来。</p> <p class="ql-block"> 这么些年也吃过不少馓子,但是只有这个小摊上的馓子才有熟悉的记忆,源于这里的馓子有手的温度。我心下恍然,有了人的真情在这馓子之间传递,才能让远方的游子,回忆起故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上,高楼挡住了明月,城市在钢筋水泥之间显得格外冰冷,但老夫妇有温度的手艺却让我觉得格外温暖。一块馓子,不仅有馓子的味道,还有游子的期待。一块馓子,不仅有着淡淡香味,更有那浓浓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机器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事儿都失去了温度,所以那些手工的,浸润了情感的东西,愈发难能可贵。记忆可以遗忘,可味蕾的感受却总能勾起回味,这一刻,两位老人温暖了名为故乡的地方。故乡是何处?是人与人温情传递的每一处,那是心的归依。</p> <p class="ql-block"> 备注:图片搜索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