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之旅~陇东石窟走廊之永恒的微笑

ZQ

<p class="ql-block">一次又一次的来到你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朝拜,一次又一次的凝视,一次又一次的隔空相聚,我说我不信佛,却一次又一次的跪拜在佛前……</p> <p class="ql-block">5月陌上还有花开,微风轻拂,我和姐姐开始了陇东走廊的石窟探索之旅。陇东广义指陇山以东的甘肃地区,以及陕北狭地以西、六盘山以东的广袤区域,一般指甘肃省最东部的庆阳和平凉地区。</p><p class="ql-block">从彬州沿着泾河河谷一路西进,进入到一个足以与河西走廊相媲美的石窟群走廊,它们沿着泾河中上游、渭河中上游分布,途经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等,这就是我们此行的陇东石窟走廊。</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行程5天,从古都长安开始,一段有历史的旅程,必须要从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开始……</p><p class="ql-block">1西安- 水陆庵 -彬县大佛寺 </p><p class="ql-block">2彬县 -北石窟寺 -石道坡古道 -玉山寺石窟 </p><p class="ql-block">3泾川县 -罗汉洞石窟 -南石窟寺 -泾川县博物馆 -王母宫石窟 </p><p class="ql-block">4天水 -大像山大佛 -拉梢寺石窟 </p><p class="ql-block">5麦积山石窟 </p> <p class="ql-block">蓝田的水陆庵是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水陆庵在西安市蓝田县,对就是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蓝田,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的原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田水陆庵:它三面环水,背后青山耸立,周围河水环流,因此就叫水陆庵。只是悟真寺的一部分,悟真寺因善导大师在此讲坛出名,为净土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明代嘉靖年间,秦藩王朱怀埢动用能工巧匠,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来修建,并奉为家祀</p> <p class="ql-block">水陆庵可分为前、后两殿,共计十三面墙。前殿分别由背光墙三世佛、门口南北壁卢舍那佛及毗卢遮那佛、南北两壁五百罗汉波海及药师十二尊神将、南北隔墻东侧地藏及药王菩萨像组成;后殿则由背光墙西壁三大菩萨像、南北隔墙西壁千手千眼观音及无量寿佛、南北山墙西侧及西山墙大幅千人说法图组成。整个诸圣主次有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为美的成熟布局。</p> <p class="ql-block">进入诸圣水陆殿,正对殿门的位置,塑像为佛教最高等级的横三世佛组合:释迦牟尼佛居中,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三者均端坐须弥座上,身后皆塑有精美繁缛的背光。</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下坐三级莲台,左右塑立两侍者,背光结构与释迦牟尼后背光大体相同,有诸佛、菩萨、乐人、护法等人,另外,还塑有大势至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还有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庞大的伎乐队伍。</p><p class="ql-block">药师佛的背光上则是西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左右各为日光、月光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一定要完整的讲一个佛,因为这次的旅程我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很系统很完整的对一个佛造像的讲解,因此我要很细致很系统的讲一个佛,要讲透上面的每一个细节,告诉他们应该怎样的去讲才是完美,才能达到我的要求…</p><p class="ql-block">讲谁呢?就讲释迦牟尼吧!</p><p class="ql-block">正对殿门中间主尊释迦牟尼佛,身高 200厘米,背光高230 厘米,须弥座及仰覆莲座高133厘米,总高度达到了563厘米。释迦牟尼佛前面左、在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立像。阿难居左,眉目清秀,朱唇微闭,身着龙纹、团花纹交领长袍,为一天真活泼的少年僧人形象:迎叶居右,满脸皱纹,眼眶凹陷,鼻梁凸起,双手拱立向佛,着团花田相纹袈裟,为一老成持重的老年僧人形象。</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高肉髻,螺发右旋,前露摩尼宝珠,颊丰颐满,天庭饱满,白毫深陷,面如满月,两耳垂肩,眼微眯而含笑,指纤细而圆润。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线条明快,紧贴身体,其上阳塑龙纹,沥粉堆金,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持手印,结跌坐于莲花宝座上。</p> <p class="ql-block">承托宝座的是三级束腰式须弥座,高133厘米,最宽处恰好也为133厘米。该座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被誉为晚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作。佛座第一层浮雕龙纹,以佛为中心两两相对。佛座束腰处四周为打佛座的四天王,皆佩项圈、手镯、臂钏和脚环,上身赤裸,环带自腋下绕自背后,下身仅着短裤,怒发冲冠,龇牙咧嘴,双目圆瞪。他们一腿前伸,一脚踏地,两手用力撑在大腿上,仿佛要以全身之力打起佛座。中间壶门位置为释迦说法图,只见佛端坐于一红色莲花台上,左手前伸,右手下垂,似乎在为面前跪着的三位信众说法。三人皆有头光,着世俗装,戴乌纱帽。前二人穿绿色交领长袍;第三人着红色长袍,拱于拜佛祖。明朝法律规定,庶人不得穿红戴绿,可见工匠刻意借服饰制度表达供养人的贵族身份。说法图四周以云纹点缀,烘托出场景的庄严。此须弥座的北面有“佛像士山西匠人作像人乔仲节”题刻。题刻藏于暗处,被佛像遮挡,位置隐蔽,若非详查,很难发现。</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大型背光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精品,充分运用了壁塑、悬塑、圆塑等多种技法,繁缛精细,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人物、花卉、动物、云纹等,营造出庄严妙法的佛国世界。背光呈舟形,高250 厘米,上宽下窄,最宽处230厘米。由内而外分层布局,各层以花卉装饰带隔开。最外侧是贴金火焰纹和金龙,内侧宝相花纹,其上装饰着铠甲的护法神形象。最内层是背光的主体部分,以佛为中心对称布局。佛头四周环绕六朵宝相花,如孔雀开屏,精美异常。在中间两朵似龙首花卉上以铁丝固定二字,因年代久远,字体残损,隐约可辨为“界”“主”。佛启两侧各有一大张巨口的摩羯鱼,尾部恰与宝相花合为一体。其下各一白色立羊,站在卧姿白象驮着的盛开莲花旁。顶部为四组化佛,每组皆为四人组合,外侧两组为一佛二善萨,内侧两组为一佛二弟子,每组前面均跪着一位着袈裟的比丘形象。</p> <p class="ql-block">背光顶部为鬼子母群塑。最顶部房梁位置护法神丰陀天,头发如小蛇状竖起,六臂各持法器,上身赤裸,下身着裙,两目圆瞪,咬牙发力,星忿怒相,骑在金龙之上。此龙身形巨大,盘踞于背光顶部,鬃毛如老松虬结,张牙舞爪极为凶猛。匠人用铁丝将其圖定于房梁上。</p> <p class="ql-block">龙嘴位置塑释迦佛,持禅定印,结跏跌坐于莲花率上,神情肃穆慈祥。佛座下有一金钹,边沿处露出一小儿上半身。据说这一组图像表现的是佛教鬼子母故事。塑像中压在钹内的小儿即鬼子母最喜爱的幼子爱奴。左侧五人,右侧五人,最左侧人面部已残,着广袖襦裙、可判断为妇人形象,应是诃利帝母。正在指挥众多鬼子解救爱奴,金钱左右各有一根竹竿做成的撬杠。只见钹右侧鬼子正趴在钹上,两手扶着边沿,似乎正在倾听钹内动静。其右侧三人,一鬼子手持长矛,两眼恶狠狠地盯着释迦佛,似乎在恐吓。最右侧三身鬼子,一人趴在悬空的撬杠上,两人在地面上用绳子使劲朝下拉撬杠。左侧一鬼子,怒目圆瞪,手持术棍,似乎也在随时准备撬开金钹。其左侧两名鬼子,一人趴在撬杠上,从上使劲往下压,一人手抓撬杠倒挂悬空,似乎在使用全身的力量撬开金钹,解救鬼子爱奴。</p><p class="ql-block">佛头顶与金钹之间的暗处一像为大鹏金翅鸟:人形鸟啄,两目圆睁,两臂伸展,两肩生翼,人腿而鸟爪,上身赤裸,下身穿袴,有臂钏、手镯、项圈等饰物,右手张开,左手似持物,精神抖擞,凛然不可侵犯。</p> <p class="ql-block">中隔正壁的背面塑有三大菩萨:观音菩萨居中端坐在龙台之上,左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右侧(北墙):最底层是色欲界二十四诸天的十二诸天,第二层是五百罗汉过海,三层以上便是释迦牟尼“降生”等前四则故事。壁塑以中间十字脊重檐庑殿建筑为中心,塑造八道成相中的释迦降生的佛传故事,四周环绕罗汉渡海场景。众罗汉造型各异,或乘龙驾风,或腾云驾雾,或三五成样激烈辩经,或互相依偎讲经听法。右侧为十字歇山顶鼓楼、十字脊重檐歇山顶建筑及七层古塔;左侧为圆形攒尖顶钟楼及歇山顶建筑、悬山顶建筑各一座。释迦降生的佛传故事布局在庑殿建筑的上层,分别是“乘象入胎”“树下降生”“九龙灌项”“步步生莲”。</p> <p class="ql-block">左侧(南墙):最底层是北墙诸天的延续,有二十四诸神的十二尊造像的大小、规格、表情、动作与北山墙相似,却不雷同。第二层塑有《五百罗汉过海》故事中的罗汉像,与北山墙罗汉过海合为一体。第二层以上,中心位置塑十字脊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塑佛陀涅槃的佛传故事,与北山墙佛传故事连环壁塑相呼应。大殿之内,释迦牟尼佛头西脚东,背南面北卧倒在床上,有个弟子还在给他掐人中,似乎想把他从死亡中救回来。</p><p class="ql-block">周围有十大弟子和两个护法金刚守护。该组壁塑上方塑浮署舍利塔以及佛祖弟子整理佛经、弘传佛法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东前檐墙南梢间西壁)</p><p class="ql-block">在殿门南侧南梢间西壁塑一身佛像。主尊毗卢遮那佛居中,头顶伞状华盖,高肉酱、螺发。额头正中有圆形白毫,前露摩尼宝珠,白色。有圆形头光,绿色,椭圆形身光,红色。毗卢遮那佛两眼微闭,目光朝下,嘴巴紧闭,嘴角有蝌蚪状胡须。着通肩袈裟,其上以祥云纹、龙纹和莲花纹装饰,持说法印,结跏跌坐于仰覆莲座上。</p> <p class="ql-block">主佛的最顶部左右连为一体,核心位置为一佛二菩萨华严三圣造像,分别为中间主尊毗卢遮那佛,高肉发髻。前有摩尼宝珠,有绿色圆形头光和舟形红色背光,低首俯视,双于结禅定印,结跏跌坐于祥云环绕的莲花台上。左右塑立阿难、迦叶二弟子像,皆披祖右袈裟,双手合十,恭敬地侍立两侧。不过,此二弟子像并非常见的光头,工匠塑造了童子常见的桃形发式,极富民间特征。毗卢遮那佛右手侧塑胁侍文殊菩萨像,菩萨头戴花冠,身披袈裟,戴项圈,上挂花卉形饰品,双手持灵芝状如意,左手托如意底部,右于持上端,结跏跌坐于莲花台上。菩萨右侧塑一身龙女像,龙女为背年女子形象,面容恭敬,眉目清秀,头藏发簪,内着圆领长袍,外罩长衫,双于合捧宝珠,立于云上。</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带有胡须的男相菩萨:这个倒是不常见,往常我们见到的都以女相为主。</p> <p class="ql-block">千于千眼观世音菩萨(北梢间横墙西壁)</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密教观音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自盛唐时经典译出后,干手千眼观世音著萨图像就逐渐流行,至晚唐五代达到顶峰,宋代以后图像的绘制逐渐与经典脱离,工匠按照各自的理解,加上对地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形成了中国化了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其也超越密教范围,在某些地方作为主尊供奉,在汉传佛教诸多宗派都能见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南梢间横墙西壁)</p><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因寿命无量著称于世。主尊无量寿佛赤金肤色,头顶有螺发肉餐,露出红色摩尼宝珠,额头中心有白毫。双目微启,鼻梁高挺,鼻尖略损,双耳下垂,左手施禅定印,有手施无畏印。上身者通肩袈裟,襟边以卷草、祥云图案装饰。下身着裙,以龙纹装饰。表情严肃,面相庄严,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p><p class="ql-block">该座由一只孔雀所驮。孔雀塑造异常精美,体型硕大,昂首挺胸,头部略小,两眼微睁。腹前刻画细致入微,以菱形图案将其细小绒毛表现得栩栩如生。两腿并立,利爪坚实地抓着地面。孔雀作开屏姿态,呈扇形,竖起的羽毛根根抖擞。</p><p class="ql-block">孔雀有百禽之王的美誉,在佛教中也拥有美好寓意。据佛经载,孔雀可食毒物而不丧命,羽毛却更加鲜艳美丽。因而,在佛教中孔雀寓意救度信众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从而修成无上正觉。</p><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其幻化出鹦鹉、孔雀、迦陵频伽等诸多吉祥鸟,昼夜演唱种种妙音。在造像艺术中,无量寿佛有佛像、菩萨像两种表现形式,唐代开元三大士不空所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无量寿佛即骑乘孔雀之上。</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东前檐墙北梢间西壁)</p><p class="ql-block">大殿北梢间东壁彩绘泥塑一身卢舍那佛。佛高肉髻,螺发,头顶华盖,有绿色圆形头光,未有背光,额头正中有圆形白毫,前鳞摩尼宝珠,白色,两眼微微下视,将通肩製裟,其上以祥云纹,龙纹和莲花纹装饰,持说法印,结跏跌坐于仰覆莲座上。</p><p class="ql-block">莲花宝座装饰精美,上下共计两层,每个莲瓣都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卷草等图案装饰。座下为束腰金刚座,装饰卷草、龙纹、花卉等图案。</p><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两侧胁侍菩萨像,皆着袈裟,上面有龙、花卉等图案纹饰。</p><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身后背景墙分层设计,布局经变故事、诸天护法神、祥云等题材。</p> <p class="ql-block">背景上面在儒释道之间有我这次最想看到的双头妙音鸟也叫共命鸟,在小西天也看到了同样的鸟,终于看到非常的心满意足🤔</p> <p class="ql-block">这个带虎头帽的小武士是不是非常的可爱?</p> <p class="ql-block">由于后面看到的照像多为北魏、西魏、北周等,</p><p class="ql-block">So补充一点北朝的历史知识点:历史上的北朝包括五个朝代,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继承关系,先是北魏鲜卑,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而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北齐在577年的时候被北周所灭;而北周则在581年被隋朝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彬州大佛寺的营造</p><p class="ql-block">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并迅速通过汾河谷地,进兵关中,夺取隋朝故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并于次年三月称帝建唐。而在关中以西的薛举早李渊一步起兵、称帝,号称西秦霸王,建都天水。</p><p class="ql-block">从长安出发向西而去,泾河河谷是必经的交通干道,彬州则位居关中平原西北部,控扼谷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为了取得此地,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领兵东进,在浅水原(今陕西彬州西北)一带重创唐军,四万唐军竟阵亡过半,八月李世民反击,荡平陇西!修建彬州大佛寺用来告慰逝去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在大佛寺我们先在上面的窗口瞻仰最大的大佛的面容!大佛最能体现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成果,它虽是初唐贞观年间修造完成,但大佛形象本身、佛像身后的礼拜隧道、穹隆般的窟顶,均与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的云冈石窟第5窟相仿佛,是初唐对于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平城模式”的明显承继。</p> <p class="ql-block">在无数次的默默凝视和朝拜中,时空肃穆无语,我们在静默中交流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大佛本身,就是一个从键陀罗到大唐传承不断的样式。大佛窟一佛二菩萨圆润 饱满、厚重方圆,一反秀骨清像之风,特别是祝福两边的菩萨更近盛唐的气息,两侧菩萨分别将头部与胯部向主佛方向扭动,虽然身型上还相对略显粗短,但属于盛唐及其以后的那种“扭腰送胯”之风已然出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可以上溯至笈多乃至健陀罗的文化因子,它通过身材完美展示神佛形象。</p> <p class="ql-block">风化的佛祖</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这里和众佛一起,感觉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彬州北宋时期的开元寺塔</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始建。</p><p class="ql-block">自北魏开凿165窟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增修,形成密集的窟龛。</p><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在长120米、高20米赭红色石崖上,分上中下三层,开凿窟龛295处,大小雕像2125尊,现在由敦煌研究院管理。</p> <p class="ql-block">165窟:高13.2米、深17.9米、宽21.7米,宽广340多平方米。内有7尊8米高的立佛像。体现了北魏时期色彩搭配,全国最大的七佛窟,窟外左右有巨大的天王造像,窟内7座主佛都是北魏造像,中间C位是释迦牟尼,7<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佛佛名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逊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span>佛之间是胁侍菩萨造像,还有普贤,弥勒,阿修罗,昆仑奴等造像. 、全国最大的骑像菩萨。窟门两侧雕交脚菩萨和阿修罗护法,左侧佛像色彩明艳清晰。</p> <p class="ql-block">大象上的昆仑奴</p> <p class="ql-block">以身食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222窟:开凿于盛唐,,覆斗式顶,窟高6.0米宽6.3米、深5.3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主佛像据说依着武则天面容修建,右一菩萨站姿自信松弛,不愧我大唐盛世,开放兼容!南北两壁上下四层,开64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贞观样式"。窟内有流浪者居住生火痕迹,墙壁部分被熏黑了,反而让这一窟多了些荫蔽天下的温情。窟内不同的佛龛造像,体现了初唐到晚唐的变迁差异。</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1号特窟平时不对外开放,我们团体都去,管理人员特地为我们架了梯子,进窟也是很艰险的</p> <p class="ql-block">北魏遗存的平面长方形平顶中心柱窟。中心柱柱形分两层,下为方形,高282厘米,上为八棱形,高165厘米。上层八面开盝形顶小龛,下层平面为方形,四面开圆拱顶大龛有交脚佛,飞天和大象及小佛像和菩萨像,窟内造像风化严重,但也非常有特点不失北朝之风范</p> <p class="ql-block">石道坡古道</p><p class="ql-block">长357米的丝路遗迹,是丝绸之路保存完整的一段。深30厘米的车辙印,在诉说着当时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玉山寺石窟</p><p class="ql-block">山野石窟,位于镇原县太平镇彭阳行政村刘大夫自然村茹河北岸。外墙上力士飘逸的腰带,窟内彩塑彩绘壁画,平棋式窟顶浮雕,都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我说我不信佛,但你早已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追寻你是我一次又一次远行的目的,直到遇见和找到那个原本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泾川的南石窟寺</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向东约20公里蓄家村</p><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p><p class="ql-block">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p><p class="ql-block">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是北石窟寺的“姊妹窟”。</p><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占地面积364亩,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p><p class="ql-block">窟内造像为七佛,其布局为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佛两侧共有13座胁侍菩萨,佛高6米,菩萨高5米,均为立像。</p><p class="ql-block">佛像形态各异,为北魏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小窟 唐宋时期,规模不大,窟门两侧各雕一力土,窟内正壁雕骑狮文殊菩萨、水月观音、骑象普贤菩萨,两侧雕罗汉、力士等,彩绘为清代重妆。</p><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窟内原有《南石窟寺之碑》现存泾川县文化馆),碑文650余字,详细记载了南、北两个石窟的开凿时间和主造者。</p><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雕琢在红砂岩上,较易风化,特别是窟门外两侧暴露在风雨中的力士像,面目和细节已经基本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走过几十米的栈道,野草丰茂,雨意阑珊,青苔爬上了石崖,掩不住岁月悠悠,就来到了罗汉洞的入口,罗汉洞300号主窟的入口处有一尊5米多高的北魏大佛,虽然面容的泥表已经开裂脱落,但是石胎完整,风姿犹存,坚挺在山崖一侧,不知还能遥望多少春秋。</p> <p class="ql-block">主窟内残存的宋代泥塑彩绘高浮雕《经变图》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358、359号方形洞窟内残存的楼台车马释人物壁画图,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元代大画家胡翼和北宋画家侯翼的遗作。</p> <p class="ql-block">步行穿过闹市区,走入城隍庙里的泾川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明代兴建的木结构大殿依旧气宇轩昂,仰望斗拱的序列交错,凝练着古建的精华。城隍庙大殿本身就是一件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侧面的展厅正在展览龙兴寺出土佛教文物精品展,泾川的土地,始终与佛结缘。百里石窟长廊分布泾河两岸,大兴国寺建塔供奉佛舍利,大云寺更藏有精美的五重宝函,金棺银椁,熠熠生彩。</p><p class="ql-block">2013年,宋代龙兴寺遗址的大批佛造像窖藏出土,金冠菩萨,傲娇力士,等待了千年,重见天日。更有地宫陶棺,千余颗佛舍利再度出土面世,盛世梵音,佛国世界再度归来。</p><p class="ql-block">小小的泾川博物馆,却收获丰厚的历史命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据说周穆王六驾约会西王母,临别时,周穆王答应西王母有机会一定回来看她,不知为何一直没来。我们在回中山山门崖壁上补塑的西王母雕塑种找到了答案。此西王母就是按照《穆天子传》中的描述雕刻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是个凶神恶煞般的魔兽。</p> <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记载,汉武帝巡游泾川时,曾为西王母立过祠堂。今天的王母宫就建于西汉元丰年间。</p><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泾州志》中称为“大佛洞”。这是一座中心塔柱窟,中心柱的四个柱角上各伸出一头大象,象背上驮着小宝塔。称为“象洞”。“象洞”高11米,宽14米,深11米。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中心柱南面龛内是释迦牟尼、多宝佛说法像,保存较为完整。佛的形象古朴健壮,面部微露笑容。北面龛中的佛像从堆到肩部的碎石块中露出精美绝伦的头部和肩部,神态安详宁静。除了被掉下来的石块削掉鼻子外,面部仍然完整。王母宫石窟的塑像风格与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非常相似,此窟开凿于6世纪初,也就是北魏太和末、景明初的可能性较大。</p> <p class="ql-block">我说我不信佛,但你已经走进了我的心中,千百年岁月里你经历过了沧桑、孤独、摧残甚至苦难但你仍然保持着微笑,你的慈悲,你的宽容,你的静默无语,你的坚韧……这些都是送给我的最好礼物!</p> <p class="ql-block">拉梢寺石窟由北周拢右大都督尉迟炯在公元559年创建。近1000平方米的巨大崖壁倚天伫立,上面雕刻着42米高的浮雕大佛像,是目前发现的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大佛。</p><p class="ql-block">大佛躯体硕壮,面形浑圆,宽眉大眼,目光炯炯,俯视众生。左侧菩萨戴宝冠,双手捧盛开的莲花;右侧菩萨只有头部,身部已残。佛座有三层动物浮雕:第一层狮子,第二层鹿,第三层大象。从风格看,这组大型造像已经突破了魏晋以来形成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模式,大气简练的手法,豪放浑圆的造型,为即将到来的大唐雄风吹响了前奏曲。</p><p class="ql-block">大佛造像题记,刻在菩萨身旁的崖面上,共12行。这是拉梢寺石窟群中最有价值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天水石窟群最大的佛像出现在大像山山顶上。大佛高23.3米,位居中国十大古代佛像之列。这座大佛的营建跨越了北魏到盛唐三百多年的历史时空,大佛身上至今保留着四个朝代的建造即记。</p><p class="ql-block">大佛留着国内佛像中极少见的胡须,头顶有螺旋式高肉髻,有印度犍陀罗和笈多王朝时期造像的风格;两眉之间有自毫,又表现出北周的特征;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突起,又是盛唐时期的审美要求。</p><p class="ql-block">甘谷大佛开凿在距地面200米之上,但无论从山下或窟内哪个角度去观赏,却都合乎比例。只是正常人的上耳郭应该与眉毛相齐,但甘谷大佛的上耳郭却高出了发际线,是正常比例的一倍多。大佛漆黑闪亮的眼仁,竟然是把一口黑釉大缸劈成两半,分别镶嵌在两个眼框里,从下面仰视,显得炯炯有神。</p><p class="ql-block">大佛的视线可以俯瞰甘谷全城。横穿秦州的丝路古道如今已经变成了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但依然没有离开大佛慈悲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山顶上的大佛以于年不变的姿势俯视着秦州大地,任凭丝绸古道潮起潮落,花谢花开。</p> <p class="ql-block">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开凿与修缮。现存洞窟221个,造像1万余尊,壁画900余平方米,以北朝洞窟、彩塑和壁画最具特色。北朝窟檐雕刻精细质朴,形象宏伟,后秦造像初期古朴雄健,北魏秀骨清像,北周浑润饱满,隋唐丰满圆润,反映了我国佛教艺术从兴起到鼎盛的发展历程。壁画多精美之作,有国内现存最早的大型经变画、绘塑结合的“薄肉塑”壁画等艺术精品。麦积山石窟与河西、中原和四川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都有着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北朝的雕塑博物馆:始于后秦(姚秦):姚兴的弟弟姚嵩在秦州时修建。创建了生动有趣微笑的秦州风格,是佛像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133窟门口佛陀释迦牟尼见自己七岁的儿子罗喉罗是我此行的目的,佛祖的人性与隐忍,罗喉罗的委屈与崇敬雕刻的淋漓尽致,看到真的想哭……</p> <p class="ql-block">44窟神秘的微笑:西魏元宝炬皇后乙弗氏有二子,31岁被赐死,儿子元木把她埋在麦积山上寂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窃窃私语</p> <p class="ql-block">笑而露齿的菩萨估计也是全世界仅有了</p> <p class="ql-block">细密褶是西魏照像的主要特点之一,我很喜欢这个雕塑,是因为这件衣服非常像我喜欢的三宅一生</p> <p class="ql-block">散花楼:北魏之后的北周曹衣出水高鼻深目受键陀螺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薄肉浮雕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又见共命鸟</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参观很快过去,到了要说再见的时间了,我依依又不舍,不忍离去……那个小沙弥微笑的看着我又看着我,让我把你带走吧用我的心灵,从此那微笑一直跟着我直到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