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林县 红旗渠,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是家喻户晓,学习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改天换地,引水上山。那时就很想亲眼目睹。前些年在电视里看到了中央台播放的电影记录片《红旗渠》很多都是真实的影像资料,更是打从心里敬仰他们,一直期盼能亲眼看一看,红旗渠的水是怎么翻山越岭的。今天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 从手机上的游记查看,不是很推荐红旗渠纪念馆,可能因为纪念馆和红旗渠总干渠要相差23公里的缘故,不想来回奔波。但是司机小马半个导游,她说一定得去,于是我们一早就到了第一个红旗渠风景区,下面有(分水宛)三个字,有一点纳闷,如果看游记也不一定理解。</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广场很开阔,远处绿树成荫,有对红旗渠景区的简单介绍 ,现在红旗渠已经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总面积有2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有两条道,一条道笔直 的,另一条道有很多人在拍照,走近一看,红色门框上的宣传标语很不错: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永远跟党走。也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有一段上升的台阶,走完,</p> <p class="ql-block">啊!第一眼看到真正的红旗渠的水渠,蛮宽的,比我想象的至少宽3倍,两边都是石块砌成的,很工整坚固,渠中的水很清。</p> <p class="ql-block">右手边就是纪念馆,纪念馆前有很大的草坪,远处都是很缓的山坡,好一派青山绿水。</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红旗渠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经两次修建,于2014年5月1日开馆,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米,布展2950平方米,展馆记录了十万林县人民,用十年的时间,战天斗地,不畏艰险 ,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实现了引水上山的历史,和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测量,爆破劈太行</p> <p class="ql-block">一锤一钎移太行</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出来沿着水渠走,过水渠,</p> <p class="ql-block">左边就是红旗渠分水闸,此时解开了景区大门口“分水苑”的纳闷,原来这个才是主要的景点,重点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打开总闸,水从这里一分为三,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延伸至林州腹地,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的原址,从照片上黑压压的人群看,就可以想象当年开闸放水的那一刻,群情激动,欢呼雀跃,泪流满面,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了自然,结束了千百年来没水的痛苦,让水流进了林县,流进了林县人民的心。</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对面有一个纪念广场,一块醒目的大理石碑:红旗渠精神永在。</p><p class="ql-block">分水苑景点参观游览结束,的确如司机小马半个导游所说,一定要来,参观了,看到了,才知道什么叫奇迹,什么叫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第二个景点就是青年洞,其实青年洞景点不是一个洞,而是一条长3500米的红旗渠总干渠的长度,这条总干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5年7月建设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半个导游小马的指点下,到青年洞景区千万不能坐景区交通车,要徒步才能真正看到红旗渠。</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建在太行山悬崖峭壁的半山腰的,要先走一段有坡度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再走差不多300个台阶的上山路,</p> <p class="ql-block">就到了起点张家岭,眼前一亮,原来渠那么宽,真的像一条河。</p> <p class="ql-block">沿着总干渠走</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植被茂密,水渠在绿树中穿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红旗渠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前期测量的雕塑。这是盆面测量法。用智慧解决了测量仪器少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漳河水 ,漳河的源头是在山西平顺县境内的,翻了一座太行山在到林县,所以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红旗渠的精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今天亲眼目睹,在中国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靠一锤一钎,自制炸药,造出那么高质量的水渠和渠坝,真的非常敬佩。</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创业洞的命名,大概要我们记住,在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凿出的隧洞,它概有多艰难。全凭一锤一钎,一锹一镐凿出来的高5米,宽6.3米,长63米,类似这样的隧洞不是一个,而是211个。</p> <p class="ql-block">因为渠要穿山,我们走3500米的渠坝,有时候是要绕着走,或爬悬崖峭壁,有点危险!但有铁链保护。</p> <p class="ql-block">只能一人过</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绕到背后</p> <p class="ql-block">可以从这里下,几乎是垂直的。</p> <p class="ql-block">也可以从这个一线天下,也非常陡峭。</p> <p class="ql-block">绕过来就是:漳河穿山来</p> <p class="ql-block">就是因为有了这条天河,太行山的树更绿,水更清,风景更秀丽。</p> <p class="ql-block">劈开太行山,多么气壮山河啊!山河由我来安排。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p> <p class="ql-block">真是天河,感觉离天那么近,风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雕塑:号角嘹亮。是纪念当时有十万大军,用嘹亮的号角,有序指挥,统一步调,凝成一股绳,战太行。</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一个庞大的工程,1500公里长的渠道,所要经过的地方 ,并不是每个公社都得益的,团结洞的打通,就是不得益的公社的民工,帮助打通的隧洞,所以叫“团结洞”,团结协作也是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老炮眼这是一个,一炮崩倒半座山的故事,叫太行山让道。</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的雕刻:太行回声,告诉后人,当时林县人民重整山河的的决心有多大,十万大军的铁锤声,如交响曲在太行群峰间回响。</p> <p class="ql-block">走在坚实的渠坝上,每跨出一步,就有一个故事,十万开山者,十年时间,81位牺牲者,最小年龄只有17岁,最大63岁,这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天河啊!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隧洞211个,挖砌土石达1515.82万立方米,林县人民的修渠故事可以天天讲。</p> <p class="ql-block">当年修渠时,为保证质量,刻下的质任碑界。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3.5公里长总干渠到青年洞结束,</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1960年2月10日动工,于1961年7月15日峻工,它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长的隧洞。因有300余名青年修成,就命名“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或将来,它永远是中国的奇迹,和世界的奇迹。</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精神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