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广播发射台追影

地球大使

<p class="ql-block"> 无线电台一开始就是单向的一对多的广播模式,后来才有了一对一应答的通讯模式。 </p><p class="ql-block"> 青岛的无线电台最早是因于海船的导航管理,初建于信号山,后被日军炸毁,于1921年在青岛的团岛重建,旧址尚在,为中国仅存的百年电台,房内仍有现代电台运作。</p> <p class="ql-block">  1933年,为了传播在青岛举行的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市政府在朝城路7号创办了青岛无线广播电台。在民国时期和日伪时期,面向广大听众的无线节目广播也较早和较多出现,发射台在东镇、市南等地设置,而功率较大者和较长期者当属朝城路7号发射台。1948年末太平路方向的一张照片中,发射天线杆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林明伯伯率队进入朝城路7号,当晚,朝城路发射台发出解放第一声,在此地,又发射了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1971年,我在单县路的青岛一中读初中,拿着自己制作的收音机路过朝城路7号院,耳机插头偶尔碰到院墙外的电线杆拉线,居然听到很大的广播声,看着墙里竖着的黑色天线木杆,在我的无线电生涯中留下了深刻记忆:这就是青岛广播发射台啊!</p> <p class="ql-block">  我1982年加入青岛广电时,朝城路发射台已于1971年至1976年迁移到广昌路2号,在那里,又体验到了电波的强大。发射台老前辈马维绪老师研发设备,我们在靠近发射台大门的房间正讨论着,地上的电炉子突然大声唱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立式电炉,铁皮方箱,黑色,里面立着三根陶瓷柱,各绕着一千瓦的电炉丝,长期的加热使得接线柱和铁皮接触处氧化,构成半导体,在强大的电波辐射下形成检波作用、变成足够强大的音频电流,绕着的电炉丝变成了音圈振动、并带动铁皮箱发声,这种似接非接的半导体状态下,对电炉踢一脚可能就不响、再踢一脚可能又响了。</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强大电波笼罩的环境里,居然诞生了全国唯一的基于Z80单片机的广播发射机音频指标测试仪。</p> <p class="ql-block">  音频,要评价其失真得用每秒四十万次以上的速度大量采样,然后用傅立叶数学方法计算出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只能用机柜型的中型计算机进行测试,所以全国各地的广播发射机的指标测试是空白。</p><p class="ql-block"> 当时,最先进的单片机Z80的连读速度才每秒三十多万次,而采样模拟转换为数字的AD模块速度更低至每秒十几万次,何况,还有傅立叶计算,那是只有中型计算机才能运行的软件。越懂技术的越感到这是无奈的。即便时至今日,类似的无奈也遍地都是。</p><p class="ql-block"> 可是,从解放前在青岛发射台一直干到解放后、一直干到改革开放、干到六十岁仍继续以台为家的马维绪,一直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设备,终于和新来的大学生王京先碰出了火花,采取相关采样技术弥补速度不够的问题,把用FORTRAN语言的傅立叶算法软件进行分解变为Z80汇编软件,测试仪终于研制成功并推广全国。</p> <p class="ql-block">  朝城路7号,发射天线虽已迁走,1949年前的电台老楼还在,1980年仿照中央广播事业局盖的大楼还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大楼是苏联设计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全国各地仿建的台很多,现在,也仅存青岛一处了。</p> <p class="ql-block">  在此,几代人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创造辉煌,历毕生而无憾。</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窗外的海景,用第一台数码相机拍的</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最后一年,青岛广电的地址由单县路30号变为宁夏路200号;</p> <p class="ql-block">本世纪2022年,青岛中波发射台由青岛四方区广昌路2号迁到青岛黄岛区铲尖村。</p> <p class="ql-block">  新场地扩大了N倍,机房宽敞、设备先进,架构、操控和管理都位居国内先进。</p><p class="ql-block"> 随着媒体的多样化、信息泛滥化,广电的优势虽不如昨,但在铲尖村却展现得波澜壮阔、生机勃勃。几代发射人都为曾在发射岗位上工作过感到自豪、为几十年的生生不息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1年苏联时期著名的卡80发射管,那时候我们的差距很大。</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固态发射模块小而强大。</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还是很珍惜所有的过往,包括实打实的技术和实打实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横杆从来不是在原地起跳而跃过的,助跑大有学问。昨天再辉煌,对未来更高的境界而言都算是新的起点、新的助跑。</p><p class="ql-block"> 那么,已经助跑了七十多年了吗?几十年前的身影和声音……</p> <p class="ql-block">  夜晚,一个声音,像在耳边,又像在天边,隐约传来:“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波长,二一七点三米,周率,一三八零千周。各位听众,本台今天全天的节目到此结束,明天早晨五点二十分再见!”</p> <p class="ql-block">  清晨,随着“东方红”乐曲,一个声音在呼唤:“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波长,二一七点三米,周率,一三八零千周。各位听众,本台今天第一次播音现在开始!”</p> <p class="ql-block"> 想起张清刚的声音,想起朱延勤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一个豪迈昂扬,一个沁人心底,深深刻入几十道年轮。</p><p class="ql-block"> 记住这几十年前的声音,是对信息精致时代的铭记,所浮现的身影,是成千上万辛勤劳动的广电人。</p><p class="ql-block"> 感谢为广电发展付出努力的领导者、设计者、建设者!</p><p class="ql-block"> 感谢奋斗在发射一线的同仁们!</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青岛广电大楼的最后一影。</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青岛广电大楼于2025年1月19日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声音 可以复刻</p><p class="ql-block">图像 可以复现</p><p class="ql-block">曾辛劳过的场所 却触抚无着</p><p class="ql-block">只有抛洒下的汗水 沁入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