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黄“善”思想里“成”层面的几个思考

道法自然

<p class="ql-block">袁黄“善”思想里“成”层面的几个思考</p><p class="ql-block">文/张凤仁</p><p class="ql-block"> 一、《宝坻政书》——一部官员从政为民指南</p><p class="ql-block"> 《宝坻政书》是明代著名政治家袁黄在宝坻任知县期间所撰写的一部地方治理著作,它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官员从政为民的指南。这部政书详细记录了袁黄在宝坻的施政理念、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官员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袁黄在《宝坻政书》中强调了官员的职责和使命,他认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百姓谋福利。他提出了“亲民、爱民、富民”的施政理念,主张官员要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还强调了官员的廉洁自律,要求官员要清正廉洁,不贪污受贿,不滥用职权,以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p><p class="ql-block"> 在政策措施方面,袁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举措。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他还关注商业发展,鼓励商人经商,促进商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注重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袁黄在宝坻的实践经验也为今天的官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宝坻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他还善于团结各方力量,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宝坻的发展。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官员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善于团结各方力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总之,《宝坻政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了解明代的地方治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为今天的官员们提供了一部从政为民的指南。在善做善成指导下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袁黄的施政理念、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二、袁黄《功过格》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实操性</p><p class="ql-block"> 袁黄,号了凡,明代重要思想家。他的《功过格》是一部劝善书,以“功”和“过”为记录标准,通过对善恶行为的量化和记录,引导人们积德行善,改变命运。《功过格》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功过格》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实操性。</p><p class="ql-block"> (一)、《功过格》的内容与特点</p><p class="ql-block"> 《功过格》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过的分类、功过的计算方法以及积善改过的方法等。功过的分类非常详细,包括忠孝、仁爱、诚信、正直、谦逊、勤劳等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不同的条目。功过的计算方法也很具体,根据行为的善恶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积善改过的方法包括自省、忏悔、行善、改过等。</p><p class="ql-block"> 《功过格》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不仅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让人们能够将善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功过格》还注重记录和反馈,通过记录自己的功过,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二)、《功过格》对于士大夫阶层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1、提供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 士大夫阶层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道德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功过格》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套具体的道德规范,让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2、培养道德品质</p><p class="ql-block"> 《功过格》强调积善改过,通过不断地行善和改过,士大夫阶层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于士大夫阶层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3、促进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关注和效仿。通过践行《功过格》,士大夫阶层可以以身作则,引导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三)、《功过格》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实操性</p><p class="ql-block"> 1、记录功过</p><p class="ql-block"> 士大夫阶层可以每天记录自己的功过,将自己的行为按照《功过格》的分类进行量化和记录。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细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p><p class="ql-block"> 2、自省与忏悔</p><p class="ql-block"> 士大夫阶层可以定期进行自省和忏悔,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并及时进行改正。自省和忏悔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方式,可以帮助士大夫阶层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犯错。</p><p class="ql-block"> 3、行善与改过</p><p class="ql-block"> 士大夫阶层可以通过行善和改过来积累功德。行善包括帮助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等;改过包括改正自己的错误、克服自己的缺点等。通过行善和改过,士大夫阶层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4、与他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士大夫阶层可以将自己的《功过格》与他人分享,互相监督和鼓励。与他人分享可以让士大夫阶层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的影响,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行善信念。</p><p class="ql-block"> (四)、《功过格》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1、过于注重量化</p><p class="ql-block">《功过格》将善恶行为进行量化,虽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行为的善恶程度很难用具体的分数来衡量,而且过于注重量化可能会导致人们忽略行为的本质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2、缺乏灵活性</p><p class="ql-block">《功过格》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面临的情况往往非常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如果过于拘泥于《功过格》的规定,可能会导致行为的僵化和不适应。</p><p class="ql-block"> 3、可能导致功利主义</p><p class="ql-block">《功过格》强调积善改过可以改变命运,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将行善作为一种功利主义的手段,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良和道德。这种功利主义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功过格》的初衷,还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袁黄的《功过格》对于士大夫阶层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它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套具体的道德规范和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培养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功过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注意。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功过格》的思想和方法,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袁黄《功过格》道德层面的法律示范意义</p><p class="ql-block"> 袁黄的《功过格》是中国古代道德劝善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善恶记录和评价,引导人们修身养性、积善成德。虽然《功过格》主要是一种道德规范,但它在道德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示范意义。</p><p class="ql-block"> 《功过格》强调了行为的善恶标准。它明确了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这种明确的善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法律中的规范,法律也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功过格》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法律示范,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规范的框架,引导人们遵守道德准则。</p><p class="ql-block"> 《功过格》注重行为的后果。它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相应的影响。这种对行为后果的关注与法律的制裁机制有相似之处。法律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秩序。同样,《功过格》通过对善恶行为的记录和评价,来激励人们行善积德,避免作恶多端。因此,《功过格》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法律示范,它通过对行为后果的关注,来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 《功过格》强调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精神在法律中也同样重要。法律要求人们遵守法律规范,同时也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功过格》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层面上的法律示范,它通过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来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功过格》与法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而《功过格》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它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因此,我们不能将《功过格》等同于法律,也不能将道德规范完全取代法律。</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同时也要加强法律建设,完善法律制度,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总之,袁黄的《功过格》虽然是一种古代的道德规范,但它在道德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法律示范意义。我们应该从《功过格》中汲取智慧,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p><p class="ql-block"> 四、《了凡四训》里“自我意识”的善成根源</p><p class="ql-block">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一部训子善书,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命运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而改变的道理。在书中,袁了凡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善成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在《了凡四训》中,袁了凡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清晰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他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善恶行为所决定的,而善恶行为又取决于人的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袁了凡还认为,“自我意识”是培养善良品德的基础。他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良品德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而自我意识则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善良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在书中,袁了凡列举了许多自己行善积德的事例,如救济贫困、修建桥梁、施舍医药等,这些行为不仅帮助了他人,也让他自己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p><p class="ql-block"> 此外,袁了凡还强调了“自我意识”在实现人生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而幸福也是需要自己去追求的。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才能不断地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书中,袁了凡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并且最终成为一名官员的经历。他说:“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在认识到命运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而改变之后,便改号为“了凡”,表示自己要超越平凡,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善成的根源。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只有具备了清晰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善良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才能不断地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了凡四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努力成为一个善良、有追求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