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4月,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春光明媚,晴空万里,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原北京安德路中学的9位师生,通过校友群的联系,聚集在德胜门外后九条的永丰饭庄,举办了56年后的首聚。8位古稀之年的同学来自当年的三个年级和不同班级,难能可贵的是比学生大三四岁的当年的大队辅导员老师也来了。握手拥抱,相互介绍,追忆往昔,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歌,演绎人生酸甜苦辣,岁月如梭,白首相看叹拟奈何。56载后的相见,能否依稀可见青葱少年的容颜?多拍点吧,留下这珍贵的瞬间。</span></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至右: 初二(14)班 余清彤,李新华老师,初三(1)班 王小京,初三(13)班 崔桂华,初三(11)班 申默予</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至右:初二(8)班 朱岩,初一(2)班 张彩云,初二(3)班 王长江,初二(12)班 连玉柱</p> <p class="ql-block">聚会结束时,时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李新华老师,还在言传身教,不浪费一粒粮食,吃剩的饭菜打包带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二(3)班的王乃祥,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看到群里发上来的聚会照片,不禁心潮澎湃,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即兴挥笔赋詩一首:</span></p> <p class="ql-block">畅情怀</p><p class="ql-block">(安中校友聚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九条前又迓迎,</p><p class="ql-block">长乐饭庄再相逢。</p><p class="ql-block">浮华街市求雅放,</p><p class="ql-block">美酒佳肴好心情。</p><p class="ql-block">保健养生主题语,</p><p class="ql-block">情深义重至心声。</p><p class="ql-block">退休家苑逍遥曲,</p><p class="ql-block">舒畅同学坦荡诚。</p><p class="ql-block">安中学业何虚幻,</p><p class="ql-block">山乡工戍怎品评。</p><p class="ql-block">若渴时节文革伴,</p><p class="ql-block">无私奉献至始终。</p><p class="ql-block">艰辛岁月艰辛梦,</p><p class="ql-block">激月年华激月崇。</p><p class="ql-block">杖围悬车朝夕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在难言酒盏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三(1)班的王小京同学参加聚会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奋笔疾书,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难忘的第一次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初一(5)班李艳君写的入学55年的感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安德路中学组建于1963年,校址在西城区德胜门外安德路后九条。学校有一座4层教学楼,校园西边有一排平房教室。校园面积大概10亩左右。另有大操场在安德路南,一直延伸到护城河边,上体育课要往南穿过安德路走二三百米。北京六中的校长韩应民任首届校长,北京四中的孙荫柏任教学主任,北京十三中的姚振玉任教导主任。几位教育家秉承教书育人,培养栋梁的理念,倾注心血,要把安中办成一流新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牢固树立“尊师爱校”,“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念。建校短短两年,就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学校。90年代,学校改为中等职业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校长韩应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安德路中学首届校长韩应民先生,生于1922年6月13日,逝于2012年5月1日。是我党一位久经考验,政绩卓越的基层组织领导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韩应民先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的一位地下工作者,曾亲历领导组织了当年北平解放战争的学生运动。解放后原在北京市市人委工作,后调到教育口工作,曾任北京市男六中校长一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春,北京市决定在西城区德外地区创建新校。韩应民同志受党的重托,承担并组织创建了安中第一届院领导班子。做为校长,因其治学严谨有方,倡导校训“尊师愛校”,成绩显著。全校师生仅用了短短的二年时间,便让安中声名鹊起。1965年北京安德路中学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中韩校长受到迫害。文革后韩校长任北京158中学校长。他一生服从党的分配,对党无限忠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休后,韩校长酷爱书法绘画,夫唱妇随,作品极受称赞,尤其他的书法刚劲独特,极富神韵,字如其人飘逸潇洒,凡有求字画者,都有求必应,挥毫泼墨。(黄莉云供稿)</span></p> <p class="ql-block">韩校长为学生书写书画</p> <p class="ql-block">学生到韩校长家为韩校长祝80大寿</p> <p class="ql-block">韩校长与学生交流书画心得</p> <p class="ql-block">韩琳娜提供</p> <p class="ql-block">韩琳娜提供</p> <p class="ql-block">韩琳娜提供</p> <p class="ql-block">韩琳娜提供</p> <p class="ql-block">66届黄莉云同学写詩怀念老校长。</p> <p class="ql-block">66届任韵龄同学在韩应民校长80大寿时去家里探望,耄耋之年的老校长欣然提笔写了两幅字送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教学主任孙荫柏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荫柏先生原是西南联大学生。1944年毕业后到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任英文翻译。解放后,孙先生曾任北京四中教师。1963年筹建安德路中学时,调来安德路中学分管教学。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打成美蒋特务,受到批斗,下放劳动。文革后调到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北京教育学院前身)编写教材,后任北京教育学院院办工作人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在抗战胜利60周年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抗战老战士座谈会”上,孙荫柏老师的抗战历史得到肯定,并参加了在北京市朝阳公园组织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暨世界和平大会”和新浪网组织的3位抗战老战士座谈会。北京四中也开始宣传他的抗日英雄事迹,称他为抗战英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全国在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胜利之时,孙荫柏老师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与证书。 解放后,他从事教育工作,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荫柏先生2018年12月逝世,享年101岁。(黄莉云供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来,都有部分在京同学和学校领导老师聚会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师生聚会合影留念 前排左三为教学主任孙荫柏</p> <p class="ql-block">部分师生聚会合影留念 前排左三为教学主任孙荫柏,左四为校长韩应民。</p> <p class="ql-block">韩应民校长和师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部分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三(1)班同学2019年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三(1)班同学2019年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三(3)班部分同学聚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三(3)班部分同学在魏廷富家聚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三(7)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三(7)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三(14班)同学1963年春游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初二(5)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初二(5)班同学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二(8)班同学在天安门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二(8)班同学欢送刘云(戴花者)去东北农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二(8)班同学2018年在教学楼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二(14)班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二(14)班部分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初一(2)班部分同学和老师聚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一(2)班部分同学和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一(5)班部分同学和班主任司玉琴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初一(5)班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70届4班师生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校足球队部分队员和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学校军乐队部分队员在韶山毛主席旧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军乐队的部分小鼓手</p> <p class="ql-block">军乐队的部分小号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足球队,篮球队,游泳队,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每天下午都有活动。还有无线电小组,组员们从组装矿石收音机到安装8管收音机,跑到大栅栏去淘收音机零件,忙的不亦乐乎。特别是学校军乐队有近百名队员,校领导非常重视,配置了质量最好的鼓镲号。音乐老师姜敏淑在音乐教室把鼓谱号谱写在黑板上,不厌其烦一句一句的教。在校园里,在操场,一遍遍的练鼓谱,练队列。大鼓手练的胳膊抬不起来,大小镲手把手都磨破了,小鼓手的女孩子们手指头都磨出了茧子。最苦的是小号手们,天天在护城河边练拔高音,嘴唇都磨破了。《少年先锋队鼓号一套》,《少年先锋队鼓号二套》,《少年先锋队鼓号三套》,《逛花园》,《八步锦》,《英国玛士》,《花棍》,都演绎的炉火纯青。功夫不负有心人,安中军乐队慢慢有了名气。连着两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都安排在北海公园南门,或在北海公园北门,列队演奏迎宾。那时北京的中学都有鼓号队,一有大型活动,鼓号队走在学校队伍前面,队员上身白衬衫,下身蓝裤子,脚踏白球鞋,手戴白手套,系着红领巾,鼓号齐鸣,引来街人注目。有一年国庆去天安门广场,在西长安街碰到了好几个学校的鼓号队,排在一起准备进场。这下热闹了,各个学校的鼓号队都在拼命地演示自家的绝技。安中军乐队八个大鼓,4个大镲,4个小镲,24面小鼓,16把少年号,气势上就占了上风。特别是指挥打出了《花棍》的旗语。当指挥旗一落下,《花棍》一演奏,人们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花棍》主要是表现小鼓手的技巧,在大鼓镲号的间奏中,小鼓手们的鼓槌上下左右飞舞,和鼓镲号的巧妙配合,敲出的鼓声和鼓槌碰击声,节奏整齐划一,是那么的清脆悦耳委婉动听,飞舞的鼓槌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心潮澎湃,引来围观人们的阵阵喝彩和掌声。</span></p> <p class="ql-block">1968年2月参军的部分同学在新兵团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后,同学加战友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插队的同学回到第二故乡参加纪念下乡50周年活动。</p> <p class="ql-block">回到嘎查(原大队)和领导班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和牧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安德路中学校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安德路中学于1963年开始招生,到1969年,留在学校的老三届毕业生绝大部分去了农村牧区兵团,也有少部分有幸或去了部队,或留城进工厂。后来的若干届学生出路大体如此。冬去春来,夏华秋实,这一代人,经受过阶级斗争的风风雨雨,接受过广阔天地的艰苦磨炼。后来,一部分进工厂,上大学,而大部分陆续返京,可谓人生经历波澜起伏。人生如一首歌,既有高昂的旋律,也有忧伤的咏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初三年级的魏廷富,韩忠文在班群的基础上扩建为安中校友群,各年级各班的同学纷纷加入。有同学提出希望搞一个同学名录。可惜的是,学校已于1991年改为中专职业学校,原有的教职员工都分配到各处,年代久远,学校的档案也不知道到了何处。于是,王小京,朱岩,张彩云几位同学不顾古稀之年,多次到西城区教委和档案馆,费尽周折无功而返,没办法找到原始学生花名册。群里的同学发动起来,组成《师生名录编辑领导小组》,各班出一个联络员,硬是凭着回忆,按年级班别把老五届的学生名册做出来了。其中,66届16个班,67届14个班,68届7个班,69届7个班,70届9个班。更可喜的是把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名册也做出来了。真可谓是“人心齐,泰山移”,老五届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黄莉云同学执笔写了前言,王立虎同学进行了总编辑。看到成册的《北京安德路中学老五届师生名录》,同学们按捺不住兴奋激动的心情,纷纷收藏留存。毕竟是凭记忆,名录里难免有遗漏和不准确的地方,特别是1968届的两个班缺额较大,留下了遗憾,但它凝聚了广大同学的心血,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金世岭同学精心制作的本班同学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倾注师生心血的《北京安德路中学师生同学名录总编》终于完成了。总计为教职员工100名。收录的学生共5届,其中:66届16个班,67届14个班,68届7个班,69届7个班,70届9个班,约2600余人。篇幅所限,每届只节录一个班名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6届学生黄莉云,在2023年入校60周年时,饱含热情,写下了300余行的长篇詩朗诵《相载60年,友谊万年长》。这里节选几段,以飨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60多年过去了,岁月可以让人双鬓染雪,让人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岁月磨灭不了浓浓的师生情和深深的同学情。60多年来,安中的学子牢记“尊师爱校”,在祖国各地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历尽坎坷,饱经风霜,千锤百炼,初心不改。同学们,大家都是年逾古稀奔八的人了,祝各位同学保重身体,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作献给安中的老师和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