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志学之年,——在备战备荒年代建立后方学校二三事

老梅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近期的石家庄二十四中大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六八年,我由部队子弟学校七一学校的小学部升入本校的初中部,当时七一学校小学部还有部分班级,已经停止招收新生了,只招收新搬来的省委的子弟。升入初中后七一学校归了地方管理,我插班到地方小学升上来的一个班,组成的六连二排。后来,六连二排改成了三连二排,石家庄七一学校也改成了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升入初中的第二年的1969年中苏交恶,原苏联扬言要给中国一个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为了防止苏联发动核大战,全国开始了备战备荒,战略大转移:国家部分重要领导人分散转移到其它城市,军工企业、重要的生产企业也往深山沟转移,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也要往外疏散。石家庄市教委安排第一中学、第二十四中学、第二十五中学先行试点建立后方学校。我们二十四中被安排到革命老区井陉县胡家滩村。就这样我们二十四中三连,一群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作为第一批建立后方学校的开拓者于1969年11月来到了苍岩山脚下的胡家滩村,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建立后方学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妈妈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妈妈知道我们要到井陉县深山沟建立后方学校,虽然有些心疼但嘴里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的帮我收拾行装。唯一改变的是我们这个一年只吃一次饺子的双职工家庭改成了天天包饺子。我也默默的接受来自妈妈的默默的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出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我们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学校有两部大卡车,不能拉走所有的同学,所以基本上我们是徒步走到了胡家滩村。一部卡车拉行李,另一部卡车分别往返接送学生,其余大部分时间同学们就徒步走向胡家滩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快要到达胡家滩村时候,我们看到树上结着一串一串晶莹剔透的果实,同学们都没有见过这种水果,经询问才知道是黑枣,但和我们见到的干瘪的黑枣大不一样。到了目的地后发现有两名同学不见了,他们归队后也没有说去哪了。结果到了晚上,这两名同学上吐下泻,经随队医生询问诊断才知道他们到了之后就出去摘鲜黑枣吃了。这时候才知道新鲜黑枣是不能吃的,得揽熟了才能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胡家滩村的当天,建立后方学校还没有开始,山里生活就给我们上了重重的一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住老乡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胡家滩村后,我们就分散住进了老乡家。一条河滩吧胡家滩村分为两块,东滩和西滩。连部在西滩,食堂和我们三连二排在东滩。我们住的老乡家大多是多年没有人住的老房子,有的还没有炕。所以,全连第二天就上山打圪针和茅草给没有炕的同学打地铺。圪针约一人多高,长的很直,小拇指粗细上下布满了约一两寸长的刺;茅草也约一米多高,很柔软。打回来的圪针茅草依次铺在地上约三四十公分厚,上面再铺上被褥。就这样柔软防潮的地铺就打好了,也很舒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打圪针茅草的过程中,我们到了苍岩山。由于文革时期反对封建迷信,苍岩山很冷清,略显破旧。只有一对跛脚的老夫妻由政府安排看着古老的庙宇。政府只分配给粮食,老夫妻自己开荒种点菜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搜山抓特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入住时,正好有一团的解放军战士铺设战备电缆。当时的口号是“争取五一让毛主席通话,让林副主席指挥顺手”。当团部的电台刚刚架设好,就收到了一个奇怪的电波。随即当地政府就组织我们学生和民兵搜山。据说把看山的跛脚老夫妻抓了起来,说是国民党留下的潜伏特务。看见解放军进山施工就给台湾发电报。我由于妈妈的厚爱吃了一个星期的饺子而消化不良,再经过一路的颠簸,又在上山打圪针茅草时受了点山风,把吃了一周的饺子全吐了,还发烧打摆子,错过了这次搜山抓特务的时机,具体怎么行动的就不知道了。关于那对跛脚老夫妻之后事情也因繁重的建立后方学校劳动而不得而知了。从此苍岩山就没有人看守。后来苍岩山办了一所小学,附近村里的孩子走十里八里山路到这上学,小学任教的老师也因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坚守办学而受到了表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做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当时是全国学习解放军,所以我们的编制是按照部队的编制:十几个人组成一个班,四个班组成一个排,三四个排组成一个连,每个年级按照人数多少有二三个连。编制是按照部队的编制,我们又住在老乡家,所以也要学着解放军做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我们帮着生产队往山上送牛粪。我们每人分到一副扁担和一对小窄筐。扁担和平原的扁担一样,但窄筐和平原的柳条筐不一样。窄筐是用山里特有的荆条编的,不大,也很浅,所以装不了多少牛粪。牛粪又是晒干的,两筐牛粪没有多重,山路也是比较平缓。正在青春期的我们担起牛粪一路小跑。经过村民时,村民告诫我们不要跑,我们也不听。但我观察了村民担粪:他们走路非常缓慢,步幅只有半个脚掌那么大。我们哪里受得了这么慢慢腾腾,一路小跑担到了地头。没想到正在青春期的我们,肌肉的力量没有爆发出来,心脏却受不了了。我们大口的喘着粗气,忍受着心脏剧烈的跳动,把扁担一扔就躺倒地上了。这时村民上来了,把牛粪往地里一倒,看着我们笑了笑就轻轻松松的下山了。大山生活又给我们上了一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住的老乡家是老乡富余的房子,分里外间。里屋睡觉,外屋放一些杂物和日常烧的柴火。由于我们和老乡都需要烧柴,所以我们的柴火分放两堆。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候我们就偷懒,下山时不打柴火,没有烧的就拿老乡的柴。慢慢的就和老乡产生了矛盾。为了解决矛盾,我们几个班干部就给老乡赔礼道歉,以后我们和老乡的柴火放到了一起,主要由我们打柴,并天天帮老乡从河沟里担水。通过聊天,我们知道老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井陉县的游击队队长,但大军南下时由于舍不得家里在他十几岁时给他娶的两岁的媳妇没有跟大军南下而脱党,落到了到现在还是个农民。知道了老乡原来是个老革命,我们就经常约请他给我们讲抗日战争的故事,给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和老乡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繁重的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重的建立后方学校的劳动开始了。我们首先做的前期工作,为以后的建立后方学校做基础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荒种地。当时我们向老乡借了几把镐。山里的镐和平原的镐还不一样,平原的镐是宽头的,L型的;由于山区石头多,所以山里的镐是丁字镐,尖头的,俗称鹰嘴镐。我们选择了一块多年荒芜的山地开荒。由于地撂荒了多年,长满了大约一尺多高的茅草。据说茅草在地上有多高它的地下根茎就有多深,而且茅草根在地底下互相交织着,非常难刨。我们按照老乡教的方法,先在茅草两侧各挖一道和茅草根一样深的沟,然后几把镐一起合力把一整块茅草翻过来,使地上的茅草翻到地下,把地下的草根翻上来。这样翻到地下的茅草呕成了肥,翻上来的草根让太阳晒死了,就成了绝好的肥料。经过几天的努力,地翻好了,开始了种谷子。由于是山地,农机具上不来,只能用传统笨拙的纯手工操作。开始老乡给我们做示范:用手抓一把谷子往前一扬,让谷子从手指头缝隙里漏出来,撒到地上谷子的密度是用一个手掌按到地上,在手掌按的地方有十几粒谷子就行。结果同学们看老乡的动作好玩,就你一把我一把的扬起来。等老乡发现时谷子撒的太密了。听说第二年开春谷子苗长出来后,第二期的同学开始给谷子间苗,把我们撒的太密的谷子苗拔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刨窑洞和垫菜地。大概是为后方学校选校址吧,我们选择离河滩不远的土山试着刨了一眼窑洞,并把刨窑洞时刨出来的土担到河滩上垫菜地。山土非常坚硬,鹰嘴镐抡圆了胳膊才刨出了一个小圆点,并把一个个小圆点连成一条弧线使这块土与其它的土分割开,再奋力将这块土撬下来。同学们个小力薄,废了很大的劲也不出活,刨窑洞的同学们个个手上磨出了血泡,指导刨窑洞的农民磨出老茧的手上更是震裂出深深的裂口。负责担土的同学们也很辛苦。虽然在家里有人担过水(那时城市里一条街才有个公共自来水管,吃水需要从公共水管那往家里担水),几天也才担一次。但是让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们一天数次的担土,还真是吃不消。所有担土的同学,把右肩担土压出一个大疙瘩,就换左肩担;左肩担肿了就用后脖子处担。两肩痛的晚上睡不着觉,同学们依然在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概是刨窑洞的难度太大,效率太低,这次选的校址失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山野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给大家一个整理内务,搞个人卫生的时间,我们仍然采取一周六天劳动时间,每个周日休息一天。休息这天吃两顿饭,吃完早饭后可以自由活动,搞搞个人卫生。在农村,洗洗衣服还可以,用山上流下来冰冷的山泉水就行,但是要想洗澡就不行了,闲暇时间只能用温水擦擦。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办法。我们发现了一个山洼,四面用巨大的岩石围着,里面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潭,虽然寒冬腊月的天气但太阳能晒到里面风却吹不进去,使山洼里暖洋洋的,一点也不冷。周日吃了早饭我们只拿着洗脸盆和肥皂就去了那个山洼。我们先脱光了衣服,把内衣外衣都洗了,在把洗好的衣服铺在岩石上晒着,然后就跳到水里玩水。过了午后我们就拿着脸盆迅速的把小水潭的水掏出来,因为掏的慢了水又会从沙石缝里流了回来。水掏干了后露出来小鱼,我们就把小鱼捞到盆里。等快到吃饭时间,衣服也干了,我们穿上洗好的衣服端着半盆小鱼高高兴兴的回去了。回去之后朝老乡要点盐,就在脸盆里把鱼煮了,高高兴兴的改善了一次生活。而且水潭的鱼次次捞光一周后还次次有。而且这个秘密只有我们几个人知道,一直保密到我们离开胡家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想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生活、劳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同学们想家是必然的。毕竟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从来没有走出过城市。所以在想家的问题上闹出了一些小插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因为想家,好多同学都背地里抹过眼泪;还有的同学抱病想请假回家;有的同学让家里人写信说家里人病了;还有的同学称吞了异物、也有谎称从山坡上摔了下去。弄的随队医生很是为难,又不能揭破谎言,还得安抚、宽心“受伤”同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这方面还好点。因为我曾经在部队大院里生活过,从小接受过“军人走到哪都是家”,“军人 人走家搬”;并且我在小学就一直离开家住校。但在胡家滩时间长了也避免不了想家。记得有一次我们步行20余里到测鱼(当地音“zhai yu”)参加当地人民公社组织的公判大会,回来时遇到了沙尘暴。沙尘天气把天气熏染的昏暗,回到室内只能点上煤油灯。煤油灯在昏暗的沙尘天气发出了点点荧光,恰似教室里的日光灯发出的荧光(那时家里点的还是白炽灯,只有学校单位用的是日光灯),想家的思念瞬时就充满了整个头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吃饭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四五岁的年龄,正在长身体,又经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肯定吃的多。那时每人的粮食是定量供应,学生的粮食定量只有30斤,副食又缺乏,肚子里又没有油水。学校食堂定量供应早餐一个饼子,中午晚上每顿两个饼子,一天下来是定量一斤粮食,不够的只能再用粮票加餐了。当时我们每个人的定量都不够吃,饭量大的同学有时一顿就能吃一斤粮食。那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朝家里额外再支取二三十斤粮票。现在回想起来,在胡家滩村六个月,家里是如何搞到约数个月的粮票来撑起我们正在长身体的肚皮。为此,在吃饭问题上我们也是“斤斤计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闲暇时间,我们在食堂看大师傅蒸饼子。大师傅抓起一团玉米面,把玉米面团圆了再放到蒸屉里蒸。我们发现食堂大师傅团的饼子个大,食堂管理员团的饼子个小,我们就提出了异议。认真的大师傅拿起称称了一下,重量却是一样的。原来是大师傅手法熟练,一团面在手里团两下就好了,食堂管理员手法不熟练,面在手里团的时间长了,所以个就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一九六九年元旦,我们在胡家滩过的。学校给我们改善伙食包饺子:每个同学领活好的面和拌好的馅回宿舍自己包。每个女同学六两面、八两馅;男同学八两面一斤馅。由于我们每个人粮食都不够吃,所以吃饺子时都数着个吃。到现在我们还清楚的记得我们班男同学每人吃了63个饺子。现在回想起来,想都不敢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一、雪地救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多人住在深山里,后勤保障是最重要的。1969年一月份,我们就遭遇到了大雪封山,到了断菜和几乎断粮的境地。在下了几天的大雪之后,通往山外的唯一的河滩(那时没有道路,出进山只能走河滩)被冰雪封住了,储存的菜吃完了。连里领导和老师们不知通过什么办法买了一些腌辣椒,我们一天三顿就着腌辣椒吃饼子。最后连主粮也几乎吃完了。天气稍微好点后,学校就冒险给我们送给养。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汽车到了离胡家滩村约20里地的柿庄村时,陷到了河滩上。晚上已经脱衣服睡觉的我们听到消息,立即组织了20多名男生,立即赶到柿庄村救援。我们夜行20多里山路,赶到柿庄村。先把装粮食蔬菜的麻袋卸下车,把卡车推过一座小桥,再把物资抬过去装车。装车装一半物资,并带走一半学生,另一半学生在原地坚守。由于卡车装上货后几乎和车帮一样高了,同学们年纪小,没有熬过夜,一夜没有睡觉,坐上车就想睡觉,山路又不平,汽车一摇一晃的,甩动的幅度特别大。同学们怕被甩下车,尽量靠在汽车中间,互相挽着手臂。就这样一会儿睡着了,一会儿又被晃醒了。就是睡着了也不忘手臂互相挽着,防止途中被甩下车。当汽车回来拉剩下的人员和货物时,为了防止被颠簸的汽车甩出,司机师傅特意在汽车两侧各绑上一根木杆。就这样我们坐到汽车上以后,刚抱上木杆就迷糊着了,就这样一晃一醒地回到了胡家滩村。当第二批回到胡家滩村时,天已经微亮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二、半年成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计划每个连计划在后方学校两个月,我们连续两次延期后终于可以回去了。在这半年当中我们从思想到体质都得到了很大锻炼,而且还特别明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为了我们当天能回到石家庄,接替我们的四连也能在当天到达胡家滩村,所以我们准备和四连在半路交接。四连午夜坐火车坐到南张村火车站,大约凌晨一点左右下车开始步行向胡家滩村前进;我们连大约在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吃早饭整理行装。约五六点钟背着背包与四连相向而行。大约中午十分在中间地点南障城村汇合。同样是五十多里山路我们比四连少用了近一半时间。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回到学校后,我们就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每个连还要轮流挖防空洞,每一个连挖一个星期。当轮到我们连挖防空洞时,这会轮到学校大大的惊喜。因为别的连挖防空洞一个星期只能挖一米的进深;轮到我们连挖防空洞时,我们一天就挖一米,大大的推进了挖防空洞的进度。这就是我们在胡家滩村建立后方学校连自己都想不到的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个人一直都对自己的年龄感到自豪:当你还不会说话,步履蹒跚伸出一个手指头并自豪的把小手高高的举过头顶,告诉人们“我一岁了”;当你背上书包,自豪的向人们显示“我七岁了,上小学了”,直至现在我也经常向人们自豪的显示“我七十岁了”。但是当我们回想起在胡家滩建立后方学校的往事,我惊呆了!那是我们吗?那是我们十五岁年龄的经历吗?在我们十五岁的年龄,有的还在家里撒娇的年龄,干了那么重的活,吃了那么多的苦。以至于有些同学到现在都不愿意回想那些往事。但是,那就是我们的经历,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们得到了锻炼,以至于走向社会后潇洒的对待任何苦,也可以教育我们的后代“你们这点苦都吃不了?爷爷奶奶在十四五岁的年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