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p><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p><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闵行、普陀2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有4个学部、34个学院(系),85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教职工4269人,全日制本科生15903人。</p><p class="ql-block">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和响应“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号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成立一所学科齐全、高水平的师范大学。1951年7月17日,筹备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主要基础是创建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创建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从大夏大学接收校园面积近300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