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没有登上布达拉宫2/2(藏行记摄系列之十,作者:李钊)

江月初照

四<br>仓央嘉措的命运令人扼腕。他出生在底层平民家庭,原本可以清苦平淡地过完一生,但命运让他成为六世达赖,将重大的历史责任降落在他这个没有佛缘、未入佛境的文弱书生的身上。<br>命运面前,仓央嘉措虽然反抗,但有时也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当老经师苦苦恳求他时,他压制情绪,仍耐心听讲。当蒙古军包围哲蚌寺时,他主动就擒,使哲蚌寺免除了一场血腥之灾。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漩涡中,命运却没有因为善良而取得善果,悲剧结局似乎是注定了的。<br>这种注定的结果,和个人性格或者民族文化特性有关联吗?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br>我首先想到的是,在责任和情感发生冲突时,人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很多人都面临过这种困惑。如果说,当年的仓央嘉措在这困惑面前没有处理好,那么,其他人会怎么样呢?我想到李煜,想到爱德华八世。和仓央嘉措一样,命运将他们安排到了帝王高位,但他们都不擅或不屑于治理国家,而只专注于自己本心的所系所想。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当事人的最终命运会有什么不同吗?<br>李煜,南唐后主,所处年代早于仓央嘉措七百多年。李煜在诗词创作方面具有非凡的才华,造诣高深,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在此,我无须多言。李煜对待爱情亦非常专注。在位期间,虽后宫嫔妃甚多,而他对周皇后的感情非常专注。周后去世再续娶周后之妹为后,同样用情至深。李煜与大小周后的爱情故事既温馨又感人,颇有传奇色彩。<br>可是,让李煜去治国理政,却为难了他。他接任南唐国君,政绩平庸,面对北宋,只能降制于北强,附庸于宋军。即使这样,也无法消除赵匡胤的心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最终李煜不得不向宋军投降,被虏至北宋汴京,贴上了亡国之君的标签。<br>后人评价李煜“著述勤于政事,至于书画,皆尽精妙”。<br>亡国之君李煜是和小周后一同被虏至开封的。离开故园后,他们“日夕以泪洗面”,受尽屈辱。赵匡胤派南唐老臣,也是我的扬州“老乡”徐铉拜见察看李煜,李煜“相持大哭、坐默不言”,流露出对亡国的悔恨之意。宋太宗闻言不悦。<br>是年七夕,恰逢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他追思往惜,怀念故国,作《虞美人》一词并让歌妓咏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怀愁绪跃然纸上,甚至有一股怨恨隐藏其中。宋太宗闻之非常愤怒,赐药鸩杀。《虞美人》遂成李煜之人生绝唱。<br>仓央嘉措向往理塘之绝唱,李煜怀念故土之绝唱,虽说它们都是因无力改变命运而逃避残酷现实的绵柔之音,但仓央嘉措的绝别诗似乎更有一种安然纯净、超脱尘世的境界。 此处多插一句。巧的是,我的生日和李煜相同,都是七夕所生,莫名地对李煜的作为和遭遇多了一种情怀。我亦喜欢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但我和李煜又有着很大不同,我这么说,不单指我远不及他的才华,我生在平民之家,身处和平年代,故而少了很多他难以避开的责任和烦恼。这是我尤为值得庆幸的。<br>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仓央嘉措之后二百多年的英伦三岛,看看在不同时空下剧情是如何发展的。身为大英帝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厮守,不爱江山爱美人,甚至不惜与整个大英帝国反目进而干脆放弃王位。英国皇室、教会、国会以及国民虽然反对他和辛普森夫人的爱情,但却同意他在王位和女人之间凭心抉择。他是幸运的,而仓央嘉措却没有这样的选择权。<br>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正式颁布退位诏,用王位作为代价,如愿以偿娶到了辛普森夫人。<br>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对夫妻虽然白头到老,但人们并没有在妻子身上看到她对爱情的忠贞。婚后,这位夫人屡次出轨,在丈夫头上戴满了“绿茵茵”的帽子。<br>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事业与爱情如何取舍?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但也并没有标准答案。或许爱德华八世的选择没有错,他只是彼时彼刻遵从真我率性罢了。<br>如果将这三个人作一个比较,我们能发现什么呢?<br>爱德华八世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因为他所在的国度给了他宽松选择的自由。<br>而李煜呢,国家命运和他个人的命运深度绑定。他也想有所作为,做一个好皇帝,奈何缺少这方面的智慧和韬略,同时也不忍舍弃崇高地位带给他的精神愉悦和物质富足,一个平庸皇帝的帽子他是赖不掉的。能力平庸,在和平年代或许无有大碍,而他生不逢时,弱小的南唐需要面对强大的北宋,其结果只会既害了社稷也害了自己。如果他能够果断放弃皇帝宝座,把这个机会让给他有能力的其他弟兄,自己做一个专职诗人。那样,或许,不仅国家能够幸存,我们也能欣赏到他更多优美绝伦的诗词佳句。作为皇帝,李煜是失败的,作为词人,李煜又是非常成功的。以世俗的眼光看,他比仓央嘉措要幸运得多。因为他虽然也是客死他乡,但毕竟身边有女人相伴,是心爱的小周后陪着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br>和李煜比较,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命运更加令人伤感。仓央嘉措的愿望是做一个普通凡人,却顶着令藏地僧众景仰膜拜的六世达赖光环。世俗与宗教信仰的角力导致他对佛法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对世俗生活形成了更多的依赖。作为活佛,他无法抗拒自己的命运;作为凡人,他亦有着挣脱不开的感情枷锁。他的世界,更大的主宰不是他,而是第巴、班禅、庞大的佛教僧侣集团以及大清的康熙皇帝。如果他们不同意,仓央嘉措就不可能有属于他的个人自由。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仓央嘉措的最终命运只能是既负了如来,也负了红颜,在异乡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结局凄凉,让人唏嘘。 五<br>我的思维继续在高速运转。<br>一个普通民众,当所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发生错位,人们该如何取舍呢?一个国家首脑或一个君王,当国家责任和个人志向存在差异,这个矛盾应如何解决呢?<br>对于普通人来说,首先必须辛勤工作以求谋生,然后才能兼顾兴趣以丰富生活。这是权宜之计。虽然也有少数人只顾追求个人爱好而放弃工作,但那是以一定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一般人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当然,如果谋生手段和兴趣爱好吻合一致,智慧的火花在职业生涯不断绽放异彩,那么,这样的幸运者大概率会成为成功人士。不过,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如此幸运呢?<br>如果把普通人换成首脑或君王,情况就变得复杂一些了。<br>首先是君王或首脑的形成机制问题。<br>李煜出生于帝王之家,虽然他排行老六,但父亲却将皇位传给了他。不擅治理国家的李煜对皇位十分迷恋,即位后不惜与兄长骨肉相残,国家也不可避免地亡于他的手中。仓央嘉措被动地成为转世灵童,后来亦被动地成为六世达赖。他不想成为宗教领袖,奈何现实由不得他自己做主。结果,仓央嘉措本人遭到废黜,而藏地僧众也遭受较长时间的社会纷乱之苦。爱德华八世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情形。他所在的英国早已实行君主立宪,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并不直接行使治权,国王才能高低对国家的发展影响不是很大,国王的产生也就不那么关乎国家全局命运了。所以,爱德华八世舍弃王位抱得美人归就没有成为治国理政的大问题。<br>与近代英国相比,古代东方的君王产生机制显然有点落后和自私了。虽然这种机制也产生了像松赞干布、康熙那样的杰出帝王,但这并不能证明这种机制是科学合理的。因为像宋徽宗赵佶、明思宗朱由检那样的庸君也是在这样的机制下产生的。而一旦由赵佶、朱由检之类执掌乾坤,那么,遭殃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社稷百姓亦难逃厄运。<br>所幸的是,人类社会一直在发展。今天,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都是经由选民选举产生。那些有志于带领本国人民走向繁荣的仁人志士必须得到国民认可方可成为国家领导人。这种科学而先进的主动被选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与此相反,被动被选的世袭制则暴露出明显的弊端。<br>所以,当今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努力建立和健全将有能力、有志向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袖地位的机制,否则,像仓央嘉措、李煜那样的悲剧还会重演。 六<br>布达拉宫广场的游人越来越多,我也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罗布林卡。在离开布宫广场之前,我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着红山上的这座神宫,耳边彷佛听到天空飘来了仓央嘉措悠扬的歌声。歌声里,只有慈悲,没有仇恨,只有安详,没有哀伤。歌声里,我心中那不再纷乱而逐渐平静的思绪,越过神宫,越过无垠高原和绵绵雪山,飞到了青海,飞到了理塘。眼前的神宫,是仓央嘉措讲经、理政,写诗、参悟之妙堂,青海,是他涅槃永生之觉境,理塘,则是他的灵魂得以栖息之归宿。<br>六世达赖,你还好吧?<br>有传言,仓央嘉措并未在青海圆寂。在他被押往京城途中,帝诏传到,众人难办,恳求他“现仙逝状或隐去”。他施展法术后和众人话别,只身往东南方向而去。他先到打箭炉、峨眉山等处朝山拜佛,后又辗转于前后藏、尼泊尔、印度、青海、甘肃等地云游山水、讲经说法、广结善缘,至六十岁方于内蒙古阿拉善圆寂。<br>这个传言将诗人对信仰的虔诚和对世俗情感的炽热融在一起,充满善意和同情。传言中,诗人虽然没有佳人相伴,但已经让闻者足够宽慰。<br>我相信,它不是传言,而是事实。<br>我承认,我是一个俗人。 注释:<br>① 从七世达赖时期建成罗布林卡开始,历届达赖每年的九月到次年三月在布达拉宫起居和理政,三月到九月则移居到罗布林卡。所以,人们将罗布林卡称为夏宫,将布达拉宫称为冬宫。<div><br>② 自西藏归顺元朝,藏地佛教也随之传入蒙古,而蒙古汗王则成为西藏的占领者和统治者。五世达赖和六世达赖时期,统领藏区的世俗政权首领历经藏巴汗、固始汗、达延汗、达赖汗、拉藏汗等蒙古汗王。</div><div><br>③ 第巴,官名,又名第司、第悉。五世达赖任命的接班人第巴,也有摄政的含义。活佛圆寂后,转世灵童正式坐床主政前,由第巴代为主政。</div><div><br>④ 因为对外宣称五世达赖开始长期静坐参悟,修炼秘法,不见外人,所以,此时的第巴表面仍是传达达赖指令,实际上已经是第巴个人决策,故称为另一种意义的摄政。</div><div><br>⑤ 为避免达赖和班禅两个系统之间产生矛盾,格鲁派规定达赖班禅互为师徒,即,任一方转世灵童一经确定,即拜对方在任主政活佛为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