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序言<br>川藏国道,高山峡谷摄魂动魄,碧水蓝天靓丽纯清;阿里环线,雪峰冰川映天接地,古刹莽原静谧旷远。余年届花甲,老犹未老,随二三挚友驱车入藏,如闲云野鹤恣意穿行。遂白首之心,轮驰蜗步丈量苍茫大地;寻历史之痕,庸思俗念揣慕梵天神灵。2023年夏末藏行之记摄文图,立此存照。</h5> 藏行记摄系列之十<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什么我没有登上布达拉宫</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李钊</div><div><br></div>一<br>在我们这个小旅行团的成员中,跃文老弟不仅经商有成,也好游历,且对中国古典哲学颇有参悟。据我对他的了解,多年来,他访山拜水,寻经问道,经常参加各种高端的讲座和研讨会,全国的著名寺庙几乎跑遍了,唯独不曾在布达拉宫留下足迹。<br>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不游布达拉宫,等于没有到过拉萨。团队成员今天的计划就是游览拜谒这座宫殿。不过,我却故意“错过”了这个机会。<br>为什么我要故意错过呢?解君和跃文弟疑惑地看着我,亲爱的读者君大概也会觉得奇怪吧?“没错,我不上去了”。我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因为布达拉宫里面没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塔”。<br>当然,他们知道,我也知道他们知道,真实原因不是这个,真实原因是我已经于2016年瞻仰观赏过这座金顶红墙、雄伟辉煌的神圣建筑。<br><br>二<br>人们今天看到的布达拉宫,并不是眼前这座红山上的最早建筑。或者更准确地说,最早于松赞干布时期建造的一千间宫室早已毁于战火和自然灾害,唯有法王殿和圣者殿得以幸存,位于现布达拉宫顶层。<br>1645年,五世达赖开始主政。五世达赖是历届达赖中颇有作为的一位活佛,主政不久即着手重建布达拉宫。在衰败了八百年后,红山又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直至1935年建成第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前后三百年时间里,原来几乎沦为废墟的红山顶上,又竖立起了一座更加雄伟壮丽的神圣宫殿。<br>我没有跟随团队其他成员去攀登布宫,一个人来到布宫广场,静静地仰望着这座宏伟建筑。<br>布达拉宫坐山而建,山顶就是宫殿,宫殿覆盖并包围着山顶。整个布宫分为红宫和白宫两个部分。从外部看,白宫和红宫很容易分辨。处于中央最高位置,外墙呈红色的建筑,是红宫,里面建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是整个布达拉宫最神圣的地方,一般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红宫的东面是白宫,也是历任达赖喇嘛的冬宫①,日光殿就在白宫顶上。这里曾是西藏旧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红宫的西面是喇嘛们的居所,称为扎厦,外观也呈白色。扎厦下方有白色的建筑和通道,与东面的白宫形成一个整体,烘托着正中上方的红宫。<br>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藏式建筑特点,收分墙体下宽上窄,柱网结构更添稳固。宫殿的所有建筑和围墙都顺着山体向下延伸,与红山浑然一体,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人文思想,更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氛围。 <div><br></div>三<br>此时此刻,当我被眼前这座壮观而伟大的建筑所折服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惆怅感充溢心扉。<br><br> “一边赏花,<br> 一边护法”。<br> “静修止,<br> 动修观,<br> 止观之间,<br> 佛意绵绵”。<br> "我在树下梦游<br> 机灵一动,<br> 已是千年万年。”<br><br>我知道,我想到了那个人,那个诗人,那个聪颖里显露着天真、仁厚里夹杂着倔强、修持里伴随着放任、浪漫里隐藏着委屈,在夹缝中度过短暂而凄美一生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br>藏传佛教发展到后弘期,形成了很多个教派。至清初,相对于其他教派,后来居上的格鲁派占有绝对优势。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有许多出色的弟子,其中,根敦主巴、格勒巴桑影响最大,达赖和班禅就是从这两位弟子开始传承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br>当达赖系统传到第五世的时候,藏区正经历一场异常凶险的政治斗争风暴。五世达赖是宗教界最高权力代表,而藏巴汗②则是世俗贵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僧俗之间针锋相对,权力高层明枪暗箭,雪域高原危机四伏。<br>正如前文已经交代,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宗教领袖。因为他出色的运筹和周旋,藏区僧俗政权之间的政治斗争得以暂时维持一种平衡状态。<br>五世达赖年事已高,接班人的选择不仅紧迫,也来不得半点疏忽。不过,他早有布局,精心培养了一批忠诚、聪慧、勇敢、有主见的年轻弟子,其中,年轻的弟子是第巴·桑结嘉措③最为突出。平常情况,五世达赖理事都是通过这位年轻弟子代他行使各种权力。<br>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脆弱的权力平衡危如累卵,年轻的第巴面临无比艰难的局面。为了顺利当好“摄政”④,完成五世达赖的未竟事业,第巴按照活佛圆寂前就制定好的策略主持大局。这个策略就是:一,秘不发丧;二,秘密寻找转世灵童。 好了,前面说了一大堆,就是为了交代西藏高层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政治背景,以衬托本篇游记的主角仓央嘉措的出场。<br>仓央嘉措出生于1683年,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奴。<br>1685年,受第巴秘密指派,寻找转世灵童的僧侣按照占卜预测的方位,来到仓央嘉措出生的地方。为防止指认出错,他们找来好几位适龄幼童,将五世达赖的遗物和其他普通物品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辨认。结果,唯有两岁的小仓央嘉措一下子就抓住了五世达赖的遗物。<br>接下来的事情颇让局外人感觉不解。僧侣们出于对时局的考虑,临别时不敢把真实意图告诉孩子的父母,反而故作严肃之态,借口说孩子可能是某一个普通活佛的转世而来验证。小仓央嘉措虽然得到一些照顾,但基本上仍和过去一样,继续在贫窭和清苦中过他的童年。<br>在我所阅读的有限的藏史资料中,转世灵童一经确认(一般三岁以内),其生活条件、成长环境即得到极大改善,围绕文化知识、举止礼仪、佛义梵经等方面的课程也开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仓央嘉措则不行,他现在还不能进入正常转世灵童的生活轨道,只能继续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并且,时不时还招来一些刁难和欺负。我猜测,生活中遭遇的诘难和不公可能对这个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br>事态在这种波谲云诡的气氛中继续往前发展,小仓央嘉措就像池塘里的一片树叶,虽然得以暂时的安宁,但惊涛骇浪正等着他。即使是当今好莱坞大片的编剧,大概也想象不出这样扣人心弦的剧情吧。<br>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人算不如天算。1696年,御驾亲征的康熙皇帝击溃噶尔丹,从俘虏口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早在十四年前就已经圆寂的消息。康熙当然不悦,一道圣旨飞马传到拉萨,饬令第巴奏明原委。第巴不敢拖延,派心腹急赴御营启禀皇帝,解释前因后果。事情虽然得到康熙原谅,但第巴也因此失去康熙的信任。<br>1697年,保密了十二年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正式坐床,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并拜五世班禅为师⑤。这一年,他十四岁。<br>从社会最底层的窘困少年一下子擢升为万众景仰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使是成年人都难以承受这种改变带来的心理负担,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情感已然、心智未熟的懵懂少年。<br>为了弥补过去十多年“错过”的学习机会,尽快适应达赖至高无上的地位,脱胎换骨式的严苛培训刻不容缓。第巴请来多位高僧,轮番教授他学习佛经、教理、密咒、历算等全部佛学理论知识以及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等各派教义,以让他尽早成为一个合格的达赖喇嘛。<br>本来从孩提时候就应开始的课程,仓央嘉措十四岁才开始接触,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这对一个未满十五岁、玩耍惯了的少年来说,确实是极大的负担和挑战,甚而有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事实也基本是这样。多年后,仓央嘉措在回顾自己这一段时期的经历时说:年正幼,不懂事,讲法时坐不住,走来走去,不合规矩。白发苍苍的经师以各种理由规劝,甚至对我下跪哀求,我只好又乖乖坐下来,继续听老经师讲解经文。每如此回忆,仓央嘉措都是“以拳击首,潸然泪下”。可以想象,即使是最老实听话的孩子,在如此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面前,紧绷而脆弱的神经随时都有撕裂的可能。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也经常听到在繁重功课和激烈竞争多重压力面前中学生精神崩溃的新闻。 日月交替,年复一年,仓央嘉措始终不能全身心沉浸于学习领悟佛法教义。难道有什么情愫在他的内心骚动吗?对于这个问题,仓央嘉措自己清楚,第巴和班禅也隐然觉得,这个少年和梵音圣界之间有着距离。是的,仓央嘉措不愿意承受清规戒律的束缚,对成为一个宗教领袖常漠然处之。他的心早就遗落在了红尘凡界,他更愿意做一个可以在蓝天自由飞翔的雄鹰。<br>身在佛门,心眷红尘,使命和情感的冲突一开始就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悲剧性的注脚。他开始写诗,借助诗歌抒发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心仪女孩的思恋。<br><br> 曾虑多情损梵行,<br> 入山又恐别倾城。<br> 世间安得双全法,<br> 不负如来不负卿。<br><br>世界上哪有两全其美的好事?宿命面前,不能二者兼顾的仓央嘉措忘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情感,不知道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他开始反抗,把恩人当仇人,做了一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br>1702年,仓央嘉措十九岁。原定在扎什伦布寺受比丘戒并给寺庙喇嘛们讲经的安排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对在场的人说:违背上师之命, 实在感到羞愧。若今天不能交回以前所授出家戒和沙弥戒(意欲还俗), 我将面向扎什伦布寺自杀。<br>如此决绝的话,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让在场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更让第巴伤心不已。<br>幸灾乐祸的,只有拉藏汗。拉藏汗代表的世俗政权巴不得达赖第巴集团内部出现裂痕。<br>为了进一步削减第巴的实力,拉藏汗买通仓央嘉措身边的侍从,指示侍从诱导并陪同他沉迷于玩耍、射箭以及其他娱乐活动。仓央嘉措亦乐得逍遥沉沦,不理佛事。<br>更有传言,仓央嘉措还经常溜出布达拉宫与情人幽会。下面这首诗或许可以作为佐证。<div><br> 住进布达拉宫,<br>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br> 漫步在拉萨街头,<br>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div><div><br>事态就这样朝着不可收拾的境地一步步演变。<br>为了把叛逆的仓央嘉措拉入到佛门“正轨”,早日担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第巴派人刺杀达赖身边的几个侍从,但事情败露,导致六世达赖对第巴更加抵触甚至仇视。<br>民间还有传闻,第巴命人将仓央嘉措的情人赶出拉萨,不久,姑娘便凄惨地离开人世。<br>第巴还企图毒杀拉藏汗,也没有成功。<br>1705年,第巴桑杰嘉措被愤怒的拉藏汗捕获,继而被拉藏汗杀害。<br>拉藏汗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他奏请康熙另立六世达赖,而原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遭废黜,成了无足轻重的弃子。不过,这正好遂了仓央嘉措的愿。<br>仓央嘉措既遭废黜,离世后就不可能进入布达拉宫灵塔殿。这就是布达拉宫里没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灵塔的原因。</div> 拉藏汗不想将仓央嘉措攥在手里,上奏康熙,康熙下诏将仓央嘉措遣送京城。哲蚌寺僧人不明圣意,强行抢夺仓央嘉措至哲蚌寺内,拉藏汗派兵包围哲蚌寺,寺僧准备武力抵抗,流血冲突一触即发。仓央嘉措不忍有人因他丧命,主动离开寺庙,义无反顾走入包围他的蒙古军中,束手就擒。在和哲蚌寺僧众告别前,仓央嘉措留下了一首诗。谁能想到,这竟成了他的绝笔诗。诗文如下:<br><br> 白色的野鹤啊,<br> 请允许我借用你有力的翅膀,<br> 我要像你一样展翅飞翔。<br> 我不想去到遥远的地方,<br> 只希望去看一眼梦中的理塘。<br><br>理塘是仓央嘉措情人的故乡,更是他心中的世外桃源,灵魂栖息的地方。<br>拉藏汗擒获仓央嘉措后将其押解京城,康熙感觉不好处置,遂对拉藏汗等人下诏并严厉饬责,诏曰:尔等将大师请来,拟请其住锡何处?如何供养?实在糊涂。帝诏传来,押官难办,已经被押解到青海境内的仓央嘉措恰在此时因病圆寂,年二十五岁。<br>正值年轻体壮的仓央嘉措因何种疾病而丧命,无从得知。但在康熙的饬诏到达西藏后才涅槃归西,总让人觉得蹊跷。<br>或许是神灵的安排,拉藏汗另立的六世达赖并不被藏地僧俗接受。西藏佛教界又重新寻找,结果颇为神奇,居然在仓央嘉措心驰神往的理塘找到了。他就是后来的格桑嘉措。这样的结果让人稍许感到欣慰。莫非仓央嘉措真的将他的灵魂托付到了理塘这个离天更近的地方?<br>1783年,仓央嘉措圆寂已经七十六年,康熙的孙子乾隆敕封格桑嘉措的转世灵童时,没有采用七世达赖的称呼,而是称其为“八世达赖”,这实际上间接给仓央嘉措平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