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8日下午海口市琼山区小学数学王燕宝、孔雪芳小学骨干教师工作室到海口市琼山东门一小开展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参加此次活动主要领导有:王强副校长,林鸿安教导,林景主任和何丽主任;以及王燕宝,孔雪芳两个骨干工作室的全体成员。</p> <p class="ql-block"> 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吴翠月老师主持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活动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吕初丽老师作课例展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p><p class="ql-block">2、林景老师作《培养学生量感的科学路径》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3、何丽老师作《学教评各一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p> 活动流程一: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吕初丽老师作课例展示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p> <p class="ql-block"> 吕老师本节课从绘画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简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物品质量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秤</p> <p class="ql-block"> 用手掂一掂感觉生活中接近1克的物品(1粒莲藕子),感受1克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 从数量上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角度1:豆豆用1000颗豆子和1千克甜瓜进行交换:</p><p class="ql-block">角度2:1千克甜瓜相当于5个桌面上苹果的质量:</p><p class="ql-block">角度3:1千克甜瓜相当于2包500克盐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 通过闯关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p> <p class="ql-block"> 练习环节一设计了常规练习即会判断克和千克两个单位适用于哪些物体。</p> <p class="ql-block"> 练习环节五依据绘本故事的情境创新设计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相同大小的物品质量不一定相等,而质量相等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更好地为孩子们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小结:原来1千克有1000个克,也就是1千克=1000克,那么5000克=5千克。</p> <p class="ql-block"> 通过掂一掂,找一找,估一估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到“称量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的物品时,常用"千克"作单位。”</p> 活动流程二:课例评析 <p class="ql-block"> 王燕宝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专家,琼山第十二小的吴毓华教导,以及指导专家琼山三小的庄秀娟老师点评</p> <p class="ql-block"> 在本节课中吕老师以集市为出发点,背重物为疑点,明确了衡量物体多重是需要单位的,即克和千克。接着引入称量工具(称),通过活动掂量感知1克,及1克等量的其他物体,再以估量和实测来认识50克等大质量。在1千克的教学中也是按照这样步骤来推进,最后安排了新颖的练习来加以巩固。整体而言,吕老师在授课中思路清晰,活动环环相扣,有展示有鼓励,教具充分,学习氛围较好。但也有美中不足,一是在称量工具的选择上要适当引导;二是充分给予学生思考问答的空间,教师再做引导点评;三是1克过轻,等量物少,可以换成常见的稍大质量物体来认识;四是练习中缺少书写作答,单位换算印象不深</p> 活动流程三:讲座汇报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8日,海口市琼山区小学数学孔雪芳骨干教师工作室送活动圆满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通过参加此次教研活动,工作室的老师们有了新的收获,大家的教学理念更新了,信心更足了。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彩呈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