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望山位于连云港海州区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问官于郯,途径这里登山望海,除留下了“见贤思齐”这一成语外,还使这座海拔仅仅百余米的小山成了天下名山。(图一、二、、三四、五)</p><p class="ql-block">孔望山名噪天下除这一典故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里有九州第一的“摩崖造像”(群像组一)、“中华第一象”(群像组二), 以及龙洞石刻(群像组三)等。</p> <p class="ql-block">图一,孔望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图二、三、四景区大门前孔子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图五,登山观海</p> <p class="ql-block">一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成于东汉,距今近两千年。整座造像依山崖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8米,现有造像108个。有佛教、道教、菩萨、力士和供养人等人物造型,多反映释迦摩尼的本生及佛传故事。史学家称此造像为“九州崖佛第一尊” ,其雕凿年代比敦煌石窟早300年。其中一尊造像竟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标原型,真正是旷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群像组一:孔望山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孔望山摩崖造像处</p> <p class="ql-block">孔望山摩崖造像精选</p> <p class="ql-block">这幅造像就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徽标的原生像(中部左边)。</p> <p class="ql-block">二 东汉石象 这一石象成于东汉,是依一块花岗岩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的,长480厘米 ,背宽350厘米,通高260厘米。象的前胸左侧有一平面浅浮雕 “象奴” ,头束椎髻,右手持钩,双足系链。表现了汉代象戏场景。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华第一象”。</p> <p class="ql-block">石象(群像组二)</p> <p class="ql-block">象头</p> <p class="ql-block">象前胸左侧的象奴</p> <p class="ql-block">象臀部的刻字象石</p> <p class="ql-block">象尾</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面拍照石象。象身中部刻有铭文,风化了难以辨认。</p> <p class="ql-block">三 龙洞与石刻。孔望山西侧有一山洞,洞口约呈正方形,边长约90厘米,洞深330厘米。传说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因此民间称龙洞。科学解释是,孔望山早年地处海边,海水常年冲刷、侵蚀,形成了海蚀洞。龙洞内外的石壁上镌刻有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处。草、隶、篆、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是难得的一处文化遗存。龙洞东边有一抹字碑(图二)。题为:《看龙洞偶成》,诗曰:“幻化起溟溕,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跋曰:“大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给事中言囗囗囗囗囗囗囗事,谪判海州,重九日登此,闽人林廷玉谨识。”这块石刻字碑的主人林廷玉与明弘治年间考场“鬻题案”有关,其案涉及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为避免后患,他抹去与此事有关的内容,因此被称为“抹字碑”。)龙洞正西边是王同的篆书:“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崖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图三)王同、林廷玉为官清正,所以他们题刻分外受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群像组三</p> <p class="ql-block">图一 龙洞及周边石刻</p> <p class="ql-block">图二 林廷玉的抹字碑:《看龙洞偶成》 诗曰:“幻化起溟溕,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跋曰:“大明弘治十二年,余以工科给事中言囗囗囗囗囗囗囗事,谪判海州,重九日登此,闽人林廷玉谨识。”</p> <p class="ql-block">图三 王同的篆字题刻。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崖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