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浦东美术馆新展“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已震撼登陆!</p><p class="ql-block"> “光辉时代”汇集了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中70幅油画真迹,其中16件作品首次离开西班牙,9件首次离开普拉多博物馆,超半数作品首次亮相亚洲。这些作品不仅是世界闻名的伟大杰作,更是西班牙历史上科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达到巅峰的生动见证,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自由行,去西班牙也未必能有充裕时间观赏呢!又撩拨我去看展,出发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展览由一个特别策划的聚焦单元和十个主题单元构成,跨越了欧洲近500年的艺术长河,倾情呈现了普拉多的70件核心馆藏,庆幸能近距离博览众多来自西班牙顶级博物馆的艺术国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工作室《蒙娜丽莎》,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不是同一件作品哦!</p> <p class="ql-block"> 展览的聚焦单元围绕普拉多馆藏中一件意义非凡的作品——《蒙娜丽莎》详细铺陈开来。该画作早在17世纪就被列入西班牙皇家藏品清单,后于1819年随着普拉多博物馆的成立被收入馆藏。2011年,为了将该画作出借至法国卢浮宫参加次年的达·芬奇主题展览,普拉多博物馆对其进行了修复与研究。目前,普拉多的《蒙娜丽莎》被视为还原达·芬奇工作室创作过程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成为普拉多博物馆中的“必打卡”之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展览特别设置了一个趣味互动打卡点:三层公共区域中的长展墙上排布着四组特征鲜明的人物群像,它们分别取自展览中的四幅画作。这些西班牙历史中身份各异的人物形象以真人比例呈现,盛情邀请观众们上前与其合照。我与其中的两幅画合影呢!</p> <p class="ql-block"> 为彼得•保罗•鲁本斯所作《马背上的费利佩二世》牵马缰绳。</p> <p class="ql-block">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的《阳伞》,在六月的上海小小的阳伞遮阳显然不够用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西班牙领土上的贵族、资产阶级和王室”展示了普拉多博物馆珍藏的重要肖像画,包括委拉斯开兹的《穿猎装的费利佩四世》、埃尔·格列柯的《年轻绅士肖像》以及鲁本斯的《马背上的费利佩二世》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雅各布•乔登斯《画家一家》。</p><p class="ql-block"> 由17 世纪佛兰德斯画派的艺术家乔登斯创作而成。它是普拉多这类馆藏中的精品之作,也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群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乔登斯与鲁本斯、凡·戴克及老扬·勃鲁盖尔等佛兰德斯巨匠齐名(该地区在今天主要位于比利时境内),这幅作品的创作正值其事业巅峰期。</p><p class="ql-block"> 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生动,展现出佛兰德斯绘画特有的精湛技法。夫妻二人的衣着打扮、画中央的女仆、高雅的环境,均反映出主角一家优渥的经济条件。有点儿奇怪人物的占位,女仆站在C位。</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乔登斯本人手持鲁特琴立于画面右侧,他的妻子环抱女儿坐在左侧。二人均身着黑色华服,配有精致的白色拉夫领。在16和17世纪,黑色一直是西班牙和尼德兰贵族绅士们的首选。注意到白色拉夫领是贵族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埃尔·格列柯,本次展览中呈现了其3幅亲笔人像作品,以及1幅追随者的作品。作为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格列柯的绘画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与独特的内在精神性,他也被许多人视为现代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对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作为提香绘画的直接继承者,格列柯与鲁本斯的命运截然不同,走出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埃尔•格列柯最具代表性的肖像创作之一《年轻绅士肖像》。</p> <p class="ql-block"> 乔登斯和格列柯分别活跃于西班牙的托莱多与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两地的语言和文化各不相同,而这两幅作品中的人物穿戴着相似的服饰——白色拉夫领,突显出当时西班牙领土上风靡一时的时尚趋势。</p> <p class="ql-block">埃尔•格列柯的追随者</p><p class="ql-block">《胡利安•罗梅罗和他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德•瓦鲁瓦手握费利佩二世肖像》</p> <p class="ql-block">手握费利佩二世肖像的特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里斯纳•凡•雷梅尔斯维勒</p><p class="ql-block"> 《税吏与他的妻子》,又名《兑币商和妻子》。这幅描绘资产阶级日常片段的画作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潜在含义。尼德兰艺术家雷梅尔思维勒刻画的税吏夫妻正在称重钱币,他们全神贯注的样子讽刺性地反映出人们的贪婪欲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彼得•保罗•鲁本斯</b></p><p class="ql-block"><b>《马背上的费利佩二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迭戈•委拉斯开兹(1599,塞维利亚 - 1660,马德里)</b></p><p class="ql-block"><b>《穿猎装的费利佩四世》</b></p><p class="ql-block"> 创作于1632年至1634年间,是委拉斯开兹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看出他在色彩使用方面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迭戈•委拉斯开兹生于西班牙黄金时代,是绘画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宫娥》被一些学者誉为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这幅作品崇高的地位使它被西班牙政府规定永久不可出境。它被放置于普拉多博物馆最核心的“C位”展厅,供全世界的观众欣赏。他是最能够代表普拉多博物馆的艺术家。这次展出的作品有2件,就是本文上下2件。另外还有其工作室出品的2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奇特的人物:俳优”聚焦了西班牙宫廷中以取悦王公贵族们为目的而存在的特殊群体。这些外貌特异且神态夸张的人物肖像与前一个单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班牙黄金时代艺术家委拉斯开兹在职业生涯中也对俳优肖像进行过深入探索,其作品《俳优卡拉巴西亚斯》在展厅中尤显突出。</p> <p class="ql-block"> <b>迭戈•委拉斯开兹的《俳优卡拉巴西亚斯》</b>。该画作是他最著名、也最“激进”的一幅俳优画。艺术家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一个蹲坐着微笑的俳优。在当时,宫廷肖像画有着约定俗成的范式,这样“有失体面”的表现方式并不被允许。而俳优肖像画则赋予了画家更多自由描绘的空间。模糊的空间与虚化的人物轮廓,使画面如同相机失焦的一瞬。作品还包含象征性的符号,如人物身旁的葫芦和前景中的葡萄酒杯,分别指代“愚钝”和非理性的精神状态。</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追随者</p><p class="ql-block">《侏儒和狗》</p><p class="ql-block"> 委拉斯开兹的绘画对同时代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追随者的作品《侏儒和狗》在笔触、色调、空间排布等方面都展现了委拉斯开兹的一贯风格。该画作也是普拉多博物馆收藏的俳优作品中被最广泛复制和临摹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传)</p><p class="ql-block">《巨形头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安•桑切斯•科坦</p><p class="ql-block">《佩尼亚兰达长胡子的女人》</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中的主角确实有些另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西班牙宫廷庆典”呈现了一系列描绘社交活动场景的画作,其中三幅均以阿兰胡埃斯为背景,包括委拉斯开兹工作室所创作的《阿兰胡埃斯岛园的特里同喷泉》和18世纪西班牙画家卡尼塞洛创作的《阿兰胡埃斯的孟格菲气球升空》等。</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工作室</p><p class="ql-block">《阿兰胡埃斯岛园的特里同喷泉》</p> <p class="ql-block"> 阿兰胡埃斯位于马德里附近。自费利佩二世在此建造宫以来,这里一直是西班牙国王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弗朗切斯克•巴塔格里奥利</p><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六世和芭芭拉•德•布拉干萨在阿兰湖埃斯花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世纪的欧洲见证了许多科技的进步。1783年,法国的埃蒂安和约瑟夫·孟格菲兄弟发明了可用于载人飞行的热气球。次年,在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及其子民的目睹下,一款改良版的热气球在阿兰胡埃斯宫的花园中升空。</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奥•卡尼塞洛•曼斯奥</p><p class="ql-block">《阿兰胡埃斯的孟格菲气球升空》</p><p class="ql-block"> 卡尼塞洛是18至19世纪的西班牙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主要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除此之外,他还擅长插画、雕刻版画等不同形式的创作,他曾经为1780和1782年官方出版的《堂·吉诃德》创作过插画内页。他曾是西班牙宫廷中的挂毯设计师之一,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特征都有过深入研究。该画作中,王室成员、政要、平民等不同身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见证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彼得•勃鲁盖尔</p><p class="ql-block">《雪景、滑雪者和捕鸟器》</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出现了一对兄弟,在后面的单元中展出有两幅弟弟老扬•勃鲁盖尔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尼斯•范•阿尔斯洛特</p><p class="ql-block">《森林圣母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曼努埃尔•罗德里格斯•德•古斯曼</p><p class="ql-block">《哈巴涅拉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神圣图像”。</p> <p class="ql-block"> 苏巴朗是17世纪上半叶塞维利亚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延续了当时该地区所流行的卡拉瓦乔绘画风格,且在许多作品中都打上了一贯的个人“水印”:戏剧化的色彩明暗对比,搭配简练的构图与沉着肃穆的描绘对象,使画面流露出一种神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p><p class="ql-block">《葡萄牙或阿拉贡的圣伊莎贝尔》</p><p class="ql-block"> 伊莎贝尔是13至14世纪时的葡萄牙女王,因其圣人般的善举而著名。苏巴朗的这幅作品便描绘了这位女王最知名的传说:玫瑰奇迹。据传闻,在一次对穷人的施舍中,伊莎贝尔被吝啬刻薄的国王发现。作为掩饰,她声称自己裙摆中放的仅是一捧玫瑰。当她向丈夫展示时,裙中的施舍物也奇迹般地变成了花朵。她头顶的王冠明确了她真实世界里的王后身份;而上方若隐若现的光环则显示了她作为圣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p><p class="ql-block">《圣佩德罗•诺拉斯科的异象》</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p><p class="ql-block">《圣母子》</p><p class="ql-block"> 他还有2幅作品在后面的“思想与精神”单元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五单元“波旁王朝与新政权”呈现了自1700年朝代更迭之后,西班牙王室肖像的风格转变,其中一大新颖特征,便是家族群像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让•朗克</p><p class="ql-block">《费利佩五世一家》</p><p class="ql-block"> 18世纪初,法国画家让·朗克跟随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费利佩五世来到马德里,并接受了多幅王室肖像的委任。展览中的这幅作品将国王一家置于一个带有明确法式装潢特色的室内空间中,向臣民昭示了王位继承权的归属。</p> <p class="ql-block"> 这次布展很贴心,很多作品都有小图细节导览。引导非专业观众提升观赏水平。衷心为浦美点赞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红衣主教路易斯•玛丽亚•德•波旁-瓦拉布里加》</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卡洛斯四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东•拉斐尔•门斯</p><p class="ql-block">《萨克森的玛丽亚•阿玛莉亚》</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神话密室”。</p> <p class="ql-block"> 在普拉多的馆藏中,威尼斯画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16世纪时,港口城市发达的经济贸易与文艺复兴的盛行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蓬勃发展。该流派以华丽的色彩与对光的精妙运用而著称,其中最为知名的大师莫过于提香。本次展览呈现了他最经典的“斜倚的维纳斯”系列作品之一:《沉醉在爱与音乐中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b>提香</b></p><p class="ql-block"><b>《沉醉在爱与音乐中的维纳斯》</b></p> <p class="ql-block">《沉醉在爱与音乐中的维纳斯》画作中提香本人的签名。</p> <p class="ql-block"> 提香对于欧洲绘画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都曾受到这位巨匠的启发,其中毋庸置疑的例子便是来自希腊的埃尔•格列柯以及来自佛兰德斯的鲁本斯。</p> <p class="ql-block"> 展览单元“神话秘室”将提香的维纳斯与其他4幅鲁本斯及其工作室的创作并置,更加直接地展现了两位大师之间的艺术传承。</p> <p class="ql-block"> 同时呈现的4幅鲁本斯及其工作室的作品,是他最为“出圈”、也最美轮美奂的神话主题创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墨丘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狩猎女神戴安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劫夺希波达墨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福尔图娜》</p> <p class="ql-block"> 16至17世纪,佛兰德斯地区的安特卫普孕育的这位巴洛克艺术巨匠——鲁本斯,他的创作广泛涉及历史画、宗教画、神话画和肖像画等多个题材,作品中的人物通常体型饱满而富有动感。本次展览呈现了他的6幅种类多样的作品,十分难得。其他2幅分别为王室肖像,以及与另两位大师合作的静物画。</p> <p class="ql-block">第七单元“思想与精神”。</p> <p class="ql-block">保罗•委内瑞拉</p><p class="ql-block">《以撒的献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下两幅格列柯及其工作室的创作。作品中的人物肢体同样纤长,装着龙的圣杯与十字架则分别象征了他们的身份。背景里如同风暴来临般的天空为画面增添了戏剧性与张力——这也是格列柯这类主题创作中的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b>埃尔•格列柯</b></p><p class="ql-block"><b>《抱十字架的基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尔•格列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传道者圣约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塞佩•德•里贝拉</p><p class="ql-block">《圣塞巴斯蒂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斯的追随者</p><p class="ql-block">《圣安东尼修士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来自塞维利亚的艺术家牟利罗与苏巴朗的活跃时期有所重合。成熟阶段的牟利罗受到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同时在作品中融入了其标志性的轻盈笔触和淡雅色彩。他于在世期间已获得巨大成功,并深受18世纪法国与英国艺术家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p><p class="ql-block">《阿兰胡埃斯的圣灵感孕》</p><p class="ql-block"> 围绕圣灵感孕这一主题的作品属于牟利罗最为杰出的系列之一,共计约20个版本。该画作整体散发着充满灵韵的柔和光芒,天使们呈向上螺旋状聚集在圣母的脚下。这种富有动感的排布是巴洛克风格的典型范式。</p> <p class="ql-block">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p><p class="ql-block">《基督和圣母之间的圣奥古斯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赫罗尼莫•哈辛托•埃斯皮诺萨</p><p class="ql-block">《圣彼得的殉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安•德•华内斯</p><p class="ql-block">《撒冷王麦基洗德》(左)</p><p class="ql-block">《大祭司亚伦》(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克朗特斯</p><p class="ql-block">《以西结的意异象:肉身复活》</p> <p class="ql-block">第八单元“日常物品之美:静物”。</p><p class="ql-block"> 17世纪时,新兴资产阶级对新鲜图像的追求逐渐高涨,静物画也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西班牙,这一流派的作品表现得相对内敛、严肃,并具有戏剧化的光影特点。</p> <p class="ql-block">马里亚诺•福图尼-马萨尔</p><p class="ql-block">《蜀葵》</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由三位大师合作完成的静物画,包含了鲁本斯的手笔。这种由多人分工且各自发挥特长的绘画方式,在当时的佛兰德斯地区颇为常见——斯奈德斯绘制了水果, 老扬·勃鲁盖尔绘制了花卉,而人物的形象则在鲁本斯工作室内完成。在同一幅作品中寻觅多位大师的踪迹,绝对是一次珍贵而有趣的新鲜体验。</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老扬•勃鲁盖尔</p><p class="ql-block">弗兰斯•斯奈德斯</p><p class="ql-block">《鲜花、水果和天使的花环》</p> <p class="ql-block">保罗•德•沃斯</p><p class="ql-block">储藏室里打架的猫</p> <p class="ql-block">胡安•费尔南德斯,又称“农人”(传)</p><p class="ql-block">《四串挂着的葡萄》</p> <p class="ql-block"> 《四串挂着的葡萄》由专攻水果画的“农人”胡安·费尔南德斯创作,葡萄也是他最为典型的常用题材。</p> <p class="ql-block">米格尔•帕拉•阿布里尔</p><p class="ql-block">《花篮和巴伦西亚王室宫殿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扬•勃鲁盖尔</p><p class="ql-block">《花碗》</p> <p class="ql-block"> 有“花卉勃鲁盖尔”之称,经常与他人合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鲁本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安•德•阿雷利亚诺</p><p class="ql-block">《花环与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拉拉•佩特斯</p><p class="ql-block">《静物:桌上放着桌布,盐罐,金杯,糕点,水壶,二瓷盘上的橄榄和烤禽》</p><p class="ql-block"> 同时期佛兰德斯女性艺术家克拉拉·佩特斯的作品,凸显出该地区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在当时,知名的女性艺术家还寥寥无几,而佩特斯在佛兰德斯画派中已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深受社会精英阶层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安•范•德•哈曼-莱昂</p><p class="ql-block">《甜品和玻璃容器静物》</p><p class="ql-block"> 哈曼是这一流派的标志性人物。该作品是他最著名的佳作之一。该画作构图沉静而严谨,食物与器皿本身都散发出宫廷生活的精致。前后景色彩的强烈对比令人联想到卡拉瓦乔的暗色调风格。17世纪初,卡拉瓦乔的影响还在欧洲延续。</p> <p class="ql-block">第九单元“戈雅与现代性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欧亨尼奥•卢卡斯•委拉斯开兹</p><p class="ql-block">《宗教裁判所的审判》</p> <p class="ql-block">欧亨尼奥•卢卡斯•委拉斯开兹</p><p class="ql-block">《玛哈》</p> <p class="ql-block"> 弗朗西斯科 · 德 · 戈雅(1746 - 1828)不仅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大师,他也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的一生横跨18至19世纪,经历了西班牙多次王权更迭。波澜壮阔的局势造就了他多样且极富深度的创作,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诸多思想领域的忧虑和思考。此次展出了六幅画作。</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画家弗朗西斯科•巴耶乌》</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托比亚斯和天使》</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摘水果的男孩》</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庆典当天的圣伊西德罗小教堂》是戈雅为西班牙王室宫殿所设计的挂毯画稿之一。创作这幅作品时,他正在马德里就职于西班牙宫廷。</p> <p class="ql-block"> 圣伊西德罗(Saint Isidro)是马德里的守护圣人。每年的5月15日,这里的人们都会举行纪念圣伊西德罗的活动,并享用“奇迹之水”。作品中,不同阶层的人群正聚集在马德里郊外一座以这位圣人而命名的小教堂前,一同庆祝节日。仔细观察则会发现,戈雅对光线的处理尤为巧妙。在他的笔下,人物轮廓分明,前、中、后景充满层次感。夕阳的余晖则将小教堂的部分区域映入阴影之中。</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斗牛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斯特</p><p class="ql-block">《阳伞》</p> <p class="ql-block">第十单元“发现新的观看之道”。</p> <p class="ql-block">曼努埃尔•卡斯特利亚诺</p><p class="ql-block">《斗牛前的斗牛场马厩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德里科•德•玛德拉索-昆茨</p><p class="ql-block">《萨宾娜•瑟芬斯•斯波尔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森特•帕玛洛里-冈萨雷斯</p><p class="ql-block">《工作室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蒙多•德•马德拉索-加雷特</p><p class="ql-block">《吉普赛女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费德里科•德•玛德拉索-昆茨</p><p class="ql-block">《蒙特洛侯爵夫人玛丽亚•多洛莉斯•阿尔达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里亚诺•福图尼•马萨尔</p><p class="ql-block">《波尔蒂奇海滩上的男孩》</p> <p class="ql-block"> 上下这两幅作品的尺寸很小,作品介绍的版面都比画幅大。</p> <p class="ql-block">伊格纳西奥•皮纳佐•卡马伦奇</p><p class="ql-block">《农牧神》</p> <p class="ql-block">华金•索罗拉-巴斯蒂达</p><p class="ql-block">《画家奥雷利亚诺•德•贝鲁埃特》</p><p class="ql-block"> 作为19至20世纪最杰出的西班牙画家之一,华金·索罗拉是一位自然主义光影大师。同时,他也是委拉斯开兹绘画的重要继承人。该作品是其肖像画代表作。画面中,贝鲁埃特手持帽子姿态放松地坐在椅子上,身上的外套还未完全脱下。索罗拉仿佛刚好捕捉了好友坐下并看向自己的那一刻,这种“瞬时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雷利亚诺•德•贝鲁埃特-莫雷特</p><p class="ql-block">《昆卡市花园景观》</p><p class="ql-block"> 贝鲁埃特是与索罗拉同时代的西班牙艺术家,也是在索罗拉职业生涯早期曾给予他帮助的挚友。他们俩的作品展出在同一单元“发现新的观看之道”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丁•里科-奥尔特加</p><p class="ql-block">《比达索阿河河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莎•博纳尔</p><p class="ql-block">《狮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华金•索罗拉-巴斯蒂达又一力作</b></p><p class="ql-block"><b>《女演员玛丽亚•格雷罗扮演的“傻姑娘”》</b></p> <p class="ql-block"> 2023年二月份,浦东美术馆的大展《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给我留下深刻且美好的的体验。此次大展不留余力的记录下来,与各位分享!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