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的 50 年代初,一群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东北,安徽,上海他们最听党的话,为了建设新中国,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哪里艰苦哪安家。他们告别年迈的父母,离开故土(年仅 3 岁的我也成为千军万马中的是一份子)纷纷加入了浩浩荡荡支援大西北的队伍,来到这片荒瘠的土地,去建设新中国,新兰州,新白银。</p><p class="ql-block"> 白银市是我国唯一用贵金属命名的城市,50 年代初到处是黄沙,荒芜遍地都是骆驼草, 它曾是我第一次背起书包走进课堂的地方,古稀之年有着无数个童年的回忆涌入心头,浮想联翩。古稀余年趁着身体好,我一定要去看看今日繁荣昌盛的新兰州,新白银。</p> <p class="ql-block">飞机上俯瞰黄土高原</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山上没有树木,只有稀疏低矮的植被,虽然其貌不扬,但它能在低劣的环境下生长,它的封沙固沙作用是强大的,是功不可没的。</p> <p class="ql-block">中川机场距离兰州市内 70 公里,沿途还依稀可见久远的和近代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到达入住白银的 4 星级白银酒店,坐落在 56 年我家住的小行区旧址,俯瞰四周是拔地而起的是新的小区楼群。</p> <p class="ql-block"> 小区内既有喷水池,又有兰州水车,人们不仅画水车、还造水车,到处弘扬着黄河文化,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成为兰州,白银的新亮点。</p> <p class="ql-block"> 当年支援西北大军家属刚到白银时住的是的居民平房,没有一棵树,那时离家不远就是风沙吹出来的沟壑,那里只有骆驼草,沟壑里时常可见被丢弃的死于麻疹大流行的小死孩。现在这片荒芜的地方是拔地而起新楼群,绿化美丽的新家园。</p> <p class="ql-block">如今绿树成荫的小区内洋溢着水车的文化,喷泉音乐般的的水声。</p> <p class="ql-block"> 刚到西北时没有自来水,都靠水车送生活用水。我清晰记得每次运水车一到,我就跟着妈妈拿着小盆,水桶来到一个圆形的大水池边上跟着大家抢水。然后妈妈提着水桶,我端着小盆回到家里,这是全家一天的洗脸做饭的生活用水,是水车拉来的黄河水。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水哺育着支一代,支二代。</p> <p class="ql-block">游览市区里的金鱼公园</p> <p class="ql-block"> 迎面是醒目的纪念碑,威严肃穆,令人起敬,几个金灿灿“献给铜城的开拓者”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读了碑文勾起很多回忆,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有白银当年的荒芜,有漫天风沙卷袭来小妹卷丢鞋子的一刻,有抢水被挤掉进井里的瞬间,也有父亲每天眼睛要戴好风镜,耳朵塞个棉花团去上下班,有大姐晚上在小油灯下写作业的场景。全家大小在那种恶劣环境中生存。父亲顶着生活艰苦,怀揣为了建设新中国的远大抱负,奔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忘我工作。 刹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激动的泪水情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同如今还生活在这里的支二代深情的交谈回忆。</p> <p class="ql-block">大姐感慨万千的说“那时的人怎么苦都不叫苦,特别听党的话,几天时间就怀揣调令,从大东北去了大西北。刚去时的艰苦都是难以想像的。支援西北建设,全国各地各省都有,东北,上海人多”。</p> <p class="ql-block">在大西北的这里背起了小书包。</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学校简陋,同样也是没有水,学校里用水也是靠送水车不定时的来送水。只要送水车一到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一窝蜂似的挤到一个一米深的水井抢水,一次在抢水时我被大家挤掉进井里,当时都吓懵了,觉得是被别人拎着胳膊拽上来的,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其它什么都不记得,就是一个劲的哭。这个阴影至今还记忆犹新,挥之不去。那时的在兰州的生活就是一个字(苦)。</p> <p class="ql-block"> 白银区第一小学原名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第一小学,始建于1958年3月8日,是白银公司为方便支援大西北的职工子女就学而成立的子弟学校,经历数年变迁, 2007年4月30日,转为白银区教育局统管.命名为白银区第一小学。</p> <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的白银市周边都是黄土沙丘地,没有可以充饥的绿叶植物,到了下午老师就带领我们学生去采骆驼草籽说是送到面粉厂掺进去磨面。那段时间大西北真是一个难以形容的艰苦。</p> <p class="ql-block">当年父亲和大姐领着我去过的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想起了大姐拿着父亲给的零钱领我去看电影,电影没看成,用零钱在旁边一分钱我俩合看一本小人书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的工作过单位。</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每天早上看着父亲带好风镜,口罩,耳朵里塞上棉花团去上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度过那艰苦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黄沙弥漫的沙丘地,今日成绿洲。</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白银靖远民间的一种专门做㪚饭的一种锅。那时西北没有大米,只有一种现在已失传的一种季籽米,做时再加入一点面粉黏糊糊一种食物,只能用来维持生命。当时上海人唱到,“阿拉是上海人,坐着兰州车,三天不吃大米饭阿拉的肚子疼”。</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拿着购买证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合社 805 市场。任凭岁月沧桑流逝,但她还是白发老人都知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个胜利街市场就是老一辈人至今还在延续的称他为 805 市场, 看到市场的照片,四妹感叹的说“我还记得我妈有一次去805,天刮大风黄沙漫天,我二姐领我去接我妈,回来路上我的一只鞋被风沙旋丢了,小时候的事现在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白银是一个移民城市(因为建国初期这里人烟稀少,支援大西北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大了的支二代,新生的三代)如今的大西北白银市,绿树成荫。成为沙漠上的绿洲。市场一片繁荣,自然不能忘了品尝各种美食。</p> <p class="ql-block">各种美食自然少不了</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到处绿郁葱葱莺歌燕舞。</p> <p class="ql-block">别了,我心心念念多年的地方,临走不忘妹妹的嘱托带上一把白银的土。</p> <p class="ql-block"> 一次童年的旧地重游,勾起很多回忆。有白银当年的荒芜,有漫天风沙卷袭来小妹卷丢鞋子的一刻,有抢水被挤掉进井里的瞬间,也有父亲每天眼睛要戴好风镜,耳朵塞个棉花团去上下班,有大姐晚上在小油灯下写作业的场景。全家大小在那种恶劣环境中生存。父亲顶着生活艰苦,怀揣为了建设新中国的远大抱负,奔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忘我工作。</p><p class="ql-block"> 还好党和国家没忘了铜城的开拓者,为他们树碑立传,告诉后人今天的白银市是怎样在黄土高原建设一个绿洲城市的。但这只有我们支二代经历过的人才懂,三代可以把他当成故事来听听吧。</p><p class="ql-block"> 纪念今天的父亲节!告诉你老人家,国家为你们开拓者树立了纪念碑,共和国没有忘记你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6 月 16 日星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