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岁月啊!你带不走这鲜活的面容和熟悉的身影,让这些文字和镜头留住那段烽火年华!</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柯华简历</p> <p class="ql-block"> 柯华,1915年12月生于广东普宁。1935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游行和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社会科学联盟。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在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宣传部、115师从事宣传工作。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40年1月起,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干事、秘书、科长,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先后任中共西安市委副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兼文化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1954年12月调外交部,先后担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西亚非洲司司长、驻几内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p><p class="ql-block"> 1972年9月起,担任中国驻加纳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p><p class="ql-block"> 1983年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党组成员、顾问。是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常委。(以上摘自黄枚、刘智编写的“从一二九运动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官”)</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柯华自传</p> <p class="ql-block"> 我1915年12月出生在广东省普宁县里湖镇。在我很小的时候,体会最深的就是大杂院里有一间房子是我们家的,住着我的父亲、母亲、大姐、大哥、弟弟六七口人。房间除了床之外,就是一个织布机。我妈妈织布除了供家里人穿衣外,还会将多余的布拿出去卖。爸爸从事农耕,父母都是勤勉辛劳之人,但却始终无法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后来实在穷的没有法子了,我家就下了南洋,去了现在的马来西亚,时间大概是1917年前后。慢慢的我家的经济条件开始好了起来,我开始在私塾读书,1927年9月和10月,彭湃在海丰县、陆丰县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陆丰县离我们普宁不远,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后来我在汕头大中中学读初二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我和同学们一起到汕头市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抗日。总之,从我少年时代开始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反抗日本侵略者在我脑中深深扎下了根。(以上摘自郭彤彤执笔柯华口述“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述怀”)</p><p class="ql-block"> 1935年我在汕头大中中学读到初二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两个中队向沈阳北大营开炮进攻。当时我正在汕头读初中,就和同学们一起到汕头市政府集会请愿,要求政府抗日。政府一直在敷衍我们,我们就往市党部里冲,并把市党部给砸了。1935年初夏,我离开厦门,前往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p><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10日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在居仁堂约见日本人高桥,答应了日本人提出的一些要求。7月6日何应钦正式签订《何梅协定》。自此,中国政府撤走在河北的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按日方的指定撤换中国军政人员,禁止一切抗日活动等。我们非常气愤,认为政府再这么下去,我们不就做亡国奴了吗?我就是在这个时期粗浅地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常识。</p><p class="ql-block"> 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从1935年11月底开始频繁进城参加北平学联的会议,大概是12月7号同学王汝梅(黄华)进了城,他从城里回来说是北平学联决定明天举行大请愿活动,往新华门集中。我也参加了请愿活动,第二天早上,说好集合时间是6点,我去时已经聚集了500多人,我们毫不畏惧的出发了。这时有一大群警察挡住我们的去路,同学们一直往前冲,把警察给冲散了。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侵略者滚出中国去!”我们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流着眼泪。没过多久我们这支500多人的队伍来了增援力量,清华大学的学生到了,两个学校队伍合在一起,军心大振。到了高粱桥桥头的一个土堆上龚澎同学挑上土堆高喊“冲啊”!到了西直门外城门紧闭,当时政府在敷衍,学生们真诚希望政府抗日,何应钦拒绝拒绝接见学生代表。12月16日我们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游行,我们冲破了西直门和阜城门警察的围挡,我随着游行的队伍来到了天桥,在天桥聚集了一万多人,大家向群众演讲,高喊抗日口号。“一二.一六”的示威游行震动了整个北京城,并迅速传遍中国,也引起国外的关注。我们有一个同学陆璀被军人和警察抓了起来,用皮带抽他,后在我们示威的压力下无奈把他放了。埃德加.斯诺对此事做了报道。</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参加了宣传团,我所在的三团有50多个燕京大学的同学。1936年1月4号我们从蓝靛厂集合出发一路走到河北固安县,一路走一路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街头演讲或演出活报剧,我们还募捐200大洋送到新城县政府,让他们转交支援东北的抗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1日,北平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民先),我是最早参加“民先”的20多人中的一员。“民先”是党领导的组织,对外还是学联。我参加民先活动,大家一起野营,组建话剧团、歌咏队到北平郊外参加演出,还做一些社会调查,同时在校内散发和张贴宣传抗日的传单等等。有一天突然听同学说新闻系老师斯诺从陕北回来了。我们以“新闻学会”的名义,举办了一次由斯诺亲自担任解说的看片活动,让同学们了解陕北苏区,了解红军的情况。通过斯诺这个渠道我们心里有了去陕北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民先组织前往陕北苏区的参观的10人访问团,我有幸成为团里一员。我们顺利联系上西安红军的办事处,办事处先安排我们去三原县,那里有红军部队。我们大约走了三天还是五天才到达。刚一到达黄华就跑来看我们,他比我们早半年到陕北。他告诉我们毛主席第二天要见我们,第二天下午4点左右我们在凤凰山见到了毛主席,主席一边和我们握手,一边说:“欢迎你们到延安来,能在延安见到北平来的学生很高兴。”接着又问了我们北平怎么搞学生运动及一二九运动前后的情况。主席讲一二九运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一样。我们激动不已,受到了极大鼓午。</p> <p class="ql-block">那天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结束,毛主席临走还亲自给我们每个人发了票,告诉我们:过两天凭这个票去参加一个会议,并让我们在延安多看看。除了毛主席外还有林伯渠、张闻天、朱德、董必武等来看我们。通过这些交谈,我们认识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晚上我们还参加一个晚会,气氛很热闹,我们看到了官兵很平等,到处充满朝气。我临走向毛主席提出要留在陕北,毛主席没同意,毛主席说:“北平已经是抗日前线了,你和你的同学们应该到抗日前线去。你们北平的大学生作用大的很,能起到表率作用。</p> <p class="ql-block">我们10个人在延安待了一个星期左右,便原路返回北平。后来燕大又组织了一批同学去延安访问,这次我介绍了两个老乡一个是林廷升,一个是林廷朝,他们两个后来都参加了革命。</p><p class="ql-block"> 1937年4月23日,我和其他三个同学(一个男同学,两个女同学),假扮成谈恋爱的学生,到通县去踏青,实际上侦察日军的动向。第二天,日军在通县展开了3000人左右的军事演习。</p><p class="ql-block"> </p> 七七事变开始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我和同学们紧张地从事着慰问前线作战官兵的工作。我还参加了燕大慰问团,7月21日我们到了卢沟桥。7月28日“民先”派我到南苑机场去看看日军进攻南苑的情况,并要拍一些照片回来。我一大早就出发,到后抓紧拍照,我刚拍完就看见一队日本兵从机场跑道那边开进来,我立即骑自行车飞奔到学校。我是“民先”队员,我先随“民先”总部到了天津,然后坐船去烟台,再经济南撤往武汉。(以上均来自郭彤彤执笔柯华口述的“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