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档案 岁月留痕

日新月异(不私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何把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或者说让历史成为唤醒、保留记忆的的载体,你可以试着做一份家庭档案,把碎片化的日常拼成相对稳定的的历史印记,用一件件物品、一段段文字,记录着我们最平凡的生活,关注着我们漫漫人生路上所走过的点点滴滴,再现家庭的喜怒哀乐、变迁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年末,我第一次走进档案世界,负责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里,档案工作经历慢慢地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也“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喜欢收藏老旧物品,喜欢记录生活。每天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我会耐心详细记录下来。如今再次打开这些泛黄的日记本,密密麻麻,内容包罗万象,有家庭大事记,有丰富多彩的点滴往事,还有孩子的成长记录等等,过往时光再现脑海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一份“不可再生的资源。”为此,我萌生了整理家庭档案的想法,希望一一整理成册,更长久地留住这些情愫和美好印记。</p><p class="ql-block"> 近段时间来,我几乎将所有闲暇之余全部投入到了家庭档案的整理中。随着记忆的唤醒,我的脉络越发清晰,内容也有了架构:有资产类,成长类,医疗保健类,荣誉类,个人证件类,照片、影像类,旧书信类,旅游类,收藏类,综合类(含家庭大事记、志愿服务等)。透过它们,可以真实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家庭生活变化情况。一张发票、一张奖状、一本毕业证…… 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饱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今昔对比,感受生活的变化。家庭档案的《资产》资料盒里,详细记载着我家购房、购车的经历,也是我们这个家“风雨过后见彩虹”的见证。九十年代末,因为企业改制,不惑之年的我遭遇下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年纪,退休?还早;求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家相夫教子?囊中羞涩。迷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向。二〇〇〇年下半年,单位上已经人去楼空,我也随工作调动的丈夫来到了浏阳。没有工作,没有住房,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时过境迁,经过我们的辛苦打拼,一家人风雨同舟,我们这个小家庭也是一路“日新月异。”现在的我们,三代同堂,有车有房,在家安享晚年的我们,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这些档案资料从我们一个小家庭的角度反映出社会大家庭的进步,反映出国家在经济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内容具体、可信。</p><p class="ql-block"> 档案是一种载体,存在的意义并非其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那些事,那一个时代。而让沉浮世间的旧物成为历史记载、记忆的触媒,也是一种欣慰。打开《收藏》资料盒,花花绿绿的各种旧票证将我的记忆带入了计划经济时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经济紧张,市场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国家对主要商品全面实行按计划凭票供应制度,好多物品纵然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看到这些票证,小时候替代父母在各个商店门口排队购物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我参加工作离开了家乡。刚步入社会,懵懂无知,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着漂泊在外的我。翻开珍藏了近五十年、纸张已经泛黄的父母来信,仍然依稀可见:某年某月某日给我寄来了多少布票,某年某月某日有给我寄来了多少粮票……,字里行间充满着满满的爱。现在的年轻人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票证年代”的生活,和他们说起票证的故事,他们无不觉得“天方夜谭。”当今天再次翻看到这些记载着历史和沧桑的老票证,不禁感叹逝去的岁月,仿佛旧景重现。这些票证在八十年代后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数十年的存废,折射了我国经济从贫弱走向富足的繁荣历程,它贯穿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也成为一段远去的记忆,人们透过它,感受最深的便是时代发展之飞速……。</p><p class="ql-block"> 这一卷卷家庭档案,它凝聚了我几十年来的心血,是我家中难以金钱衡量其价值的珍贵财富。同时,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见证,不管我的人生道路走多远,只要看到它,记忆永远漂浮在上面,伸手可及。它如春天里的百花,夏季里的凉风,秋天里的明月,冬天里的飘雪,丰富着我的生活;更像窗外射进来的阳光和记忆中的阳光叠印在一起,照耀着我的生命,快乐着我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