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天贡院的变迁

赵应书多彩贵州

<p class="ql-block">北京的顺天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坐北朝南,大门5楹。往里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至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明远楼前还有株明朝载的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至公堂内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旁求俊乂”大匾。顺天贡院既是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顺天贡院里的监考非常严格。士子进贡院大门时,要严格搜身,以防藏有“夹带”。考生入考棚后,便要关门落锁,称为“锁院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士子们就苦思冥想开始作文。</p><p class="ql-block">“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事件却经常发生,如顺天贡院在明正统三年(1438)秋试,首试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天顺七年(1463),春试的第一天夜晚,顺天贡院内烧起史无前例的一场大火,监察御史锁门不许人员出入,烧死前来参加考试的士子九十余人,伤者无数。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其举人冢。</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为相时,吸取天顺年间失火的教训,请旨改建贡院,完工后,张居正题写《京师重修贡院记》,新修的贡院,号舍总计约4900余间,还把顺天贡院木板房考棚改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贡院又多次被修葺,增南围墙二砖门,扩充大门、二门等建筑。竣工时,乾隆皇帝亲自去视察,还作诗并制作了石碑,在石碑上有:“从今不薄读书人”之句。</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六年(1846),东西文场共计有号舍176排,10420间[1]。清光绪年间,应试人数大增,号舍(考场)拥塞不堪,为适应应试人数的增加,又对贡院进行扩建,规模最大时,号舍达到约1.6万间。占地范围最大时,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南起建内大街,北至东总布胡同,包括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在内。</p> <p class="ql-block">顺天贡院(1900年),远眺建筑基本完整</p> <p class="ql-block">明远楼附近的号舍依然存在</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处被德军管理。德军对贡院大肆劫掠,还每日拆房,将建筑材料变卖,数月间这里变成一片断壁残垣。据兼顺天府事徐会沣等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初三日给逃往西安的慈禧、光绪所上奏折称:“京城贡院房间号舍并剩存号板等物,自上年(1900 )八月以后,屡被德国洋兵拆毁,用车直抵贡院内运取物料,日无休息。据大(兴)、宛(平)两县转,据看守贡院委员察报前来。当经臣等咨请庆亲王奕匡饬翻译官往向德国兵官商阻。无如德兵难以理谕,仍日用大车前往拆卸房间,运取木料砖块,无法劝止。现已将号舍十毁八九,内帘公所及龙门以外一带门座官厅尽行拆毁,所存者仅至公堂、监临堂数处,亦皆破坏不全。当以联军林立,地面未经交回,臣等保护无术,徒深隐疚。目前各国尚无撤兵准信,其存而未毁者,能否保全,实无把握。除由臣等仍饬委员随时加意看守,严防土匪偷窃外,理合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谨奏。”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奉朱批:“知道了。钦此。”贡院被劫掠后,已无法使用,以致光绪二十七年及三十年的会试不能在京师举行,只得假闱河南开封举行。</p> <p class="ql-block">顺天贡院(1901年),远眺建筑已经呈现破败景象</p> <p class="ql-block">明远楼附近的号舍已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1905年,科举废除,后清政府拟在顺天贡院旧址建国会大厦。聘请“京津营画式司”的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做了一个仿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的设计,但终因耗资太大而搁浅,只留下了一份设计蓝图。</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百废待兴,政府无暇顾及此地。至1921年,在贡院遗址上建起楼房式“模范商场”,但因生意不兴隆,商家逐渐离去,大部分改成民居。1927年,张作霖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将残存的贡院“商街”拆除拍卖物料,留下了一片空场地。</p><p class="ql-block">解放后,1953年11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批准后,北京城按功能分区进行建设。1956年,学部(社科院)搬入了贡院旧址。</p><p class="ql-block">如今,当年的贡院旧址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座大楼,明清时代的顺天贡院已经看不到原貌。昔日,在顺天贡院附近人潮拥挤、热闹非凡的鲤鱼胡同,也已成了街边的绿地和大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关于鲤鱼胡同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明清时有一位河南考生,因家境贫寒,凭着两条腿一步步日夜兼程前来赶考。因他到晚了,所有住处皆人满为患,一位住在顺天贡院附近的老人收留了他。科考前三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一声炸雷惊起,从云端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白色鲤鱼,落在河南考生暂住的街面上,一会儿惊雷又起,鲤鱼腾空一跃,直朝着贡院会试考场飞去……三天后开考,这位考生果然高中,发榜后第一件事就去拜望老人,并为他立了一个大牌坊。从此,鲤鱼胡同声名远扬,每次会试期间,全国各地的士子,都集聚在鲤鱼胡同,借着“鲤鱼跳龙门”,前来讨个好彩头。</p><p class="ql-block">顺天贡院的兴盛,代表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公开公正选拔官员的明证,开拓了普通百姓的求官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个曾经让无数士子梦寐以求的地方,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自古至今,选才方式变化巨大,但不变的是,顺天贡院和高考考场所代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1]、李兵.林介宇,《科举旧影录》,湖南大学出版社,P〇七八</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王永芳</p><p class="ql-block">编 辑:王永芳</p><p class="ql-block">审 核:贾守雄</p><p class="ql-block">来源:甘肃贡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