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晨跑多年,极少患病。两个月前竟意外的患了面瘫。也因此有机会体验了中加两国对该病的诊断治疗过程。</h1><div><br></div> <h1><b>悄然发病</b></h1><h1><br>早已预定了长途国际航班,三段航程,两次转机。<br>登机三天前(周四)晚上鼓腮漱口时,右侧总有水流不断涌出,似乎有点不对劲。镜中观察未见异样。<br>这是怎么了???<br><br></h1> <h1>周五如常参加歌唱班活动。</h1><h1>课间咨询了本院科主任大咖级的同事同学们,得到热情关照。她们告诉我,这是“面瘫”(第一次知道这个专业词。原来这就是以前听说过的“中了邪”引起的“口眼歪斜”病)。并忠告“面瘫“是表象,当务之急是要立即排除脑梗(脑出血)前兆的可能性!</h1> <h1><b style="font-size:20px;">周末就医</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六清晨赶到康复中心去看急诊(没能预约上神经内科的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急诊大夫建议,最好还是请神内大夫诊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试探着去神内科说明情况。碰到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男医生坐诊。他爽快的为我和另一位同是面瘫的患者加了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排队,问诊,拍CT片子。随后被告知可以排除脑病的风险,患的是单纯性面瘫。不影响长途飞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夫说,目前此病没有特效药,只能开七天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静脉注射同款甲钴胺)。针灸可能是目前能采取的治疗手段,但需要在急性期尽早安排;如果首次发病没有得到及时根治,容易复发为慢性病,治愈的难度就会大大的增加。</span></h1> <h1>从医院出来,庆幸自己逃过了"脑出血"之大患,没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奏;但想到刚才和我同时加号的男病人的经历,又心存忐忑。<br>他说自己的面瘫是第二次复发。多疗程输液半年多了,康复效果不明显,好的很慢。目前还是表情怪异,小孙子有时会被吓哭。他患病后变得内向自卑,不敢摘口罩,不敢与人对视,尽量不出门,活着没了乐趣。<br>从清晨走进急诊,到吃上“定心丸”赶回程公交车,总耗时三个半小时。这么短的时间能高效完成诊断,绝对是国内医疗的优势。</h1> <h1><b>病情进展</b></h1><h1><br></h1><h1>周日如期登机。<br>虽然按医嘱服药已经是第二天了,面瘫症状却日益显现:右半脸僵化,右眼闭合困难,流泪;吃饭时食物集中在麻痹的右牙龈外侧无法咀嚼,需要手指帮忙塞回口腔;右嘴角流延。</h1> <h1>镜中形象已不忍睹:右脸下坠,语速变慢,努力控制才能说清楚话 ;看着自己变得“皮笑肉不笑”的歪脸,觉得有点狰狞,很能体会那位男病人的心情。<br>感觉“营养神经”的维生素药物无助于抑制病程发展,服用三天就停药了。<br></h1> <h1><p><b>北美寻医</b></p><div><br></div>落地后立即探索中医针灸的可能性。好友鼎力相助,不但介绍了医生,还慷慨的让我无偿使用她的理疗卡。感动!致谢!<br>还未及安排实施,专业人士建议去加拿大本地医院看急诊,或许会有与中国不同的治疗手段?<br></h1> <h1>印象中急诊的患者不是命悬一线,就是痛苦不堪的急症,需要立即处理解除危机,像我这样活蹦乱跳行动自如的“患者”,怎么好意思去挤急诊的医疗资源?<div>了解情况的人士介绍说,由于加拿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五天出诊工作制,朝九晚五,周末无门诊,所以预约时间很长。如果患者等不了,自我判断存在风险,就可以直接去急诊排队看病。<br>这真有点颠覆我的认知。想想此时已经是发病的第六天,时不我待!决定去尝试一下。<br></div></h1> <h1><p><b>急诊流程</b></p><div><br></div>1. 进了急诊区,先排队登记。<br> <div> 一位看上去很有经验的护士负责登记/初查/分诊。注意到她特别仔细的观察病人体征。我报上主要症状后先被安排就坐,等候另一位护士来初查:测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量体温,检查肢体的协调性,右侧臂/腿的力量等。<br>完成初查后正式登记。我理所当然的被分入“暂无性命之忧”组,带上了有特定条形码的手环。<br>初筛程序规范合理。既不会延误有生命之忧的患者的急救;又让“非急”病人觉得不受怠慢,心安理得的接受公平排队的待遇。<br></div></h1> <h1>2. 非优先级急诊内科<br><br><div>分诊后,患者被引向不同区域。这些区域用鲜明的颜色和缩写标在地板上、楼道里,便于识别。比如我要去的诊疗区用红色箭头标记;照CT时沿紫色标记即达影像科。<br></div></h1> <h1>电梯也是用小动物或树木命名和标记,色彩鲜明易记,给气氛沉闷的医院注入令人愉悦的大自然的气息。</h1> <h1>近百平米的内科急诊大厅里坐满了人。一侧靠墙设置了用白帘子隔出的8个单间供医生一对一的进行诊断。大厅入口处提供热水/冰水和一次性水杯;楼道里有卫生间;20米外的楼道尽头连接着餐饮/购物/休息区。</h1> <h1>分诊来的患者首先坐在大厅外的长椅上排队。叫到名字的患者被允许一位亲人陪同进入大厅。<br>厅里摆放着一排排独立、可移动的软海绵面靠背椅,舒适牢固。医护人员推着流动车穿梭其中;服务的程序是扫描手环,核对信息,然后提供个性化的检测治疗。工作繁忙而井然有序。正前方的大电视静音直播冰球比赛。<br></h1> <h1>3. 见负责医生<br> <div>入院三个半小时后,在6号 “单间“见到了年轻的小美女医生。<br>她认真的听我讲述病史,然后从头到脚仔细查验了我的肢体功能。比如抬眉、挤眼、龇牙、伸舌;细看双内耳,与我推手,抵脚,以肢体阻抗感受患者的上下肢力量等。整个过程大约15分钟,亲切自然,流程规范,交流充分,敬业贴心。 <br>她说,初步判断我的面瘫与脑梗(脑出血)无关。但开了CT检测和验全血两项医嘱。<br></div></h1> <h1>4. 护士遵医嘱安排检查<div><br></div><div>六个小时后,全部检测完成。<br></div></h1> <h1>等候期间,亲眼所见大厅里发生着的诊治效果:几个躁动不安,大哭大闹的幼儿们不知不觉的逐渐安静下来,一边输着液,一边看着ipad。几个小时后就恢复了追跑打闹的天性,最后欢笑着吃着冰激凌被家长们抱走了;</h1> <h1> 一位无人陪伴的年轻男子一边输着液,一边弯腰狂呕不止,污物溅到地板上,他也无能为力,十分不好意思。护士们路过他的身边会轻声安慰几句,递上卫生纸,或撤换污物盆。约过了两个小时,他终于止住了呕吐,慢慢恢复了精神。最终挺值了腰板,感谢护士后,大步流星的走出了大厅。</h1> <h1>黄昏已过,家属们陆续去休息区购买了简餐送到输液者身边喂饭,护士们会递上餐巾纸,场面温馨而人性化。</h1> 5. 领取报告<br><br><h1>八个小时后,终于拿到一份完整的就诊报告,包括所有的检测项目和结果;护士还帮我预约了神内专科医生的复诊。<br>小美女医生说,鉴于我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没有基础病,符合给药条件,给我开了治疗面瘫的特效药Prednisone。同时附上该药物的详细说明书,嘱咐我仔细阅读,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要心中有数。<br>回家一查,这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副作用主要是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焦虑,失眠,肠胃不适等。</h1> <h1><p><b>治疗期</b></p><div><br></div>按医嘱服药七天。面瘫症状快速消失。<div>肠胃未受影响,但睡眠很浅,每晚最多能睡四个小时。因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知道这是倒时差和药物的叠加作用,没有因此焦虑。乐得顺其自然,利用难得的静夜追剧(《追风者》《城中之城》《三大队》等),保持心情放松。<br>停药三周后睡眠恢复正常。<br></div></h1> <h1><p><b>神内专科复查</b></p><div><br></div>预约时间前十分钟,专科医生就已经在等候了。她有充分时间阅读我的病历,看CT片子。见面后的诊断精准高效。十分钟就得出结论:完全康复,无需再做任何治疗!<br>看到专科医生又是一位亲切健谈的小美女,不禁就此病向她进行了更详细的咨询(她鼓励我提问题,她说解除病人的所有疑虑是她工作的重要内容)。<br>据她说,面瘫是面部神经肿胀发炎引起的。但引起发炎的原因很复杂。好几种病毒都有可能。仔细检查我的内耳,就是排除“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可能性。 <div>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或多或少的会有些基础病,需要服药控制;有些人日常服用维生素/钙片或其他不明成分的补品。考虑到药物(或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个机体的承受力,医生会慎重给药。有可能因此延长病程或增加复发的可能性。</div><div>我属于幸运者:没有糖尿病,没有其他疾病,体内环境很干净(Clean),可以及时服用激素,所以好得很快,并可终身对此病免疫。 <br></div></h1> <h1><p><b>体会</b></p><div><br></div>1. 国内的周末门诊是惠及百姓的好举措。可以及时解决问题。</h1><h1>能遇上通情达理的好大夫更是福气!这里由衷的感谢为我加号的神经内科赵春禹大夫!<br></h1> <h1>2. 加拿大医院给患者带手环的做法值得借鉴。 患者登记后,无论流动到哪个部门,医护人员只需扫描手环,就能在手机或电脑上的内部系统读取患者的详细信息和诊断治疗经历;持续录入后即得到完整病历。既减少出错,又提高了效率。</h1> <h1>3. 急诊期间,先后接触了十位不同职责的护士和医生。他们每个人都面带善意,轻声细语,认真倾听。对有交流障碍的老年患者和哭闹的孩子也一视同仁的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动作专业麻利。</h1> <h1>4. 我能快速康复,得益于年轻的急诊科医生的个性化治疗方案。<div>她说给我开的是对糖尿病人严格禁用的类固醇药物。我处于急性面瘫末期,及时给药利大于弊,值得一试。她通过详细问诊和体测,判断我的身体素质可以经得住血糖飙升和其他副作用的考验。<br>事实证明,这位小美女医生专业素质过硬,个性化治疗手段正确。我确实幸运!<br></div></h1> <h1>5. 主动康复<br>整个病程和康复阶段,晨跑锻炼从未停止。我坚信乐观的心态,平和的情绪,运动带来的好心情和机体活力,有助于激活自身免疫力,是抵御疾病的最有力武器。<br></h1> <h1><b>关于针灸</b><br>请教了加国一位有二十多年经验的中医针灸大夫。他说针灸只是治疗面瘫的辅助手段;康复主要还是靠病程的自然发展。即使针灸,从下针到起效约需一周。一两个疗程下来,这个病也差不多自愈了。<div>因为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让人谈虎色变,又与很多药物有叠加反应,致使国内的医生们不敢贸然用药。针灸就被视为了“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div>没有机会亲身体验针灸的效果,无法评论。不知他的说法是否能得到内行人认可?<br></div></div></h1> <h1><b>最后要特别致谢:</b><br><br><div>感谢我的同事“同学”医生大咖们(李主任,恽主任,马老师,汪老师,吴主任)的真情厚意!没有您们的科普警示,我根本没有第一时间(急性期)去医院排除脑梗(脑出血)风险的意识,也就不可能有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和快速康复。<br>认知最重要! <br></div></h1> <h1>感谢儿子作为特聘翻译,车接车送,全程保驾护航。让首次在陌生环境就医的我感觉踏实。这是生平第一次由儿子陪我看病。感恩作为母亲得到的温情回报。</h1> <h1>感谢给我关怀、帮助和鼓励的所有亲人、同学、朋友和医护人员!是你们让世界充满爱。<br>谢谢!<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