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八。仲夏时节,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绿野平畴,蒲城大地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应城市委原书记、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范浩清同志,在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火祥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碧华、副主任普伟、田店镇党委书记张华平、镇人大主席卢浩的陪同下,重访田店镇潘马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马村,地处应城西北角,与京山接壤。1990年2月,春节刚过,时任市委书记范浩清,带领时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陈宗俊、市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碧华,到潘马村住点。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子里,范浩清一行住了近7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工作队住在潘马村小潘组的村民潘望伢家。他的爱人叫陈珍幺,娘家是京山的,一家4口人,小俩口加一儿一女。他家3间砖瓦平房,坐东朝西,当中是堂屋,后面是厨房。工作队3人住北边一间侧房里,狭小的房间刚刚放得下3张单人床。女房东每天跟我们做饭,我负责打饭圈,每个月按规定标准交生活费。潘汉斌、潘冬苟两兄弟家住在隔壁一排,有时接我们去家里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尽管是市委书记,范浩清同志一住十多天,除开会回城外,一般都住在村里。当时交通状况很差,特别是从柘陈到潘马村6公里,是一条3米多宽的土路,春天雨水多,道路泥泞不堪,吉普车勉强通行,我们还联系交通局铺过一次砂石。当时农村没有电话,乡镇也只有手摇电话,书记靠对讲机与市委办公室机要科保持通讯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潘马住村期间,他白天到各个小湾子去转,到农户家里坐坐,询问家里情况:有几口人,孩子多大,种了多少亩田,收成怎么样,喂了几头猪,搞了什么副业,他记忆力惊人,过了很长时间,他都记得村民的姓名、家庭状况,各种数字也记得非常清楚。他走田埂,弯沟渠,穿树林,爬泵站,一天到晚不知疲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夏天晚上,范书记在禾场里乘凉,隔壁左右的村民来看望他,和他拉家常,有时在禾场召开村民会议。 村民们都认识他,也非常尊敬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非常重视农村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听取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由此及彼,由点及面,思考解决农村工作中一些问题。对于当时村民反映粮站收粮过程中压级压价、刁难群众的行为,非常生气,在潘马村召开紧急会议,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深得群众爱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一晃34年过去了,范浩清同志早已从市委书记和人大常委会主任位子上退下来了。但他对潘马村非常有感情,一直牵挂着这里的老百姓,也一直希望再回潘马走走看看,今天终于成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火祥同志也和潘马村很有渊源。1973年,年仅21岁的吴火祥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潘马邻近的张董村,1977年“南繁”(到海南育种)后转到潘马村,后来当了店坡管理区的书记。他身材魁梧,膀阔腰圆,年轻时力大无比,百斤一袋的尿素两手各拎一袋,健步如飞,现在店坡还流传着吴火祥挑草头打夹担子、挑断几根冲担的故事。他后来到湖区工作,担任龙赛湖养殖场党委书记兼场长、市水产局长、陈河镇党委书记、市水利局长、市农委主任,后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人大工作8年后休息。今天他陪老领导一起重访潘马,也格外高兴,现在店坡的好多人他都熟悉,今天好几个人碰到他都非常亲热地打招呼,他还讲得出对方及老一辈人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潘马之前,跟当时的村民小组长、后担任村支部书记、现已离开岗位的潘汉斌(小名“铁铁”)联系。他住在武汉小儿子那里,和爱人陈桃英一起带孙子,今天他专程赶回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来到马李湾,到村民李忠望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住村的那一年,夏天暴雨,李忠望家的土坯房一面墙被冲垮了半边。在工作队和村的支持下,筹集了一些资金,帮助他家建起了砖瓦房,他非常感谢工作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来到原村委会会计马延财家。马延财有兄弟五个,以“福、禄、寿、喜、财”顺延,为名字最后一个字。我们曾在他家里吃过饭,他的大哥马延福,当时在市工商局工作,专程回来陪同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延财见到老范书记,激动得热泪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在马延财家坐了好长时间,问他家的生活、收入情况。他家有18亩田,他和老伴两个在家种田,一年收稻谷2万多斤,卖得4万多块钱,纯收入2万来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问插秧的问题怎么解决的,马延财说现在都是用插秧机。他10年前买了一台“久保田”的插秧机,花了1万4千块,国家补了3千多。插秧机很好用,效率也很高,一天可插10亩田。不光是插秧,整田、收割等也都用上了机械。范浩清同志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次来潘马,解决了他对现在农村劳动力减少、插秧割谷怎么在搞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一行来到李锡林家。他是退伍军人,当年他在村里任民兵连长。他的儿子当时初中毕业,才十几岁,在店坡管理区当联防队员,现在武汉做生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李锡林家出来,碰到一个人,非常热情地和范书记打招呼。他是潘马村的村民闵纯华,在这里帮李锡林家整修房子,他一下子认出了老书记,兴奋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来到小潘组,看望陈茂安老人,他是铁铁的岳父。茂安老人1940年出生,80多岁了,腿脚稍有不便,但头脑非常清晰,记性也很好。和我们回忆起当年在潘马住队的情况,每个人的名字都一一道来,准确得让人感到惊奇,说话反应十分敏捷。他老人家还有一个绝技,会治疗蛇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一行来看望几家村民,给每家带了一提色拉油和一箱牛奶,大家非常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年因湾村集并和迁村腾地,好多农村房子拆除,宅基地变成了耕地。我们专门到小潘组原来住户家去看,房子已经没有了,门前的禾场也不见了踪影,原来的地方种上了高粱等旱作物,人是物非,令人感慨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边的一块小田,当年我们曾在这块田里开展水稻“稀播壮秧”试点示范。 时任市科委副主任、农业专家陈诚官和农技员夏继延(后任市财政局长)来村进行技术指导。范浩清同志非常重视这项节种节本省工增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曾组织全市村干部来参观学习,往日情景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对这块田记忆犹新,不顾草深埂窄路不平,一定要到田边来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唯一一张当年的老照片。左起:李碧华(时为市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宗俊(时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范浩清(时任中共应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洪尚(时任田店镇党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气炎热,看了好几个地方,已90高龄的范浩清同志仍兴致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铁铁安排在他自己的家里吃饭。10多年前,他已从潘马村搬到店坡街上。今天请农村乡厨烧火,做了一桌子菜。我们跟老书记敬酒,他很开心,和老伴都喝了一点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是应城土生土长、德高望重的老领导。2021年,他亲自动笔,将他44年的革命生涯回忆整理出来,写了一本《工作回忆录》,交由他的老友、应城文化界耆宿金正纯老先生订正、作序。  金老先生见到原稿,深感震惊:“全文380页,每页14行×23字=322字,共122360字,是在空白公文纸上工整地一笔一划写成的,几乎没有修改涂删的痕迹,这必须是对整个历史事件透彻了解,稔熟于胸,才能做到”。金老先生自谦“不够资格作序”,写了《范浩清工作回忆录阅读感言》一文,作此文后不久故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很难想像,一位学历不高、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人耄耋之年,历时2年多(2021年2月-2023年9月),伏案奋笔,写出12万字的回忆录,这需要怎样顽强的毅力、异乎常人的精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这本回忆录既是他一生的工作总结,也是应城珍贵的历史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浩清同志1952年(18岁)参加工作,1953年入党。从1974年起,先后担任应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后任应城县委书记,兼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县人武部政委等职务。1986年应城撤县建市后,担任首任应城市委书记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灭荒造林、兴修水利、撤县建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工业、盐化工业区建设等一系列应城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都是在他任上亲自决策、奠定基础、推动实施的。他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思想开放,勇于开拓;作风扎实,勤政为民;淡泊名利,清正廉洁。退休后仍然时刻关心应城的建设和发展,在应城干部群众中享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威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0年,他倡议恢复了应城市老年文体协会,担任名誉主席。2001年,组建了应城市老年大学,他担任名誉校长,搭建起了老年人终身学习和展示风采的平台。20多年来,他和胡幼骏常务校长亲力亲为,辛勤耕耘,应城老年大学成为全省、全国老年教育先进单位,被授予“全国示范老年大学”的光荣称号,成为应城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乐园。祝他老人家晚年幸福,健康长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