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现辖2市、3县、5区和1个国家级经开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淮海国际港务区,总面积11765平方公里、居全省第2位,户籍人口1035.29万人、居全省第1位,常住人口902.85万人、居全省第3位。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457.8亿元、同比增长3.2%,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28位。历史底蕴深厚,是汉文化发源地 </p><p class="ql-block">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拥有闻名中外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汉字、汉语、汉学、汉服”等汉文化标识深深嵌入了城市文化基因,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美誉。徐州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共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是江苏境内第一个党组织,淮海战役打出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战略态势,王杰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徐州人文荟萃、文脉悠长,戏马台、黄楼、苏公塔等名胜古迹名扬天下,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兼容并蓄、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徐州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形成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立体化交通体系。“两环十一射一联”高架快速路网加速完善,“米字型”高速铁路开通6个方向、直达全国180余个城市,干线铁路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均居全省第一。观音国际机场获批国家一类航空口岸,能满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4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万吨、航班起降架次4.2万架次需求。徐州港是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和内河十大枢纽港之一,2022年吞吐量达20.2万标箱、居全省内河港口第二。中欧班列开通四条国际陆路通道,2022年开行412列,通达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p><p class="ql-block"> 徐州是江苏唯一肩负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双重任务的地区,产业发展体系完备,三次产业占比9.1:42.5:48.4,成功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积极谋划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一号产业”营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工集团跻身全球行业第三位,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p><p class="ql-block"> 徐州是国务院明确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委先后两轮为徐州出台“一市一策”政策意见,2017年在全省“1+3”功能区布局中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唯一的独立板块;2022年进一步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徐州坐拥10万平方公里广袤腹地和6600万人口巨大市场,“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634项,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成运营,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扎实推进市区175个易涝积水点治理,棚户区改造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外地居民占三级医院住院病人比例、中心商圈消费比例、市区购房比例均超过1/3。</p><p class="ql-block">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58所,在校生222.5万人,其中基础教育在校生188万人、体量接近全省1/6,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12所,在校大学生近20万人、淮海经济区各市学生占比超过1/3。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培育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矩阵,人才总量达171万、五年增长37.9%,入选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p><p class="ql-block"> 林木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率均居全省前列,先后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累计完成治理采煤塌陷地28.7万亩、采石宕口157处,“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39.5微克/立方米、降幅全省第3。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拥有三级医院24家,其中三甲医院13家、居全省第2位,诊疗量省内仅次于苏州、南京,医疗服务覆盖苏鲁豫皖四省20个地市。</p><p class="ql-block"> 徐州古称彭城,是江苏的“北大门”,总面积11765平方公里,下辖2市3县5区,具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这里是两汉文化之源,激荡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豪迈。作为华夏九州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有着丰富历史的积淀、深厚文化的底蕴,在中华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留下了鲜明印记。彭祖曾在这里养生,悟出长寿之道;孔子曾在这里观洪,感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高祖刘邦从这里走出建立大汉王朝,一曲大风歌响彻古今;楚霸王项羽曾在这里建都,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王者荣耀。如今的徐州,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闻名中外,两汉文化、彭祖文化、军事文化、书画文化激荡交融,戏马台、皇祖陵、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等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文化文明的薪火在这里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区域中心之城,拥有着“五省通衢达天下”的战略地位。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10市,拥有近10万平方公里面积和近6600万人口,徐州作为国务院明确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外地居民占三级医院住院病人比例、中心商圈消费比例、市区购房比例均超过1/3,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市场腹地持续扩大。作为全国重要综合性交通枢纽,徐州北连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邻沿海、西襟中原,已形成公铁水空管“五通汇流”的综合交通体系,乘高铁1.5小时可达南京、济南、郑州、合肥等省会城市,3小时左右可达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随着 “米字型”高铁枢纽加速构建,“双循环”格局下徐州承接南北、连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工程机械之都,展现着“征程万里风正劲”的峥嵘气象。徐州是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近年来全市产业体系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层次攀高的良好态势,成功跻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作为全市“一号产业”,工程机械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100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徐州已经成为全国工程机械领域生产企业最多、综合规模最大、品种覆盖面最广、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市,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不断巩固。“大国重器”挺起产业“脊梁”,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117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城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生态宜居之地,铺展着“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动人画卷。徐州是北方少有的山水城市,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云龙山、九里山等72座山峦连绵起伏,云龙湖、潘安湖等9大湖泊交相辉映,呈现出“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独特风韵。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城市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昔日的煤城,先后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膺联合国人居奖,最近又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蝶变。刚刚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景成山水、美不胜收,就是徐州生态转型的生动缩影。在徐州投资兴业,得天时、居地利、聚人和,正当其时、恰逢其势!</p><p class="ql-block"> 新征程上的徐州多重机遇加速赋能,是落子布局的优选宝地。在中央统筹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在徐州交织叠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省“1+3”重点功能区独立板块等重要定位在徐州交汇落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重要试点在徐州系统集成。</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和省对我市建设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给予明确支持,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重大战略、重要试点的综合效应,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沛动力,也为各类企业在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多重叠加的政策红利,加上广袤的市场腹地,让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日益成为辐射周边的发展高地,选择徐州就是选择机遇、选择未来,投资徐州必将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新征程上的徐州产业质态加速蝶变,是投资兴业的发展热土。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当下的徐州正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健全完善 “工作专班+产业联盟+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推进机制,集中力量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强产业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推动经济总量尽快跨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我们将着力打造三大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工程机械“一号产业”向着世界级产业集群阔步前进,聚焦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氢能利用等重点领域打造技术领先、示范引领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四大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激活数字经济关键增量,推动集成电路、医药健康、安全应急等产业加速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着力提升三大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提档升级,让老产业焕发崭新的生机与活力。“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加速壮大,必将释放出强大的集聚裂变效应,对每一位创业者、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徐州机会”。</p><p class="ql-block"> 走进徐州、牵手徐州,一定会让大家成就事业梦想、赢得丰厚回报! 新征程上的徐州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是企业成长的理想家园。要素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子,徐州能够提供更多“阳光雨露”,保障企业茁壮成长!用地保障上,徐州拥有6万亩存量建设用地,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近1万亩,工业用地出让单价明显低于全省平均(2/3左右),能够保障大项目好项目“用地无忧”。电力保障上,徐州发电装机容量达1465万千瓦,发电量达544亿千瓦时,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而且有1/4的发电量向外输送,企业用电可以放心“吃饱喝足”。</p><p class="ql-block"> 资金保障上,全市贷款余额近万亿,企业贷款利率苏北最低、今年以来降幅全省最大,我们还设立了107支90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积蓄了充足的“源头活水”。用工保障上,作为人口大市,徐州户籍人口过千万,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达515万人,加上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能够及时为企业用工“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人才保障上,作为教育高地,徐州科教资源在区域内首屈一指,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40余所职业技术院校和众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在校大学生近20万人,每年培养大量高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当前的徐州已经成为聚集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片发展沃土上大显身手!新征程上的徐州营商环境加速优化,是创业创新的宽广舞台。金杯银杯不如企业的口碑,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市场主体满意就是“金标准”。</p><p class="ql-block"> 产业发展领域拥有包括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在内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7家,数量全省第三;科技创新领域打造了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等高端创新核心区,同时创建了236家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开放领域构建了国家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众多平台;金融领域拥有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金龙湖基金小镇等高端载体,为各类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另一方面狠抓软环境塑造,把优化营商环境与开展“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结合起来,突出市场主体直观体验,协同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推行“一人一企,包挂帮扶”“容缺预审”“拿地即开工”、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列服务机制,打造了服务企业、保障项目全程无堵点的“徐州速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