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天地万物及生命变化之基本规律,用阴阳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五行变化之义拟自然之四季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p><p class="ql-block">天干地支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五行,大家可通过度娘学习,这里不多说。上面说到四季变化,其五行之义: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土。五行之顺逆存在着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大家必需深入了解才能明白其中之理。</p><p class="ql-block">一年之中四季之变化分为12个月,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为春为木;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为夏为火;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为秋为金;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为冬为水。其中辰戌丑未月为土旺之月,实际五行之土,传世表述为“四季土”,很多都解释为四季末旺18天等等,造成了很多对土五行的误解。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是金、木、水、火四行的冲合之气。其旺于四季,指一年12个月均有土的五行之气,旺在辰戌丑未月视为本气,寅巳申(亥)月视为中气,(子、午、卯、)酉为余气。(注:土在亥、子、卯、午中的状态待说明)那么,什么是十二长生呢?它与地支藏干又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1. 十二长生是中华民族古代阴阳五行家以十天干周行十二支来表示阴阳五行的十二种运势,称十二运(宫)或十二长生,是以起首之“长生”代表整个十二运。用来描述比喻天下万事万物及生命的产生、发展、衰败消亡的整个过程。天干五行在12支中的生发衰亡的运行状态。</p><p class="ql-block">2.《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干是为天之气,地支是为气之质。五行之气流行于四时,天地合气行藏于此视谓人元。因而用12地支藏干来表示。</p><p class="ql-block">3. 十二长生与地支藏干是怎样的关系呢?首先,之前所讲阴阳的四个基本的运行态:“阴阳对立(属性上相反的两个状态)、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消长(既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运动变化)、阴阳转化(阴极必阳,阳极必阴)”。</p><p class="ql-block">a. 五行之生克,顺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逆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p><p class="ql-block">b. 五行生、克、合、会;刑、冲、破、害等关系。各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则:有合先论合,无合论生克,次看刑、冲、破、害等。合有强弱之分,从强到弱:三会-三合-半合-六合;生克关系中已需要遵循:先合后生、贪生忘克;其中,五行的生克原则很多书籍都未成谈及的一点,让很多初学者甚至学了很多年的人都不清楚的一个原则,这里必须要提醒一下:五行生克,在缺失一行的情况下,实则有用的五行就只有三行。如:五行缺金的情况,四行中既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水-木-火-土)。其五行土,会克向水。最终为:木生火,火生土三行有用。为何:贪生忘克也。四行循环相生,终于土时无金可生,反克水行。所余三行,木-火-土,因木有生火,就不会克土。火行视为通关五行。这个大家必须清楚,后面藏干原理中会用到。</p><p class="ql-block">c. 在十二长生关系中,还须明白地支阴阳属性的不同。在十二地支中,阴阳属性分为两种。</p><p class="ql-block">一为地支时序阴阳,既以子为1首顺排至亥为12,单数为阳偶数阴。因此,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p><p class="ql-block">二为地支配山阴阳(二十四节气、八卦、天干地支配二十四山)。单看地支:寅、巳、申、亥(四生方)为阳;子、午、卯、酉(四正);辰、戌、丑、未(四墓)为阴。</p><p class="ql-block">参看图中地支:黄色为阳,空白为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d. 在十二长生中需要知道的要点:已知十二长生是记录和反应阴阳五行,在地支的不同运行状态。五行之气流行于四时(四季或时令),天之气授施于地,地之质秉承内受。是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五行之气四季运行寒来暑往,是为当令者旺,令生者相,生令者休,克令者囚,令克者死。此五行配四时之五行状态:旺、相、休、囚,死。其中之意如五行之木:在冬季为“相”;在春节为“旺”;在夏季为“休”;在四季末为“囚”;在秋季为“死”。其意在木得冬水之生而趋旺,行至春季为最旺且能生火,又行至夏季木就要休息了,进入秋金之季,木气受克而死。</p><p class="ql-block">e. 通过以上的了解就不难理解地支藏干了。地支藏干阴阳源于24山阴阳。因此,阳支藏阳干,阴支藏阴干(实际上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既阴阳互根之理,阳支重阳轻阴,阴支重阴轻阳而已)。</p><p class="ql-block">又地支藏干,有藏一、藏二、藏三的情况,为何?</p><p class="ql-block">如地支寅, 藏三干(甲、丙、戊),寅为阳本气为阳木,当藏甲(当令者旺),春木生火当藏丙(令生者相),四季匀有土当有戊(或火土同宫同理),寅中应有水与金,但金处于囚而无用(金缺),壬水为休息状态且根据b条原理,寅中藏有甲、丙、戊、庚、壬。金缺而成甲、丙、戊、壬,土克去壬,余甲、丙、戊而成地支“寅”所藏三干之原理。对应十二宫:甲处临官旺地;丙、戊处长生旺地;庚金因绝于寅而缺,壬水病于寅而受克。地支巳、申所藏同理。</p><p class="ql-block">如地支亥:藏二干(壬、甲) ,亥为阳支(以24山阴阳)本气为阳水。当藏壬(当令者旺),冬水生木当藏甲(令生者相),四季匀有土当有戊(克令者囚或火土同宫处绝地),还有火,但火在冬季为死(令克者死,火缺),庚金处于休息之中按b条原理,壬中藏有壬、甲、戊、庚、丙。火缺而成戊、庚、壬、甲,甲木克去戊,余庚、壬、甲(庚金为何也隐去今后再说),由此地支“亥”所藏二干之原理。午中所藏“丁、己”同理,因其为金之旺地,如无己土金会受火之克,因而四正之中唯丁中所藏为二个天干。</p><p class="ql-block">如地支酉:应有丁火、己土、辛金、癸水,而无木(令克者死);辛金为本气,酉为丙火戊土之死地(为阳死阴生,丁己长生在酉),因而隐去丁己两支而不显,癸水为将死之病地,不受强金之生而隐去。由此,酉独藏辛也。子卯所藏同理。</p><p class="ql-block">藏干之理,唯四墓之地比较独特,知其理也就不难理解了。很多不明阳藏阴干之理,实源于风水24山之阴阳。只知辰戌为阳而不明其阴!如辰中所藏: 其阳之本气戊土,春末之气乙木,上季之余气癸水。由此,四墓同理皆明。</p><p class="ql-block">总之,地支藏干之理,历来没有一本书或一个人把它说清楚,笔者已是想了好久,到底要不要写出来,最终还是不忍网上的一片“胡打乱说,以讹传讹,误导大家”。有说原于三合,原六合,还有说原于什么“人元分野”而来,殊不知是先有的藏干还是先有的人元分野?等等说法不胜枚举。由此,才决定就此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易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不同意见或有所质疑请私信本号,共同探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