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

缘山水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对话世界”首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获得业内外广泛好评。</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本次展览联合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广东省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 、卡地亚典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葡萄牙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在疫情之下,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共同谱写这一东西汇融的传奇。上海博物馆坚信,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收藏与展示机构,理应成为文化交往的前沿,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二个展览,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中国大陆的首展。</p><p class="ql-block">“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50位艺术巨匠,52幅艺术真迹,首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引领观众感受波澜壮阔的西方美术史历程。</p> <p class="ql-block">“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三个展览,精选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帕尔马国家美术馆以及佛罗伦萨博那罗蒂之家收藏的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进行同步展出。这将是上海博物馆首次推出的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原创大展,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强阵容的达·芬奇作品真迹展。</p><p class="ql-block">(我2023年12月14日观展)</p> <p class="ql-block">你猜,全球公认的达·芬奇油画真迹,有几件?</p><p class="ql-block">答案是,不超过20件。</p><p class="ql-block">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作品为不可移动或者禁止出境,所以在国内难得一见。</p><p class="ql-block">这次展出的达芬奇最具东方神韵的绘画《头发飘逸的女子》,这也是意大利唯一被许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弟子卢伊尼的《男孩与羔羊》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男孩怀抱羊羔甜甜地微笑,柔和的光打在身上上,皮肤和毛发呈现出莹润的质感,好像所有的愿望都已满足。</p> <p class="ql-block"> 唐 寅 《秋风纨扇图》</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绍,上博拿出了从五代时期到明代500余年间的18幅绘画珍品参与对话,包括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明四家”之一唐寅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等。展品选择主要从两个维度考量:一个是时间相近,选择和达·芬奇处于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呈现15世纪东西方两大艺术重镇吴门地区(今江苏苏州一带)与佛罗伦萨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另一个是绘画题材相似,通过对照反映东西方画家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有何异同。</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馆长诸晓波撰文,艺术的发展有着其客体与本体的历史规律,更与其文明的历史轨迹息息相关。朝代之更迭,艺术家的绘画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中国还是意大利,其核心文化观念皆贯穿了整部艺术史: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艺术重视数理和形式上的和谐,而中国艺术则更重视绘画中的"心理和谐"。西方绘画之"理性",与中国画的"感性"构成了世界绘画史的一体两面。在中西方绘画的进程中,尤其15世纪前后,两者经历了相似的历史阶段,虽时空不同,然于隐逸与世俗、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等艺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各自都探索出了不同的路径。上海博物馆选择五代《闸口盘车图》至明代《秋风纨扇图》作为对话载体,时间跨度超过五百余年,呈现中国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展览将持续13个月。这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向观众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面貌及其最新考古发现,推动中埃文明互鉴。</p><p class="ql-block">‍(我2024年10月25日观展)</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楼大厅就能看到这座高达2.35米的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这尊雕像中,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汇集古埃及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其中,400余件古埃及重要墓葬区萨卡拉最新出土的古埃及文物实现“世界首展”。这必然让上海博物馆成为今明两年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PART.01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古埃及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的映射——众神的世界为引入,呈现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论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本专题还选择了若干中国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陈列,探讨不同文明对人类永恒命题的理解,使我们在解读他者中再度认识自我。展览亦将切入插叙片段,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回顾埃及学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以引发展览之外对文明古国之现代转型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p><p class="ql-block">‍Amenemhat III(约前1842年~前1797年在位)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之子。在正式即位之前,他大约有20年时间是与父亲共同治。</p> <p class="ql-block">PART.02萨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将定都孟菲斯作为其历史的开端。它是圣地,也是一段回忆,更是在这二者基础上一段真实的思想史。</p><p class="ql-block">萨卡拉正是整个孟菲斯墓区最重要的环节——这是被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有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也是贵族墓葬、动物木乃伊埋葬极其密集之处。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及猫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遗存等,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萨卡拉的秘密”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展开自主考古以来取得的重大发现,追寻信仰实践的漫长轨迹,包括神圣动物崇拜、猫神巴斯泰特的供奉和猫神祭司丧葬习俗等,解读萨卡拉作为复古之都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牛犊卧像。牛是古埃及最早的神圣动物之一,公牛代表强大的力量,母牛则往往象征创造与丰产,并与天空、银河有关。在丧葬信仰中,人们认为牛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在来世陪伴死者,并在死者前往神的领域途中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PART.03图坦卡蒙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年少去世的法老图坦卡蒙,在1922年因其墓葬轰动世界。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具体地复原了少年法老所处时代的生活图景。当我们从雕像上辨识出被后世凿去的王名,曾经的风起云涌,透过历史的尘埃重新浮现。</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上溯阿蒙神信仰的发展和18王朝国王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这是多神信仰与一神信仰的一次分野,下推少年图坦卡蒙治下的传统宗教回归及后世影响。</p> <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p><p class="ql-block">‍埃及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所处的时间大致是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约前1575年-约前1308年)。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该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和二女神</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公元前1213年7月),塞提一世之子,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被历史学家称为拉美西斯大帝。</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对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系列的第5个大展,由上博主策,联手日本印象派艺术收藏重地POLA美术馆及日本经济新闻社。展览汇集欧洲和中日两国36位艺术家的64件作品,其中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雷诺阿,后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均有多件作品展出。</p><p class="ql-block">展览在上博东馆举行,展期从2025年1月22日到4月21日,以“派对”为线索,分为6个章节,梳理了印象派缘起、发展、兴盛以及对后世艺术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我2025年2月9日观展)</p> <p class="ql-block">大碗岛</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40—1926年)</p><p class="ql-block">187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大碗岛位于巴黎西郊布洛涅森林公园北侧,是塞纳河中的一片狭长沙洲,全长仅约2公里。19世纪后半叶,这里成为巴黎近郊的泛舟度假胜地。印象派的创作与当时的资产阶级闲暇文化深度交融,画家们选择的创作地点往往是巴黎人周末休闲的胜地。</p><p class="ql-block">本作的视角为从大碗岛西侧眺望,画面中,以深色绘就的人物在蜿蜒小道上散步,形成了层次感鲜明的前后空间;远景描绘了对岸阿涅尔的铁桥、克里希工厂的烟囱及飘荡的黑烟。1870年后,莫奈常将田园风光与工业化景象融合于画中,记录了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p><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40年一1926年)</p><p class="ql-block">190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莫奈创作系列作品的初衷是通过在相同地点描绘相同景物,以捕捉不同时间、季节和气候下光线的微妙变化。1900年冬天,因儿子米歇尔在伦敦留学,莫奈前往英国小住,开始创作以国会大厦和泰晤士河沿岸风景为主题的系列画作。次年冬天,他再次来到伦敦继续这一系列创作,但最终的完稿都在吉维尼的画室完成。</p><p class="ql-block">为描绘国会大厦这一新哥特式建筑,他选择在泰晤士河对岸圣托马斯医院阳台上取景。逆光中,他眺望晚霞笼罩的国会大厦,宁静的泰晤士河面映照出它的朦胧倒影,河面升起的雾气萦绕四周。国会大厦、泰晤士河和雾气,这些伦敦的象征在粉紫色的画面中交织,宛如一首抒情的玫瑰色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p><p class="ql-block">文森特 . 梵高</p><p class="ql-block">18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梵高出生在荷兰津德尔特一个牧师家庭。起初,他想成为画商,后来转而尝试传道,但最终立志成为一位画家。</p><p class="ql-block">画中以蓝色表现天空和运河,以黄色描绘桥梁与河堤,绿油油的青草点缀着河堤,桥后的小树林则以红色和绿色描绘。艺术家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展现了法国南部阳光灿烂、色彩斑斓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蓬塔旺树下的母与子</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1848—1903年)</p><p class="ql-block">‍188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本作创作于1886年,是高更初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时的作品。画中描绘了身穿布列塔尼传统服饰、戴着头饰的母亲与孩子,置身于茂密的绿色树林中。高更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从毕沙罗和塞尚处习得的印象派技法,以细腻多变的笔触表现草木在微风中的摇曳感。这幅作品代表着高更在印象主义影响下的探索,同时奠定了他后期综合主义风格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以其异国情调激发了高更对异域生活的渴望,促使他后来前往巴拿马、马提尼克岛、塔希提岛等地从事艺术创作。</p> <p class="ql-block">萨拉曼卡的学生</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马奈出生于巴黎的上流社会,父亲是高级司法官。他18岁时立志学画,师从托马斯•库图尔。虽然与印象派画家关系密切,但马奈从未参加过印象派展览。</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取材自18世纪法国剧作家勒萨日的小说《吉尔•布拉斯》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西班牙,两名学生在前往古都萨拉曼卡的途中发现了一块刻有碑文的石碑。其中,认真阅读并用心领会碑文的学生找到了藏在石碑下的金币,而嘲笑碑文荒唐的另一位则一无所获。画中两名学生身穿17世纪西班牙风格的服饰,这可能反映了马奈创作时巴黎流行的西班牙风尚。</p> <p class="ql-block">晨光下的特里斯坦岛</p><p class="ql-block">欧仁•布丹(1824—1898年)</p><p class="ql-block">189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特里斯坦岛位于法国西北部杜阿尔讷内海湾,风景宜人。布丹于1855年到访特里斯坦岛,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了他。身为水手之子的布丹年轻时便在船上工作,丰富的航海经验让他擅长捕捉海上风景的微妙变化。本作取景自杜阿尔讷内海湾远眺特里斯坦岛的视角。清晨的阳光酒在平静的海面上,波光粼粼,散发出翡翠般的光泽。柔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岛上教堂的塔尖、村落屋脊和灯塔在远处依稀可见,白云浮动,清新的海风仿佛诉说着晨光的无限美好。</p> <p class="ql-block">滨海布洛涅港</p><p class="ql-block">阿尔贝•马尔凯(1875—1947年)</p><p class="ql-block">193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马尔凯的后期作品逐渐摆脱了野兽派画家对强烈色彩的追求,转而以简洁的笔触、独特的灰色调、柔和的中间色和侪瞰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描绘港口与河畔风景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本作展现了位于比利时边境、面向英吉利海峡的滨海布洛涅港。这里自18世纪起便设有海滨浴场,是法国最早的海滨度假地之一。1848年铁路开通后,布洛涅港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1930年,马尔凯搬至港口附近,专注于画绘港口风景,画中他画了停泊在码头的船只,并巧妙地加人一辆冒烟的蒸汽火车,为画面增添了动感。</p> <p class="ql-block">野外</p><p class="ql-block">黑田清辉(1866—1924年)</p><p class="ql-block">190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1884年,18岁的黑田清辉赴法国学习法律,却因对绘面的热爱转而投身艺术。1886年,他进入科拉罗西学院,师从擅长描绘优美女性形象的拉斐尔•科林,直至1893年归国。他将自由明快的西方绘画带回日本,成为日本美术教育的重要推动者。</p><p class="ql-block">本作中,黑田描绘了一位躺在草地上的裸女,展现了他回归科林画风的尝试。画作以微妙色彩细腻刻画出阳光普照的画面,流露出甜美而诗意的魅力。这既是对科林的致敬,也体现了黑田清辉对西画技艺的独特理解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戴蕾丝帽的女孩</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p><p class="ql-block">189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一位头戴华丽蕾丝帽的女孩惬意地斜倚在椅背上,明眸善睐,樱唇饱满,尽显端庄优雅。1880年前后,雷诺阿从古典主义的轮廓线与立体感中解放,开始吸取18世纪大师的技法,探索新的绘画形式。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以身穿流行服饰、头戴时髦帽子的年轻女子为主题的肖像画,获得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作为裁缝与缝纫女工之子,雷诺阿尤为注重服饰的表现。他能够巧妙捕捉不同面料的质感,将服装的细腻与真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作不仅细致描绘了女子的容貌与肌肤,还通过简洁的笔触刻画了那顶层层蕾丝缝制而成的帽子,呈现出立体蓬松的质感。袖口的轮廊以白色高光点缀,展现了他对服装细节的敏锐观察。</p> <p class="ql-block">浴女</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p><p class="ql-block">188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1880年代,雷诺阿赴意大利旅行,开始尝试通过明确的线条表现事物的立体感,风格逐渐向古典主义靠拢。本作选取了传统题材“沐浴中的裸妇”,画家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浴女肩部略窄,具体与手肾稍长,头部与身体朝不同方向微侧,整体延续了古典主义裸女的典型风格,展现出传统雕塑中常见的优雅姿态。背景通过短促而柔软的线条反复叠加而成,没有明确的轮廓却充满韵律感。草地的色块延展至人物背后,使画面视平线略高于中央。人物双臂与身体间的阴影增强了立体感,同时凸显出人体与背景之间的空间关系,可见画家在创作时对空间感的细腻处理。</p> <p class="ql-block">水边浴女</p><p class="ql-block">冈田三郎助(1869—1939年)</p><p class="ql-block">193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冈田三郎助曾师从留法归来的黑田清辉与久米桂一郎学画。1896年,他加入刚创立的洋画团体“白马会”,并在东京美术学校新设立的西洋画科任副教授。次年,他赴法留学,在黑田清辉的老师拉斐尔•科林门下深造。冈田将日本美学与西方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以细腻笔触和优雅色调为特色的个人风格。归国后,他继续在东京美术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学生。</p><p class="ql-block">本作具有西方绘画中“浴女图”的特点:在自然光的映照下,女子单膝跪于青翠的草地上,一只脚浸入清澈的河水。冈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女子光滑的肌肤,充分展现人体质感,同时巧妙地将人物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燕子双飞图</p><p class="ql-block">王悦之(1894 1937年)</p><p class="ql-block">192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王悦之(原名刘锡堂,号月芝),中国台灣台中人。1915年赴日留学,就读东京美术学校,1921年毕业后回国,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数师。1922年,与李毅士、吴法鼎等创立北京首个西画研究团体“阿博洛学会”。1924年,他创办私立北京艺术学院并任院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1928年,受林风眠邀调,任国立艺术院西面系教授。</p><p class="ql-block">本作创作于王悦之任教国立艺术院期间,横绘了一位青年女性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画家以中国画的线描为骨,以明暗光影塑形,无论是比兴的创作思路、立轴式的构图、背累与道具的设置还是油色的薄涂,无不展现了其对西画民族化的悉心探素。</p> <p class="ql-block">玫瑰</p><p class="ql-block">‍和田英作(1874年—1959年)</p><p class="ql-block">193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和田英作是较早接触黑田清辉从法国引入的“外光主义”绘画观念的画家之一。1900年,他赴法留学,在黑田清辉的老师拉斐尔•科林门下学习。</p><p class="ql-block">和田不仅擅长肖像画,还以描绘玫瑰等花卉景物闻名。本作用笔果断,很好地描绘出了玫瑰饱满的质感,明艳华丽的色彩赋予花朵鲜活的生命力。作品展示了和田姻熟运用西方绘画技法的能力,是其艺术探索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银莲花</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p><p class="ql-block">约1883—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POLA 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银莲花、玫瑰和大丽花是雷诺阿钟爱的创作主题。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柔和的曲线,展现花与花萼的层次,塑造圆润饱满的花卉形态。本作通过类似手法表现出银莲花束的丰盈质感。背景以蓝色调为主,与花瓶上的钴蓝色花纹相呼应,也与红色至淡紫色的鲜花相得益彰。年轻时,雷诺阿曾当过瓷器画工,这使得花瓶在他的画作中具有特别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雷诺阿晚年曾对博纳尔表示,对“美”的表现至关重要,这似乎代表了他的绘画理念。他毕生倾心于花卉创作,这可能也是其追求“美”的一种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