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京畿屏障 <br> 京畿屏障的邮票上表现八达岭、居庸关、紫荆关、大境门、崇礼城、冬奥滑雪场、张北草原、独石口等地景观。<br></h3> <h3> 这里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h3> <h3>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h3> <h3>1、长城精华八达岭<br>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br><br></h3> <h3> 八达岭是向游人开放最早的长城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h3> <h3> 早在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h3> <h3> 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敌台16座。</h3> <h3>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h3> <h3> 1986年,八达岭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 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h3> <h3> 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h3> <h3> 夜幕下的八达岭长城被华灯点亮,宛若一只璀璨的金龙,把整片山林都映照得光彩夺目。</h3> <h3> 与白日不同,星光霓虹一路绵延不绝,斑斓的灯火为宏伟深远的夜长城,更平添几分灵动。</h3> <h3>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h3> <h3> 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h3> <h3> 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h3> <h3>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h3> <h3> 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h3> <h3> 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h3> <h3> 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h3> <h3> 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h3> <h3> 八达岭长城已修复南四楼、北四楼及北五楼等16座敌楼。</h3> <h3> 八达岭长城南、北各有4座敌楼,位于关城南、北两峰上,是最早开放游览的地段。两峰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敌楼由低处向高处依次峙立,南北遥相呼应。</h3> <h3> 从关城到南四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h3> <h3> 三楼与四楼之间,山势陡峭,城墙逶迤约500米,最险要处坡度达70度。从关城到北四楼,城墙长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离长,但较南峰平缓。</h3> <h3> 过第三楼呈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楼,此段有100余级台阶。这8座敌楼与敌楼之间的长城于20世纪50年代修复。</h3> <h3>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h3> <h3> 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h3> <h3> 八达岭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h3> <h3> 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h3> <h3> 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是历史名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