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序</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看到美篇方言交流小组推出的“最深情处是乡音”的征文,感受颇深……</p><p class="ql-block"> 乡音是一个人的基因密码,不论身在何处,只要一张口就知道你是哪里人;乡音是一张名片,哪里有乡音,哪里就有家的温馨;若把方言比作一首歌,那么乡音就是游子心中最美的音符;音是一剂良药,它能医治你思乡之苦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方言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方言是一种最古老的语言,可以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活化石。每个地方的土壤里都有当地最传统、最独特的文化种子,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受当地文化的洗礼,风土人情的浇灌,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之花。垣曲民谣、民谚、歇后语、谜语无疑是这方古老的土地上绽放的一枝枝传统文化奇葩。</p><p class="ql-block"> 垣曲地处山西省东南角的黄河中游,中条山腹地的晋、豫、陕文化交汇处,被誉为舜乡大地,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不仅是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地、尧王访贤地、帝舜故里、大禹治水之地。也是德孝文化之源,农耕文化之源,汤都文化之源。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最原始的母语——垣曲方言。也就有了最古老的垣曲民谣、民谚、歇后语等传统文化。它是用垣曲方言作为韵脚的文学形式,语言幽默风趣,内容丰富多彩,吟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种知识的汇集,又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古老性、浪漫性、多元性和本土性。</p><p class="ql-block"> 垣曲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文字记载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由地理环境原因,垣曲地处中条山腹地晋、豫、陕交界处,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把垣曲,分割为东西两原,南北两山,自古就有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说法。二是由于垣曲古老原生态语言的特殊性,许多字的发音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外人听不懂,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记载,只能用汉语拼音来代替;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这些以垣曲方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渐渐地销声匿迹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古老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在国家一级编剧申大局先生的鼓励下,在垣曲镲协会会长王维学,原垣曲作协主席王士民前辈的支持下,我走街串巷,下农村,走社区,采访八十多岁的老人几十名,历时半年,收集垣曲民谣、民谚、歇后语、谜语近五百余条(首)。并得到垣曲老年大学文学班赵中琳老师和垣曲传统文化爱好者鲁天才、周正民、尚青德及网友“海阔天空”“神秘”的大力帮助,对他表们表示衷心感谢。另外还要感谢九十多岁的王茹娴、八十多岁的车兰英,杨玉珍、冯金兰、李金英、刘玉英等老人,他们不顾年老体衰,记忆力下降的毛病,热情提供素材,特别是85岁的杨玉珍老人还把垣曲民谣拍成抖音,传遍全国各地,点击量过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垣曲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仓促,对垣曲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是收集的不够全面,二是对垣曲方言的书写不够准确,希望各位传统文化资历深厚的老师,文友提出宝贵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