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的名人名居 !

徐汉民

新华路 <p class="ql-block">昔日国宾道 今日林荫道</p> <p class="ql-block">【道路的起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最初名为安和寺路,路名与寺庙无关,而是来自于英国外交官威廉·皮特·阿美士德伯爵。1943年,改称察哈尔路。后因察哈尔路紧靠法华寺,邻法华镇,1947年以法华为名,改称法华路。1958年,法华浜被填没,拓建成为法华镇路。然而,仅仅一路之隔,一为法华路,一为法华镇路,不易辨清,连邮递员也常常投错信件,法华路因此正式改称新华路,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而今的新华路,在初秋时节肆意舒展着它的美丽,两侧的悬铃木伸展出茂密的枝叶交错在马路上空,将这条“国宾道”围成一条长长的林荫“隧道”。</p><p class="ql-block">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访上海的外宾从虹桥机场出发,必经过新华路,但由于沪杭铁路时常阻挡外宾通行,1971年,在此修建了上海第一个“下立交”式通道。1972年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经此去上海锦江饭店,并于当天在锦江小礼堂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从此,新华路也被称作“上海国宾道”。</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是上海市长宁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凯旋路,为沟通虹桥国际机场、虹桥路与淮海中路的重要通道,多花园洋房。漫步在新华路,犹如置身于异国他乡,古老的建筑、树木参天、阳光透过树叶稀疏处洒下,让人沉浸在美妙的氛围中。</p><p class="ql-block">这条路被认为是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曾是国宾车道。以这条马路命名的新华社区有很多名人名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海新华路,这是一条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街道,被誉为“上海的香榭丽舍大街”。新华路在民国时期曾是上海滩的豪华区域,许多名流和政要都曾在此居住。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景点,新华路两旁的梧桐树成荫,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欧洲风情。沿途还有许多精致的小店和咖啡馆,可以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韵味。无论是漫步在新华路上,还是欣赏周边的景点,都可以感受到上海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近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在这里居住。辖区内有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共有洋房别墅200多幢,拥有著名的外国弄堂和万国建筑别墅群。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新华社区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精心选择展示14位名人故事和22处风格各异的历史保护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历史智慧,传承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正在建设的“热情、关爱、包容、活力”的“人文新华·花园社区”贡献智慧与力量。</p> 新华社区的名人名居 新华路优秀历史建筑 <p class="ql-block">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p><p class="ql-block">新华路179号是新华路外国弄堂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25年,是一幢具有德国式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p><p class="ql-block">新华路185弄1号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成于1930年,系一栋英国乡村式的花园住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00号中西合璧建筑风格1948年建,陈果夫曾在此居住。2024.6起为上海电影集团所属上海电影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新华别墅内有瑞典公使馆邸及西班牙总领事官邸。</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11弄1号原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藉经理旧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11弄2号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旧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1号原荣漱仁(结婚陪嫁)旧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6号建于1930年前,占地面积7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72弄2号、6号建于1930年前,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715平方米,均为二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建筑。</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94弄1号建于1930年后,占地面积483平方米,建筑面积213.6平方米。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带西班牙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94弄5号陈止善(蒋介石军事顾问)堂旧居现军体委。</p><p class="ql-block">新华路315号的英式乔治王风格的洋房。</p><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17号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30年前后,是西班牙风格花园别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32号乙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30年,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p><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36号的洋房,有着显眼的蓝色屋顶,二层圆形的花园,被人称为“蛋糕房子”,是邬达克大师的杰出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新华路483号原造纸大王金润痒军统戴笠与胡蝶旧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 建于1935年,有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在新华社区留下了好多他的精典之作。</p> 马相伯 <p class="ql-block">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人,著名教育家。12岁到上海求学,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在严复等各界社会名流的支持下,创办复旦公学(今复旦中学)1913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就任北大校长。马相伯先生一生培育英才,桃李成荫,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p> <p class="ql-block">位于华山路1626号的复旦中学</p> <p class="ql-block">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HERITAGE ARCHITECTURE</p><p class="ql-block">华山路1626号</p><p class="ql-block">原为复旦公宇。李鸿章桐堂及门楼为木结构,1904年建。中国传统风格,单詹歇山屋顶。复旦公学大楼为砖混结构,1934年建造。建筑外观简洁,立面采用横纵三段式构图,屋顶平缓,入口设柱式门廊,柱式具有中西结台特征。</p><p class="ql-block">Li Hongzhang Memorial Temple.Built in 1904. Wooden structure. Fudan College, Built in 1934. Composite structure.</p><p class="ql-block">上海市人民政府 2005年10月31日公布</p><p class="ql-block">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Issued on 31st Oct, 2005</p> <p class="ql-block">百年校门重建记</p><p class="ql-block">复旦公学(复旦中学前身)于公元1905年为爱国教育家马相伯所创办。1912年,复旦校董、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控令,南京临时政府批准,指拔建于1904年的李鸿章祠堂为复旦公学校址。1917年,公学升格为复旦大学,中学部改为复旦大学附中。1922年大学部迁江湾,附中留原址至今。</p><p class="ql-block"> 李公祠大门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以当时风靡欧洲的欧罗巴风格为主,以中国牌坊为顶端,覆盖琉璃瓦,龙秀兽吻,气势轩昂,堪称中西合璧,加上镂花铁门,观者无不驻足,成为老上海一景。后为复旦公学、私立复旦大学、复旦附中标志性建筑,后因年久失修,墙体松动,沪上名门,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躬逢复旦立校百年,重建原校门,实为新百年之盛观简洁,立式具有中西观其门,依然古孙典雅,红砖黛瓦,石雕梅兰竹菊为饰,三拱门洞,由张庄重,雄踞沪滨西隅,气度不凡、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教题写的校名,镌刻于门楼之上。</p><p class="ql-block"> 入其门,环视复旦园,翠柏青松,巍巍簧舍,景色溶治。御碑辛虽不存,代之以孙中山为复旦题书的“努力前程”碑。忆往昔志士聚首,精英一堂,寻伟人履迹。莘莘学子,学于斯,长于斯,博学切问,笃志思奋,先忧后乐,生以为勉,师以为训。</p><p class="ql-block"> 出其门,“五四”演讲,义声远覃。五四运动发轫于北大,声援在复旦,联络50余校,举义旗于沪上,终成壮举。不少名师巨匠,群材英隽,救国兴邦,投身于各个时代的潮流浪尖。</p><p class="ql-block">大美无言,门程有语。它见证了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同根同脉,同舟共济半世纪,见证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自强不息,育才强国”的教育理想与追求,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民族教育发展的历程。它是独特厚重,悠久的复旦文化和历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盛世修门,呈复旦气象,复崇其门,赓续历史文脉,薪传复旦精神。虽物换星移,风云变幻,然东南有致之学府,自有日月光瞰。</p><p class="ql-block">上海市复旦中学公元2005年5月</p> <p class="ql-block">首任上海市长陈毅题写校名</p> <p class="ql-block">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p> <p class="ql-block">复旦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由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建。1950年陈毅市长为复旦中学题写了校名。学校前身为中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办于1905年的复旦公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中学三个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诸如陈寅恪、罗家伦、胡绳、金冲及等文化名人、大师及15位院士。一百多年来,复旦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名师,多位院士,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栋梁之材。</p> 严复 <p class="ql-block">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民国十年(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p> 于佑任 <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等,笔名右任、骚心、大风、半哭半笑楼主、关西余子等,被尊称为“右老”。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p><p class="ql-block">于右任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被陕西学政目为“西北奇才”,后中举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被清廷通缉。旋赴上海,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1906年赴日本考察报业,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宣传反清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次年流亡日本。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与军阀苦斗四年。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一届中执委。1926年赴苏联动员冯玉祥回国重建国民军,同年参与五原誓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后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8年参与副总统竞选,次年被迫赴台北。晚年诗作眷念大陆之情颇深。1964年病逝于台北。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等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一生参与创办、改建了渭北师范学校、复旦公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此外,于右任善书法,喜作诗,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辑有《标准草书》《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p><p class="ql-block">1905年,参与并主持筹备成立复旦公学(今复旦中学),曾三度援手救助复旦于危厄之中,有“复旦的孝子”之称。1958年创办台湾复旦大学。</p> 邵力子 <p class="ql-block">邵力子(1881--1967年),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民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1905年,与于右任等人辅佐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今复旦中学)。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p> 孙科 <p class="ql-block">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汉族,字连生,号哲生。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孙中山长子。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三院院长。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7年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到1920年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1921年任广州市长兼治河督办,后任广州市首任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31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2年任立法院长,前期主张反对联共,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张速行宪政、联共抗日。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长。1949年辞职,后长期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5年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高级咨议、“考试院长”。1973年9月1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孙科曾在番禺路60号居住</p> 周均时 <p class="ql-block">周均时(1892-1949),四川遂宁人曾任昆明同济大学、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是一位爱国民主战士。抗战胜利后,于1949年8月在成都被蒋介石逮捕,囚禁于“白公馆",同年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曾在新华路329弄36号居住</p> 周谷城 <p class="ql-block">周谷城</p><p class="ql-block">(1898--1996年),湖南益阳县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先后任全国人大一、二、三、五、六、七届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p><p class="ql-block"> 曾在泰安路115弄6号居住。</p> <p class="ql-block">泰安路115弄</p><p class="ql-block">原为陈家巷乡村。系美商德士古洋行于1948年建造的英式和西班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大陆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共三排八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英式别墅立面部分木构架外露漆绛红色,山墙有凸窗,挑出小阳台,东面山墙凸出壁炉和烟囱。西班牙式住宅系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p><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曾较长时间居住此弄6号。周老曾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上海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史学学会会长、上海社联副主席。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p><p class="ql-block">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明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赵祖康 <p class="ql-block">赵祖康(1900年9月1日—1995年1月19日),字静侯,上海松江人,道路工程专家、市政规划专家,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上海解放前夕,他担任了七天的上海代理市长,对维持社会的治安,保护人民的财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49年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等职。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届名誉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会第三至七届主委。第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在上海病逝。</p><p class="ql-block"> 赵祖康曾在兴国路324号居住。</p> 贺绿汀 <p class="ql-block">贺绿汀(1903年7月20日[6]—1999年4月27日),又名贺楷,湖南省邵东市人,中国音协原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1][4]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p><p class="ql-block"> 曾在泰安路76弄居住</p> 黄佐临 <p class="ql-block">黄佐临(1906年10月24日—1994年6月1日),原名黄作霖,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作家,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194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假凤虚凰》。1949年,自编自导儿童电影《表》。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双推磨》的导演。1958年,执导剧情电影《三毛学生意》。1962年,提出“写意戏剧观”的理念。1980年,执导剧情电影《陈毅市长》,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8年,黄佐临获得中国话剧研究振兴话剧导演奖(终身奖)。1990年,出版文集《我与写意戏剧观》。1994年6月1日,黄佐临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黄佐临曾在泰安路120号居住。</p> <p class="ql-block">泰安路120弄1号黄佐临故居</p><p class="ql-block">黄佐临故居位于泰安路120弄(卫乐园)1号,是卫乐园31幢洋房之一,系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庄俊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著名导演、剧作家,"中国话剧教父”黄佐临长期寓居卫乐园1号。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导演了《假凤虚凰》、《夜店》、《腐蚀》等影片。</p> 贺子珍 <p class="ql-block">贺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原名桂圆,又名自珍,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建国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同志逝世</p><p class="ql-block"> 曾在泰安路120弄10号居住。</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曾经居住的屋</p> 李国豪 <p class="ql-block">李国豪(1913年4月13日—2005年2月23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著名土木工程家,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梅州市首批发展战略顾问。曾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市政协主席等职。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38年至1945年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专攻桥梁工程和结构力学,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工学博士学位和特许教博士,发表的重要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等,被誉为“悬索桥李”。1946年回国后,李国豪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同时担任同济大学教授,1977至1984年任校长,1955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李国豪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桥梁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倡导并亲自组织实施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对同济大学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他专攻的桥梁工程学科达到中国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是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等都凝聚着李国豪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李国豪曾在恒力小区居住。</p> 荣漱仁 <p class="ql-block">荣漱仁</p><p class="ql-block">(1914--1987年),江苏无锡人。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曾在新华路231号居住。</p> 杜宣 <p class="ql-block">杜宣(1914--2005年),江西九江市人,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国际文学活动家、《文学报》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剧协席、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曾在泰安路115弄8号居住。</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身体。老建筑保留着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我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p><p class="ql-block">上海影城坐落在中国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番禺路口。它是1991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是沪上首家五星级影院,并开创了中国多厅影院之先河,从1993年起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曾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点最佳设计奖,荣获建国五十周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作为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上海影城是集电影放映、会议、餐饮、娱乐、书屋、广告、展览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企业。2003年首度在国内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全额投资坐落在浦东八佰伴十楼的第一家连锁影院--新世纪影城。2004年度又连锁经营西南影城。使影城的规模再扩大。上海影城和新世纪影城、西南影城为艺术交流、电影展映等以电影为主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21日,上海影城正式启动焕新升级,暂停向公众开放。2023年6月,上海影城1号厅,在焕新升级中为“上海杜比剧场”,是亚洲首个拥有超千座的、能够提供杜比沉浸式视听体验的创新空间。</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上的外国弄堂]</p><p class="ql-block">新华路上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国弄堂——新华路211弄、239弄,建筑风格多样,有英国式、西班牙式、德国式等29幢多国风格和造型别致的欧式花园住宅所以被称作外国弄堂。</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179号</p><p class="ql-block">是新华路外国弄堂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25年,是一幢具有德国式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占地面积134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82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结构,机制红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檐口处有折坡,并有棚屋形老虎窗。原为外侨居住,解放前夕外侨回国,后由房管部门管理,现为外滩花园酒店新华分店。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185弄1号</p><p class="ql-block">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成于1930年,系一栋英国乡村式的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红机平瓦屋面,屋面有棚屋形老虎窗,外墙面红机砖清水墙,窗框周边有护角隅石装饰,山墙面有凸窗,窗顶有都铎式拱券批水,南立面有连续拱券走廊。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00号</p><p class="ql-block">宋有佛申请,甘少明设计,在1948年由安泰营造厂建造,系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该建筑绿色琉璃瓦重檐屋面,四只戗角翘起,共装有八只风铃。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式样,窗户彩色玻璃制有神像。陈果夫曾短暂居住于此,它曾先后作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与上海汉语大词典编辑部的所在地。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2024.6起成为上海电影集团所属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毗邻上海影城,这座百年宅园经保护性修缮,将成为艺术展览、电影交流、新品首发、时尚首秀的精彩发生地。CHAO酒店拥有72间设计精妙的客房,将定期策划并甄选顶尖电影、艺术、文化类活动,预计于今年国庆期间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00号</p><p class="ql-block">花园住宅。砖混结构,20世纪30年代建造。立面采用中国传统重檐大燃顶,简瓦屋面;1、2层有三面围廊,水泥砂浆仿石墙面。室内大多为中国传统木装修,最具特色是底层大厅精雕的门框和三楼大厅柚木制作的瀟井天花。</p><p class="ql-block">上海市人民政府 1999年9月23日公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00号,如今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11弄2号</p><p class="ql-block">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25年前后,是英国民居式风格。进门门斗顶部有巴洛克式水泥雨篷,由混凝土蜗形三角牛腿支撑,半圆拱门洞,门斗及其他局部墙体护角采用褐色怪石砌筑,是建筑的特色之一。该住宅花园宽敞,草坪平展,松树、水杉等树木茂盛。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曾居住于此。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1号</p><p class="ql-block">由丁氏建造于1932年,二层砖木结构英国式花园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二层为阳台,上有钢制栏杆。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架构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清水墙砖为法兰德斯砌法。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荣漱仁曾居住于此,后将房屋借给国家办幼儿园。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6号</p><p class="ql-block">建于1930年前,占地面积7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底层为红机砖清水勾缝墙面,二层处有小牛腿挑出腰线,二层及山墙部分木构架外露,油绛红色。清水红砖墙砌烟囱贴东山墙穿出屋面,建筑平面呈L型。建筑的主入口由东南面山墙经花园进入。南面的小花园内树木葱茏,四季常青。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72弄2号、6号</p><p class="ql-block">建于1930年前,占地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715平方米,均为二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建筑,四坡红色筒瓦屋面,各有两座壁炉烟囱穿出山墙屋面。6号南面有圆拱门廊,2号进户门有半圆拱雨罩涡旋型牛腿及清水红砖门套。南面均有数百平方米花园,种有多种花卉树木。2号现为民居,6号为新华幼儿园分园。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94弄1号</p><p class="ql-block">建于1930年后,占地面积483平方米,建筑面积213.6平方米。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带西班牙式建筑。红色圆筒瓦双坡面,设单坡顶老虎窗,外墙为黄色,有两座烟囱出山墙屋面,式样与建筑风格协调。南面小花园内外树木繁茂,种植有榈、梧桐、铁树与水杉。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315号的英式乔治王风格的洋房,则是盛重颐的宅邸,其陡峭的双坡红屋瓦面,让它在附近的洋房群里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是一幢建成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用地面积2422平方米,系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小平板瓦屋面、大檐口。外墙面凸现黑色木构架,构架边缘均为浅波浪纹,构架间墙体为白色拉毛水泥粉刷。底层为红机砖清水勾缝,墙体采用法兰德斯砌法,局部墙体采用不规则隅石护角。该建筑采用的木料均为国外进口,门窗小五金制作精致考究。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17号</p><p class="ql-block">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30年前后,是西班牙风格花园别墅。红砖砌成的拱门衬着洛可可式的黑色铁质花纹,壁炉烟囱出口有连续的小尖券装饰。南面小花园里种植有芭蕉、龙柏、黄杨、桂花等树木。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32号乙</p><p class="ql-block">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于1930年,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入口门廊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两边各有一根多立克柱。整座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局部为钢筋混凝土。1936年至1947年期间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36号的洋房,有着显眼的蓝色屋顶,二层圆形的花园,被人称为“蛋糕房子”,是邬达克大师的杰出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483号</p><p class="ql-block">是一幢现代式三层钢筋混凝土混合建筑,建于1947年,建筑业主为张明为,由上海光华建筑师事务所顾梦良工程师设计,上海梁记营造厂施工,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3.6平方米,花园面积达639平方米。该建筑立面水平线条流畅,立面简洁,无烦琐的装饰。后成为嘉兴民丰造纸厂老板金润庠私人住宅。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p><p class="ql-block">建于1935年,有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进弄曾有一小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有喷泉,周边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别墅的名称。1946年至1949年参与收复西沙、南沙群岛的国民党海军舰队参谋长张君然曾入住梅泉别墅20号。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番禺路60号-孙科旧居</p><p class="ql-block">由邬达克设计,建成于1931年,是一幢以西班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为主的混合建筑。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兼有巴洛克风格,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宅前为中国式庭院。曾被用作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地。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孙科旧居室内</p> <p class="ql-block">番禺路129号-邬达克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邬达克是上世纪初叶活跃在上海,留给上海近百幢建筑的匈牙利著名建筑师,其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广令人敬佩,其中许多建筑更是成为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记忆。</p> 兴国宾馆 <p class="ql-block">兴国宾馆位于兴国路78号</p><p class="ql-block">该酒店是一座花园式酒店,拥有7万余平方米的花园,位于领馆区中心,靠近延安路高架,提供便利的出行、饮食、购物和娱乐设施。酒店拥有190间客房和40套套房,装饰风格豪华现代,配备有空调、免提电话、保险箱、熨衣设备等设施。此外,商务客人可享受到宽大的写字台、互联网接口和语音信箱等便利设施。兴国宾馆还设有行政俱乐部,为行政楼层的客人提供额外的优惠和尊贵体验。</p><p class="ql-block">兴国宾馆的历史悠久,其建筑群展现了英伦风情,部分建筑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英国乡村别墅、法式和西班牙式洋楼等多种风格。宾馆原为太古洋行的总部大楼及高级职员和家属住所,1979年正式更名为兴国宾馆。酒店园区内遍布百年香樟树等古树名木,提供了一个既宁静又风景优美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兴国宾馆</p><p class="ql-block">是上海市区花园宾馆之一,拥有多座历史建筑。而今的8号楼,是上海市领导人会晤重要外宾的最高规格接待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兴国宾馆1号楼</p><p class="ql-block">建于1935年,为英国帕拉第奥式皇家古典建筑,原系太古洋行大班邸宅。建筑面积1647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东西两侧为四落水坡屋面,中间二坡屋面开有5个方形棚屋老虎窗,两根穿出屋面的方形烟囱挺拔,整体建筑里面简洁典雅。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时,曾在此短暂居住。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兴国宾馆2号楼</p><p class="ql-block">建于1925年,是一栋英式的假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西山墙接一层建筑,机制平瓦陡坡屋面采用多种错落有致的组合。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2号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兴国宾馆6号楼</p><p class="ql-block">建于1922年,是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法国式建筑,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1935年扩建东南部分,建筑面孩620平方米,四坡屋面,铺灰色板瓦,南侧屋面上开设一长条形天窗。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泰安路120号-卫乐园</p><p class="ql-block">卫乐园原为李家宅荒地,因一些街头艺人常在此搭棚卖艺,故而得名“卫乐园”。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庄俊建筑事务所设计,在此地建造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仿英、法、西班牙等各国建筑样式。卫乐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长时间寓居卫乐园1号,贺子珍1949年从苏联回国来上海后,由周恩来总理安排,曾住卫乐园10号。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泰安路120弄</p><p class="ql-block">又名卫乐园.1924年,大陆银行投资,庄俊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筑砖木混合结构三层花园洋房31幢,仿英、法、西班牙等国建筑式样,整齐美观,煤卫齐备,底层设有汽车间。卫乐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这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一个小花园。</p><p class="ql-block">建成后,多数分幢租给金融界上层高级职员。其中15号陈善庆住宅建于1939年,由庄俊设计,悦昌营造厂施工:22号为金融世家席颉樵居住。现居民中颇多知识分子和文艺、教育、工商界知名人士及侨眷,如著名导演、剧作家黄佐临就长时间寓居泰安路120弄卫乐园1号,还有老红军贺子珍,1949年从苏联回来上海后,由周恩来总理安排,曾住卫乐园10号,</p><p class="ql-block">泰安路卫乐园被定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明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延安西路918-928号-达华公寓</p><p class="ql-block">达华公寓英文名为Hubertus_Court,此处原为张家宅农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46平方米,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小高层平顶建筑,1937年落成,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78年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管,改名达华宾馆,现属锦江集团。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延安西路934号-私立妇孺医院</p><p class="ql-block">建成于1935年,由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主俊设计,长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3128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是一座六层钢筋混逃土现代建筑。曾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妇孺医院,创办人为妇产科专家孙克基博士,现为美立方医疗美容医院。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延安西路1262号-美国乡村总会</p><p class="ql-block">建于1925年前后,Elliott Hazzard设计,西班牙巴洛克风格建筑。原辟有高尔夫球场、弹球房、舞厅等。南侧山墙门头有巴洛克花饰。北面进门门头为半圆拱券,山墙为巴洛克风格,饰以简化的葫芦瓶饰。大礼堂北山墙也为巴洛克式,山墙开玫瑰花式通风洞,山墙顶共座5个装饰葫芦。1953年改名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如今是上生·新所的一部分。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淮海西路338号-佛兰克林住宅</p><p class="ql-block">座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大院内,是一幢主体二层,局部假三层建筑。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美国建国初期南方殖民地住宅风格。著名美国建筑师哈沙德设计,原为交通银行外方董事佛兰克林(Franklin)的别墅。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生活居住在新华社区的部分“名人”》</p> 赵启正 <p class="ql-block">赵启正简介: 1940年1月出生于北京,河北遵化人。1963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核工业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主要著作有《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浦东逻辑》等</p><p class="ql-block">曾任:</p><p class="ql-block">1986.08——1986.10,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86.10——1991.06,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91.06——1992.10,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p><p class="ql-block">1992.10——1992.12,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浦东新区(筹)工委书记、筹委会主任;</p><p class="ql-block">1992.12——1998.01,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1998.01——1998.04,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98.04——2005.08,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p> 王安忆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p><p class="ql-block">王安忆,1954年生。所属街道:新华路街道。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br></p> 王小鹰 <p class="ql-block">作家</p><p class="ql-block">王小鹰,1947年生。所属街道:新华路街道。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我为你辩护》、《丹青引》、《我们曾经相爱》、《吕后·宫廷玩偶》、《问女何所思》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秦文君 <p class="ql-block">作家</p><p class="ql-block">秦文君,1954年生。所属街道:新华街道。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張戈 <p class="ql-block">导演</p><p class="ql-block">张戈,男,1942年生于上海市,上海电视台导演。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張戈导演的电视剧</p> <p class="ql-block">《济公》是由杭州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北京国安广告总公司出品,张戈执导,游本昌主演的古装神话电视剧,该电视剧于1985年播出。</p><p class="ql-block">该剧讲述了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经常用一些小法术教训那些欺压百姓、鱼肉乡民的奸佞恶霸,恶人提起他又恨又怕,百姓们则对济公师父爱戴有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85年,电视连续剧《济公》在CCTV-4播出,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成为流传甚广的歌曲。游本昌在1986年凭借该剧获得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1988年该剧获得巴黎首届华语影视片雄狮奖。</p> ***** 曹可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持人</p><p class="ql-block">曹可凡,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所属街道:新华路街道。2003年开始,主持上海电视台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2006年主持东方卫视音乐选秀类节目《加油好男儿》。2010年,主持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晚会。2017年,担任2017年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主持人。</p><p class="ql-block"> 又,現在曹可凡口碑不怎么样,暂且还是先留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身体。老建筑保留着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我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美篇平台鼓励</p> <p class="ql-block">欢迎阅后分享给生活居住或工作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和其他地区的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的亲朋好友,谢谢!</p> <p class="ql-block">20240921993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