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上

崑嵛山人

<p class="ql-block">从和田到若羌</p> <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塔克拉玛干北缘的柏油路,像一条细线,把荒漠与人间缝在一起。我坐在车里,窗外是无边的沙海,偶尔闪过一簇低矮的红柳,像是大地的呼吸。这条路,曾是驼铃悠悠的古道,如今成了穿越“死亡之海”的血脉。从和田出发,一路向东,驶向若羌——那座藏在楼兰传说里的边城。阳光斜照,沙丘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时间也被拉长了。</p> <p class="ql-block">民丰县毛主席语录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途经民丰县城,一座红砖砌成的语录塔静静立在街边,像一位沉默的老兵。塔身上的字迹已有些风化,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依然清晰。它不张扬,只是存在。当地人从它身边走过,骑着电动车,提着菜篮,仿佛这座塔不过是街景的一部分。可正是这种“习以为常”,让我觉得它更真实——不是被供奉的历史,而是融入生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于田县红色驿站</p> <p class="ql-block">在服务区短暂停留,一座红色纪念碑映入眼帘。金色的五角星在阳光下闪着光,基座上写着“于田服务区红色驿站”。这里没有喧嚣的讲解声,也没有整齐的参观队伍,只有几个司机靠在车边抽烟,孩子在旁边追逐。可正是这份平静,让“红色”显得不那么遥远。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旅途中的一个落脚点,像一杯热水、一句问候,温暖而实在。</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幅壁画吸引了我。一头毛驴拉着满车瓜果,白鸽在蓝天下飞翔,金黄的树叶随风轻摇。左侧竖排写着:“载一车飘香的瓜果和库尔班大叔一起去北京。”这画面太有故事感了——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个普通人最朴素的愿望:把家乡最好的东西,送给最敬重的人。我站在画前,仿佛看见那头毛驴慢悠悠地走着,走过沙漠,走过戈壁,走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库尔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库尔班·吐鲁木,这个名字在南疆的土地上,早已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他出生在托格日尕孜乡,一辈子没穿过皮鞋,却在五十多岁时,执意要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那时他刚分到土地,有了自己的房子和一头小毛驴。他说:“共产党让我活过来了。”这份感激,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头里的。</p> <p class="ql-block">1952年,他在田里耕作,汗水滴进泥土,心里却开着花。那一年,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主人”。后来,他真的开始准备去北京——晒好馕,备好水,牵上毛驴。县委干部劝他:“路太远了,坐车吧。”他摇头:“我要一步一步走过去。”虽然后来没能成行,但这份心意,最终被带到了北京,也被历史记住了。</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里,库尔班坐在桌边,桌上摆着茶碗和鲜花,脸上是藏不住的笑。那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家人团聚,土地在手,生活有了盼头。他抚摸着毛驴的脖子,说:“你陪我去北京,好不好?”这头驴,不只是牲口,是伙伴,是希望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1956年,丰收的季节,他又一次打点行装。这次他带上了精心挑选的核桃、红枣和无花果干。他说:“我要让毛主席尝尝于田的味道。”虽然最终是坐汽车进京,但他那份“非得亲自送去”的执拗,让人动容。这不是表演,是一个农民最真诚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听说他曾组织了一支“毛驴车队”,准备一路换驴接力前行。县委书记李玉轩知道后,既感动又着急,亲自劝说,安排交通。后来,王恩茂接见他时说:“你的心意,比走到北京更重要。”是啊,有时候,出发本身,就是答案。</p> <p class="ql-block">1958年,他终于见到了毛主席。握手的那一刻,他眼眶红了。第二年,他入党,成为村里最年长的新党员。他说:“我要一辈子为人民服务。”1962年,他去世,享年92岁。临终前,他握着家人的手说:“没有共产党,我早就饿死了。”这句话,简单,却重如昆仑山。</p> <p class="ql-block">如今,于田县城立起了他和毛主席握手的雕像。1995年建起,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每天都有孩子在雕像前拍照,有人献上一束花,有人默默敬个礼。这不只是纪念,更是一种传承——爱党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从心底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写着:“这个世界的美好莫过于爱在循环善被传递。”旁边的小字写着“渴了来喝水”“累了来歇脚”。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心里一暖。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水是最珍贵的礼物。而愿意分享水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p> <p class="ql-block">“魅力于田·库尔班大叔家乡欢迎您!”一块红色展板立在路边,圆形雕像上,库尔班骑着马,目光坚定。纪念馆就在不远处,讲述着他的一生。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总提起他——因为他代表了一种最本真的情感:感恩与坚守。在这条穿越沙漠的路上,他的故事,像一盏不灭的灯。</p> <p class="ql-block">“我在于田等你。”宣传牌上的字简洁有力。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达里雅布依景区……一个个名字,像路标,也像邀请。我站在这里,不只是路过,更像是被某种温暖的力量轻轻挽留。</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蓝T恤的男子站在红塔下,背景是整齐的住宅楼和绿树。他没看镜头,像是在等人,又像是在等人。这座塔,或许只是社区的一角,但在荒漠边缘,每一栋楼、每一片绿,都是人类对抗孤独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塔,同样的绿化带,不同的人。这次是个穿蓝灰T恤的男子,神情平静。远处车来车往,广告牌上的字模糊不清。可正是这种日常,让我觉得安心——沙漠再大,也挡不住生活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梧桐湾服务区,浅棕石材的建筑在灰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沉稳。门口两张长椅空着,像在等人坐下歇一歇。蓝色大字“梧桐湾服务区”清晰醒目。我走进去,买了瓶热水,顺便看了看墙上的地图。这一站,不只是补给,更是提醒:再远的路,也总有停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突遇沙尘暴</p> <p class="ql-block">突然,天色一暗,风卷着沙粒砸在车窗上,像无数细小的拳头。前方的路消失了,只剩下黄浊的雾。我们靠边停下,等风沙过去。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塔克拉玛干”——进去出不来。可风沙总有停的时候,就像困难总会过去。半小时后,阳光重新洒下,路又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若羌楼兰大道</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若羌。楼兰大道宽阔整洁,两旁是低矮的建筑和成排的树。夕阳把整条街染成金色,像是为旅人铺了一条归家的毯子。这里曾是古楼兰的疆域,如今是丝绸之路上的宁静小城。走在这条路上,仿佛听见了千年的回响——驼铃、风沙、还有那些未曾写下却永远流传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