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节!</p><p class="ql-block"> 今天也是父亲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和父亲讲想给他出一本画册,做为他82岁的生日礼物,父亲是坚决不同意,笑着和他调侃,出本画册花不了多少钱,怕我花钱你自己出也行,完了画册也可以卖钱,最后说不定还有盈利,可无论怎样劝,就是不同意,也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父爱如山”这个词的描述总是不理解,为何要形容成大山呢?形容成其它比如棉花糖不是更好吗?大大一朵,用舌尖一点点抿,慢慢融化在口中,那满嘴的甜,就是幸福的感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作为孩子的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比喻。</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他是初小毕业的,可能就是比小学稍微高一点,我从未想去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水平,因为在我的认知中父亲是相当有文化的。</p><p class="ql-block"> 42年农村出生的父亲是家里的老大,贫困家庭能供到初小已经很不错了,但父亲天资聪慧,一手毛笔字写的很是好,以致后来我做生意时给客户发货,父亲用毛笔写上收发地址,客户常常惊叹,以为我的毛笔字写的那么好。</p><p class="ql-block"> 当兵和开车是父亲年轻时最大的愿望,因为家里成份不好连续几年也没如愿,后来进了工厂,搞机器维修,成了技术能手,论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吧。无论在那个单位,父亲年年都是先进个人,各种奖状拿到手软。</p><p class="ql-block"> 资质聪慧的父亲曾经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七十年代初,经推荐并参加统一考试,父亲收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家里原因,父亲放弃了上大学,也因此,在八十年代成了下岗浪潮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父亲年轻时吃了太多的苦,75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家里还有4个弟妹,每周日父亲都会挑着一担粪走20多里路回去带着弟妹干农活,到天黑在返回,直到帮助弟妹相继成家,父亲肩上的担子才轻松了些。</p><p class="ql-block"> 条件稍微好点时,又赶上了国有企业下岗潮,尽管那时父亲己是单位的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下岗后的父亲下过海、经过商,均都以失败告终,父亲的性格终是不适合做生意的,后来,父亲选择了开拐的(蹦蹦车),虽然那时我已成家,但多少还是可以帮衬家里些,妈妈也有一份收入,就妹妹一人上学,但父亲还是很辛苦的每天跑十几个小时,挣着载一个人一块钱的生意,夏天还好,冬天跑拐的寒风凛冽,父亲的耳朵和手经常是冻疮。</p><p class="ql-block"> 有次因为一个急刹,把载的一个客人撞了点小伤,面对客人喋喋不休的指责,看着父亲愧疚的表情,我能体会到父亲内心的伤,因为父亲是一个自尊极强的人,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p><p class="ql-block"> 妹妹大学毕业后,父亲终于不用再跑拐的了,那时我开始做生意,闲不住的父亲又开始给我帮忙,不懂会计的父亲开始学习记帐、做帐、报税,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工作人员装货卸货送货他也一起干,劝了几次没用后也就任其自然。 </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父亲又开始习字,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并重拾年轻时的爱好,打乒乓球,下象棋。父亲年轻时就是乒乓球、象棋能手,时常代表单位参加比赛,常能拿到奖项。因此,住在医院家属院的父亲也成了医院退休人员乒乓球队的核心成员,乒乓球案子坏了、网子有问题了都是他去修,后来去公园乒乓球队打球也是如此,深得大家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70岁时父亲和母亲在在深圳妹妹那住过一段时间,小区有老年人书画室,父亲又开始习画,渐渐画的颇有些成就,作品参加南山区组织的老年书画展也能拿到奖项,画作也被有些寺院和酒店使用,在安康有些画送去装俵时也会被别人要求买走,周围许多亲戚朋友家都挂有父亲的画作。</p><p class="ql-block"> 现在父母和我们在高新同一个小区居住,高新运动公园的乒乓球队每天都有父亲的身影,也仍然和在其它队一样,继续发扬螺丝钉精神。也正是这种行为品质,感染和带动着大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大家对父亲的尊敬和爱戴也体现在日常中。</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内敛的,又是敏感的,是极简的,又是丰盛的,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贫困时如此,条件好了也是如此,前些年常因为给他买东西而发生冲突,经常是花钱受气,最主要还是他生气,现在慢慢理解也就随他吧。</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妹妹带着我们参加到日本的游轮游,游轮上各种食物特别丰富,晚宴除了自助餐厅还有几个宴会厅,宴会厅更丰盛,但父亲去了一次之后就只选择在自助厅就餐,他认为吃饭不需要那么奢侈,自助餐按需取不会造成浪费。</p><p class="ql-block"> 父母养育我和妹妹两人,父亲虽然是农村出生,但从未有过重男轻女的想法,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把他所能给予的全部给了家人。</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父亲是无所不能的,木工、泥瓦工、缝纫、編织,没有父亲不会的,记得以前家里的穿衣柜、五斗柜都是父亲自己打造的。前年,80岁的父亲还把妺妹家的沙发从四人座改成了三人座,只因头一天晚上聊天,妹妹说沙发太大了想重新买一套,第二天下班回家发现父亲己经在“梦想改造”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也觉得慢慢地在读懂父爱,就如同父亲一直懂我一样。 </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生活里时有变故,身体和心理也时不时会出些问题,每当这时,父亲和母亲都能给我极大的包容接纳,带来我爱吃的水果,默默放下,不过问我好点没有,不谈论所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我所要的,留给我一定的空间,好让我自己在这个空间慢慢疗伤,又让我知道他们没有远离,不近不远,刚刚好。每每这时,我都特别庆幸、感激,有幸有这么理解我的父亲和母亲,有幸做他们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父亲身上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它是散落在四处的点点温馨,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温暖,更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重,让和他交往的人感到踏实和安全。</p><p class="ql-block"> 对父亲的理解虽有些迟,但不晚,等父亲九十岁生日时,还是要给他出一本画册,不管他愿不愿意,谁让我是他女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子矜 2024.6.16</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