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港故宫博物馆观记

绿源冰川ybc

<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简称“香港故宫”,位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油尖旺区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是一座展示中华文化艺术的专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由故宫博物院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立。2024端午,女儿带我凭港澳通行证出罗湖海关,乘轨交来到这中国第三个故宫博物院(一北京,二台北,三香港)。老人门票半价,约为60×0.5=30港元。小包过安检后仍可背在身上。</p> <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6层,地下2层、地上4层;设9个展厅,其中,展厅1至7陈列专题展览,展厅8至展厅9陈列特别展览。博物馆全面和深入地展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展出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等故宫艺术藏品。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展出914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有166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p><p class="ql-block">竹園壽集圖 (局部) 呂文英(1421-1510年) 呂紀(約1439-150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絹本設色手卷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此圖由宮廷畫家呂文英繪人物,呂紀繪花鳥、竹石等背景’為「二呂」合璧之作弘治十二年(1499年),吏部尚書屠滽、戶部尚書周經、御史侣鍾三人同值六十大幕,諸大臣齊集周經私邸竹園圜置酒慶賀,此圖及卷後序文、題詩等即紀其事。</p> <p class="ql-block">竹園壽集圖 (局部) 呂文英(1421-1510年) 呂紀(約1439-150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絹本設色手卷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画中賓主皆着官袍,或坐談,或題詩,或觀畫’人物雖多但秩序井然;庭院中有僮僕侍候,蒼松翠竹間鹿鳴鶴舞,一派祥和喜樂的氣氛·與明初宮廷畫家謝環所繪《杏園雅集圖》相似’此圖賓主刻畫細緻,姿貌寫實;畫中主要人物甚至有姓名標註,具有肖像畫特徵及紀念意義。</p><p class="ql-block">中國人物畫以描繪人物形象和活助為主要内容,故事性鲜明,反映了人們豐富的生活和精深的思想情趣,歷來為大眾所喜愛。人物畫歷史悠久,是比山水、花鸟更早成熟的中國三大畫科之一。人物畫在唐代(618-907年)迎來了鼎盛時期;着主题、技法的日益豐富,人物畫在明代(1368-1644年)有了新的骏展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本展览從故宫博物院的馆董收藏中精选了八十餘套明代人物畫名家名作,大體按朝代的早、中、晚期分爲三個單元,展示宫延畫家、文人畫家以及職業畫家的艺術成就與创作歷程·展品共分四期展出,每期時長為三個月,每次展示約二十套展品。</p><p class="ql-block">本图 佚名 明光宗朱常洛坐像</p><p class="ql-block">明,十七世紀早中期絹本設色立軸</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院体绘画 明代宮廷的院體繪畫,主要為皇家服務,作品多具有明確的政治與教育功能。宫廷畫家的人物畫主題鮮明,题材包括帝王肖像、行樂圖、官員雅集以及前朝史事,如古代明君禮賢下士、招隱納良等内容。它們或展示皇室威嚴、當朝德政,或宣揚武功文德、勉勵臣民建功立業。宫廷畫師以繪事供奉内廷,授官職俸祿,繪畫風格亦須迎合上意。他們繼承兩宋院體畫傳統,主宗南宋馬遠、夏圭,並融合北宋(960-1127年)李成、郭熙畫法,整體筆法工謹嚴整,設色濃艷富麗,體現皇家雍容華貴之氣派。</p> <p class="ql-block">這些人物畫描繪了哪些引人人勝的故事,展示了明代人怎樣的生活,又具備哪些時代特色?讓我們走進明代人物畫·一窥古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本图 作者佚名 宋英宗趟曙半身像</p><p class="ql-block">明,十五世紀或十六世紀早中期</p><p class="ql-block">絹本設色立軸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趙曙(1032-1067年)’宋太祖曾孫,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即皇帝位’年號治平。四年後駕崩·年僅三十六歲,廟號英宗。其在位期間重視文教,曾命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又廣納人才’頗有政績·明代宮廷畫家常繪歷代帝王、良臣圖像,以資鑑誡。此圖為宋英宗半身像,他頭戴直角襆頭’身着圓領紅袍,面容端肅而泰然’顯示出帝王氣概。畫中線條細謹流暢’敷色沉穩濃麗’具有「院體」繪畫特徵·當為明代早期宮廷畫師所繪此作有外簽「宋英宗像。乾隆戊辰年(1748年)重装o</p> <p class="ql-block">作者:計盛(活躍於15世紀)</p><p class="ql-block">貨郎圖 明,十五世紀</p><p class="ql-block">絹本設色立軸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計盛,明代宫廷畫家’此圖或為其傳世孤本,有款識「直文華殿畫士計盛寫」。自北宋(960-1127年)以來,貨郎圖即成為畫家熱衷創作的風俗畫主題,風格大致可分為雨大類型:一類描繪走街串巷的民間貨郎,具市井氣息;一類則畫面相較華麗,符合宫廷或貴族審美。此圖屬於後者畫作繪枝繁葉茂的柳樹下,一座高大精緻的貨架上擺滿了小鳥、宫燈、面具等各色玩意,身穿彩衣的老貨郎微笑着整理貨物,四個憨態可掬的稚童在攤位前愉快地玩耍,畫中人物姿態各異,神色生動,富於生活情趣。貨架與鳥籠刻畫工細,具有界畫寫實特徵;敷色則華美而典雅,體現出宮廷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作者:戴進(1388-1462年)</p><p class="ql-block">洞天間道圖 明’十五世紀早期</p><p class="ql-block">絹本設色立軸 故官博物院 戴進,字文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浙派開創者 宣德年間(1426-1435年)一度人内廷為畫師’然仕途短暫。後流寓京師,以畫謀生,晚年歸里。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黄帝曾親赴崆峒山拜訪道教仙人廣成子,向其請教治國及治身之道。此圖繪崇山峻嶺間有蒼松挺立,雲氣瀰漫’宛如世外洞天。一位身着袞服的長者沿着山道緩步前行’所繪或即黄帝崆峒問道典故本幅有畫家款識「同郡戴文進為德宣鄉友製」。畫作構圖繁中有序’用筆兼工带寫’於剛勁中見秀潤,可見畫家對多種筆法的嫻熟運用’當為戴進中晚年創作鼎盛期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作者 吳偉(1459-1508年)</p><p class="ql-block">太極圆(一作人物圖)明’十五世紀晚期或十六世紀早期 絹本墨筆立軸 故宮博物院 吳偉,號小僊,江夏(今湖北武漢)人。一度入宫為畫師’後寓居南京,以賣畫為生,為戴進之後的浙派大家。風格豪放縱逸·對同代畫家影響深遠 圖繪一仙人散髮、坦胸立於樹下,正笑着展開一幅畫作欣賞。畫中有一圓圈,周圍墨韻散開,或是象徵道教的太極與天地萬物混沌之狀。仙人面部用細筆描繪,神情生動而詼諧;衣紋及背景則以恣肆淋漓的粗筆繪就。作品用筆簡逸而生氣撲面,屬吳偉晚年代表作’亦可見出 南宋(1127-1279年)畫家梁楷减筆畫風格的影響 此圖有畫家款署「小僊」。明中葉時曾為權相嚴嵩收藏。</p> <p class="ql-block">蔣嵩(活躍於16世紀) 歸思圖 明,十六世紀 絹本設色立軸</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 “蔣嵩’號三松,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畫學吳偉而有所</p><p class="ql-block">變化’為浙派後期重要畫家相傳唐代(618-907年)名相狄仁傑曾望雲思親,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是圖即以此典故為原型。畫中一男子身</p><p class="ql-block">着綠色官服,腰繫玉帶,雙手攏袖立於山崖間’舉目遙望天際飄飛的白雲,似在思念故鄉的親人。身後的侍從身形較小’畫幅下方還有隨從在”坡石間牽馬等候。人物面容刻畫細謹,衣紋以略帶顫抖的「戰筆」鉤畫,敷色古雅。背景則簡括凝練,令畫作主角形象突出此圖鈐「三松」印,當屬蒋嵩早年畫作,清(1644-1911年)末金石學家端方曾誤考為南宋(1127-1279年)畫家</p><p class="ql-block">黄筌所作。</p> <p class="ql-block">杜堇(活躍於1465-1509年) 題竹圖 明,十五世紀晚期或十六世紀早期絹本設色立軸 故宮博物院 杜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常居南京’以畫為業古代文人多愛竹之清高脫俗,北宋文豪蘇軾即有名句「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傳世。此圖繪蘇軾在竹上輝毫題詩的場景,他頭戴東坡巾(因蘇軾得名)’細目長髯’風姿瀟灑。旁有一拄杖老者,在侍童的攙扶下凝神觀看;另有一童子手捧硯台恭敬侍候。畫中人物刻畫細謹,所着廣袖長袍用筆多方折、頓挫。翠竹柔勁挺拔’山石則主要以側鋒皴染體面。作品兼融院體畫的工穩勁健,和文人畫的典雅秀逸,為杜堇繪畫的典型面貌·畫面右上方有畫家自題七絕’詩畫相和’呼應詠竹主题。</p> <p class="ql-block">仇英(約1494-1552年)職貢圖局部 明,十六世紀中期 絹本設色手卷故宮博物院 仇英,字實父,寓居今江蘇蘇州地區。初為漆工,後廣泛臨習古代名跡,兼學吳門畫派文人風’技藝大進,為「吳門四家」之一。職貢圖為記錄邊疆部落或外國使臣向中原皇帝進貢情况的圖畫。此卷描繪了唐代(618-907年至明代(1368-1644年)漢兒、渤海、女王、吐蕃等共計十一個隊伍沿途朝貢的場景。畫家將四百多位使者有序地組織在青綠山水間,人物形象與着装各異,鞍馬、山石、樹木、樓閣皆刻畫細膩,設色艷雅,為仇英功力精絕之巨製。</p> <p class="ql-block">仇英(約1494-1552年)職貢圖局部 明,十六世紀中期 絹本設色手卷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職貢圖為記錄邊疆部落或外國使臣向中原皇帝進貢情况的圖畫。此卷描繪了唐代(618-907年至明代(1368-1644年)漢兒、渤海、女王、吐蕃等共計十一個隊伍沿途朝貢的場景。畫家將四百多位使者有序地組織在青綠山水間,人物形象與着装各異,鞍馬、山石、樹木、樓閣皆刻畫細膩,設色艷雅,為仇英功力精絕之巨製。</p> <p class="ql-block">李士達(活躍於16世紀中期至</p><p class="ql-block">17世紀早期)</p><p class="ql-block">羅漢圖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p><p class="ql-block">紙本墨筆手卷 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李士達,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擅繪風俗畫與道釋題材’作品富於生活氣息。羅漢渡海為經典的佛教畫題。此圖繪浪濤洶湧的海面上,羅漢三五成群,騎乘降龍、伏虎、麒麟等神獸渡海。畫卷末端,已有兩位羅漢到達彼岸,侍者舉華蓋、銘旌相迎。此圖以白描法繪就,筆墨活潑迅疾。畫中人物與神獸的形象皆詼諧怪誕,頗具世俗氣息,是晚明宗教世俗化的體現。而誇張變形的繪畫手法’則可見畫家對五代(907-909年)貫休等人畫意的吸收。卷尾有李士達款識,引首有晚明書法家趙宦光所題「檀波羅密」四字。</p> <p class="ql-block">張宏(1577-1652年後) 閻關舟阻圖</p><p class="ql-block">清順治四年(1647年)金箋設色扇面</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 張宏,吳縣(今江蘇蘇州)畫家,筆墨主宗吳門畫派,兼學宋(960-1279年)、元(1271-1368年)諸家之長,注重寫生,作品富於生活氣息。明代中晚期,畫家喜愛創作時間、地點、事件明確的紀行圖,據款識可知,此扇乃中秋時,張宏與友人遊蘇州虎丘歸來在間關外舟阻不前,故作圖以紀興。畫家以鳥瞰視角’繪傍晚時分,閭關外舟船密佈、爭相人城的喧鬧場景。畫面構圖疏密有致,繁而不亂’蘇州城的繁盛興旺盡收其中,是後人了解明代江南風情的重要參考。作品筆墨輕快,略施淡彩,具寫生意味。繪此圖時,張宏時年七十一歲。</p> <p class="ql-block">丁雲鵬(1547-1628年後) 松泉清音圖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p><p class="ql-block">紙本設色立軸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丁雲鵬’字南羽’安徽休寧人。善繪道釋人物。早年受吳門畫派影響,用筆細秀。後期轉為粗勁古拙,為晚明奇變繪畫之先聲。傳統文人將松泉與古琴之聲視為清音,其意象是文人清高淡泊品格的外化。此軸中,畫家繪奇峰巍峨’直人雲霄’一高士身着白衣,在古松流泉間靜”坐冥思,神情蕭散淡然’身後還放置着一張古琴。畫作意境幽遠,令觀者起林泉之思。作品設色淡雅古樸,崇山、松樹、流雲皆造型奇譎。人物衣紋以細勁的白描勾勒’松針與白雲則用筆工穩柔勁,畫面富於装飾性。此圖有丁雲鵬款識’可知繪此軸時畫家年六十歲。</p> <p class="ql-block">陳洪綬(1598-1652年) 觀畫圖</p><p class="ql-block">明’十七世紀早中期 絹本設色立軸</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 陳洪綬,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今浙江紹興)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家,畫風奇譎,格調高古,與崔子忠並稱為「南陳北崔」。圖繪一綠袍文士手舉酒杯,一紅袍文士頭戴東坡巾,二</p><p class="ql-block">人立於庭院中,神情專注地欣賞掛在湖石上的山水畫一侍者手捧酒器,侍立在側。明中晚期,江南文人以有否收藏元四家中倪瓚畫作來區分雅俗品味。此軸中二文士觀賞的山水畫即得倪瓚繪畫蕭疏淡遠之韻,正是這一時代風尚的體現此作用線簡勁、方折,畫中人物面部高古清癯,體態偉岸超拔’略带誇張變形,可見畫家對唐代(618-907年)梵像畫意的吸收。</p> <p class="ql-block">士中(活躍於17世紀早中期)</p><p class="ql-block">李流芳像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紙本設色立軸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長蘅,安徽歙縣人’寓居嘉定。晚明名士,因不滿時政而絕意仕途,為「嘉定四先生」與「畫中九友」之一。圖繪李流芳在一庭院中,頭戴飘瓢巾,手執如意,倚石案而坐。一童子在案前備琴。案頭花觚内插着靈芝與蘭草’旁置香具。案前石几上還擺有茶壺、風爐等茶具。側旁一仙鶴引首而立。畫作設色淡雅’人物表情刻畫細腻,與琴、鶴、香、茶等意象相呼應,皆烘托李流芳高雅淡泊的文人氣質畫作有款署「丁巳仲春為長蘅詞丈寫’士中」。可知繪此圖時,李流芳時年四十二歲。畫家士中,生平不詳。</p> <p class="ql-block">李麟(1558-1635年後) 牧牛圖</p><p class="ql-block">明,十七世紀早中期 紙本墨筆手卷 故宮博物院李麟,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繪畫師從丁雲鹏,工畫道釋題材和白描人物。此卷分四段’描繪人與牛互動的四幕場景,從右至左依次為牧童尋牛、為牛鼻、鞭策狂牛、繫牛樹邊。每段場景側旁均有李麟自題五言詩·講述牛的性情及牧童心境的變化。畫作所繪為牧童馴服狂牛的經撾,實則暗喻文人修煉自身心性的追求。畫家李麟更以牧童自喻,在畫尾落款「牧童李麟畫並題」。畫作以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與活潑寫意的筆法繪就,用線方折而略帶顫動·牧童和牛的形象皆詼諧生動,讀來妙趣横生又富有禪意。</p> <p class="ql-block">烛台 故宫博物院 掐丝珐珈清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p><p class="ql-block">烛台底部为一深目高鼻须须浓密的胡人区单腿跪于座上双手托举高耸的烛台。灯盘一侧设置莲瓣形灯挡</p><p class="ql-block">节烛光照射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清代早期掐丝珐耶器的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牧童騎羊式筆架 故宫博物院 掐丝珐瑯 清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清宫内務府造辦處</p><p class="ql-block">此筆架以掐絲技巧製成 匠人先以金屬絲線於銅胎上 再填上各色釉料燒製 盘出花(如羊體的卷毛)笔架為古人案頭必備之物 此器羊頭與牧童背部之間的凹處可放置毛筆,用意巧妙,為皇家的書房增添一絲原野氣息</p> <p class="ql-block">樓台式水法鐘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 透明珐瑯、銅镀金、玻璃</p><p class="ql-block">此鐘分為底座與水上楼台兩部分,以水法装置相速。水法是一種活勤装置,以機械轉動透明螺旋形玻璃柱形成各種流水的视覺效果形成各種流水的祝覺效果於此鐘的底座上弦之後水法装置就會啟動亦同時带助樓台的人物活动。</p> <p class="ql-block">缠枝莲纹球形香薰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掐絲琺琅、木 清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香薰内设三层相连的同心圆环設计精巧。無输球體如何滚动,中心作燃香的爐體始終保持水平狀態,不會翻侧熄灭燃火。此类香薰又稱「香秘,盛行於唐代 既可拢於宽大的袍袖內,又可用以香被褥。此香薰仿元代 器型,琺琅颜色校暗,為康熙前期工藝的特微。</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 黄花梨 明(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 镂雕捕魚圖樹围樹围是古代庭院中保護花木的用具。此樹围雕工精美,上層節缠枝葡萄,寓生生不息之意 中間镂雕的捕魚圖着力最多,刻畫漁夫摇橹、撒網之情景;底層為透雕的幾何紋。黄花梨木極為稀有,為明代至清初最受青的木材之一,以黄花梨木作樹園,傳世雀此一件。</p> <p class="ql-block">金鶴式香薰一對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薰爐:金;座:銅、鉛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此對香薰為宫廷陳設用品置於寶座兩侧昂首站立,作嗚叫狀,金鹤的羽毛、關節、趾爪等刻畫得栩栩如生。鹤的背部有蓋,可以打開腹部可院香料或焚香,香氣可從張開的鹤口中袅袅飘出。</p> <p class="ql-block">绿色纱綉八團荷花紋鑲领袖女单袍 故宫博物院 清道光(1821—1850)刺綉、妝花缎、絲线、妝花紗</p><p class="ql-block">清宫内務府造辦處</p><p class="ql-block">此袍以緣色紗面為地,用料輕便透為清代后妃夏季時所穿着装節的八團樣中以荷花為主體配以梅花,寓意高课祥和。衣領與袖漫處的花盆更與袍身主体盆飾相呼應,装饰效果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錦紋葫芦式提盒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勺子:銀;筷子:烏木</p><p class="ql-block">提篮:竹编;提盒:釉上漆;</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自明代中葉旅遊風氣兴盛以後各類旅遊用具開始流行清代王公贵族出行时可携式的食器和飲具亦必不可少。葫芦式提盒中置有各式餐具,包括方形四格盤八個圆形四格盤兩個、圓盤八個、碗四個筷子兩雙及銀勺一隻。提梁上方有精、登銷子兩個,可將瑩起的盒子固定,防止鬆動。</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緾枝莲纹冰箱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底座:掐絲珐琅、画珐琅、紅木 冰箱:掐絲珐琅、画珐琅、木胎、铅镀金;清乾隆(1736—1795年)冰箱在明清以前已被廣泛應用此冰箱除了用於冷藏食物,炎夏之時箱内冷氣可以從箱蓋所饰古錢形的鐘孔中散出,為環境降溫。此冰箱曾被溥仪(1906—1967)運往天津,後來辗轉流落民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因有心人的捐献,重回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1.乾隆款荷塘圆缸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黃色地套紅色玻璃 清乾隆(1736-1795)清宫内務府造辦處 套玻璃是以兩種顏色或以上的玻璃製作而成·工匠在成形的玻璃胎上滿套另一種颜色的玻璃,之後再進行雕琢、打磨等工序 例如此器於黄色玻璃上套上紅色玻璃,再形成一幅夏日荷塘圖景。</p><p class="ql-block">2.乾隆款绿色瓶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清宫内務府造辦處 清乾隆(1736-1795)清宮玻璃廠一直注重玻璃颜色的调配研究。康熙朝能生產的單色玻璃不過數種,到雍正朝,由於颜色選擇增多,匠人甚至能已能造三十種之多。由於颜色選擇增多,匠人甚至能以玻璃模仿其他材質 此豆绿色玻璃瓶,無論質感或顏色,與打磨過的玉石相似。</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缠絲玻璃敞口瓶 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1736-1795)清宫内務府造辦處 瓶身紅、白、藍三色相間,設計簡約而富動感。此瓶製作程序繁複,瓶身先以白色玻璃吹製,加上红蓝二色玻璃条旋转成纹之後以磨刻玉石的方式打磨瓶身;口部和底部則以套玻璃技法,加碧缘色玻璃作装飾。此独特而高超的吹製玻璃技術,唯有雲集天下最優秀工匠與物料的造辦處才能製成</p> <p class="ql-block">夔龍花卉纹瓜式蓋罐 故宫博物院 掐絲琺珈清晚期,約1851-1911 此罐中空,打開後可盛物。罐上鎏金的瓜蒂為蓋鈕,表面填滿奇花異草组成的圖案加上三條夔龍,構成豐盈瑰麗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1.亚方罍 商晚期(前1250-前1046)青铜 故宫博物院 体型庞大的罍是高规格的礼器,多用于王侯的礼仪中,此方罍器型雄伟方正,气派非凡,全器布满瑰奇的纹饰,更添礼仪庄严肃穆的气氛。</p><p class="ql-block">2.器盖 商晚期(前1250-前1046)青铜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兕觥是一种以动物形状为基础的而设计的青铜酒器,匠人不只模仿一种动物,综合不同动物的特点,创造出异兽之形。器盖是商代遗存,器身为清代仿制,浑然一体,毫无违和,体现清代卓越的制器工艺。</p> <p class="ql-block">从香港故宫博物馆瞭望维多利亚港湾</p> <p class="ql-block">四象馱水法轉水禽鐘 英國,十八世紀 銅鍍金 故宫博物院 清代宮廷大量使用從歐洲滩口和國產的機械鐘錶。康熙帝喜自鳴鐘,認為鐘能督促自己更有效率地處理政務。宮中不少機械鐘錶造型奇巧、工藝精湛,部分甚至還有可以變换畫面場景和奏樂的機關,成為當時宮内深受歡迎的奢華陳設品。</p> <p class="ql-block">博古圖四方座燈一對</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 铜鍍金嵌玻璃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博古圖掛屏 清乾隆(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玉掐絲琺瑯漆、紫檀木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百鳥朝鳳圖面盆 清乾隆(1736-1795年)或嘉慶(1796-1820年)</p><p class="ql-block">銅胎畫琺瑯 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勾莲纹男夹龙袍 亁隆1736-1795)绸,平金綉 故宫博物院 龍袍」,即吉服袍,用於慶壽√年節等嘉禮。此袍飾有九條五爪金龍,前、後各三條,兩肩各一,還有一條在大襟遮住的底襟上·雖然五爪龍紋並不限於皇帝使用,但依據乾隆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的袍服上才能配有十二章紋,用以象徵皇帝的風操品行,如胸前斧形的「黼」紋,取能其決斷之意。因應不同禮制場合和活動之需,皇帝要相應地穿戴特定類型和款式的冠服。乾隆帝便曾在一天内更衣多達七次。</p> <p class="ql-block">轉水法水禽象馱鏡表 英國,十八世紀 銅鍍金 鏡面玻璃 故宫博物院十八世紀,水銀玻璃鏡在清宫中已廣泛運用,不只后妃 以玻璃镜梳妝’ 皇帝亦會用以正衣冠。</p> <p class="ql-block">大吉葫蘆掛屏 乾隆(1736-1795)金、青金石綠松石、玉紅寶石珊瑚 故宮博物院 葫蘆有長壽、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带「大吉」二字的葫蘆形飾物在紫禁城的生活、禮儀和宗教空間裹都可以見到,常用來装飾牆面、門楣、屏風等處。乾隆帝特別鍾愛大吉葫蘆,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就下令製作了六十二件大吉葫蘆’用來歡度春節。</p> <p class="ql-block">太平有象一對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或之前 铜胎掐丝珐琅 故官博物院 象馱寶瓶,諧音寓意「太平有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對象被安放在紫禁城内的道教場所欽安殿中,寓意為天下太平祈福</p> <p class="ql-block">藏傳佛教诸神</p><p class="ql-block">清代帝后大多崇信藏傳佛教。乾隆帝得到宗教領袖三世章嘉國師(1717-1786年)的教導和灌頂,篤信藏傳佛教,亦精通佛學。他在紫禁城内外大規模興建和改擴建佛堂寺廟,精心製作佛像法器,亦會每日前往佛堂上香,並經常參加宫中舉行的法事活動。乾隆帝還被蒙藏民族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備受尊崇。這在凝聚藏傳佛教信眾民心維繫國家統一上,發揮了巧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 清,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 銅鎏金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三清茶宴 君臣吟泳</p><p class="ql-block">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君臣關係的和諧極為重要。孔子日:「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自乾隆十年(1745年)起,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每年正月挑選吉日在重華宮舉辦三清茶宴,賞賜翰林詞臣入宴飲茶,君臣聯句唱和,示以恩寵。重華宫三清茶宴成為清代宫廷一項極具特色的政治禮儀和文化活動。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初八,早上七時茶宴開始’八時至九時為聯句對詩時間。乾隆帝一生重視詩詞文學,曾編印多部《御製詩集》,共收錄詩作四萬餘首。</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御題玉盤謠盤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或之前 青玉 故宫博物院 此盤胎體厚重,光潤無瑕,原為準噶爾貴族敬神的重器,在祭祀活動中專用於盛載稱為「玉體」初乳。在準噶爾頭目阿睦爾撒納(1723-1757年)發動的叛亂被平定後·此玉盤作為戰利品被带回朝廷。乾隆帝如獲至寶,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御製《玉盤謠》,刻於盤中央’以紀念其事。乾隆年(1762年),此玉盤被選為君臣聯句的題目。</p> <p class="ql-block">1.交龍紐「天子之寶」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 金象牙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2.交龍紐「敕命之寶」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 青玉 象牙 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為政之難 清代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人口增至數億。一國之君需要處理内政外交事務,可調日理萬機雍正帝(1723-1735年在位)白天召見大臣,而傍晚仍於燈下批閱奏摺,工作到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不覺疲倦。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在夏季時,早上六時之前已開始處理政務,進行聽政、批閱奏章、引見官員等活動,每天親政時間達九小時以上。</p> <p class="ql-block">樂箱轉水法轉花鐘 英國·十八世紀</p><p class="ql-block">銅鍍金 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四友圖圍屏 約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紫檀木邊座嵌鏨胎掐絲琺瑯 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理政與居住的地點,除紫禁城城風年八部次屏常練疆僅之外,還有承德避暑山莊等地。這座屏风原本陳設在避暑山莊·康熙等皇帝前往塞外行宮避暑和舉行圍獵、訓旗將士,並於此接見蒙古、西藏等邊族領袖及外國使節。避暑山莊成為僅次於京師的又一處政治和禮儀中心。</p> <p class="ql-block">紫光閣凱宴成功諸將士</p><p class="ql-block">在舉行過受俘禮之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至西苑紫光閣設宴款待阿桂(1717-1797年)等凱旋歸來的將士·本圖中乾隆帝以十六人抬轿抵达紫光閣,閣前的帳篷中整齊排列着禮物,以慰勞賞賜功臣將士。</p> <p class="ql-block">攻克喇穆喇穆山梁及日則丫口</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正月初六日,阿桂(1717-1797年)等率兵三路進攻大金川,阿桂統帥西路軍,負責進攻喇穆喇穆山脊,此處地勢險峻,山脊上有九座大型碉樓,且山峰間也築有石牆,因此難以攻取。清軍於七月二十二日晚間發起進攻’二十三日攻克了山脊,二十四日搶佔了日則丫口。畫面中共有二十餘座碉樓,清軍分數路分別進攻'畫面右下則是清軍大营,其中有許多白色帳篷·</p> <p class="ql-block">收复小金川 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十月二十五日,清軍發起攻勢’分西、北和南三路進兵’於十一月上旬收復小金川全境。本頁所繪為清軍額森特部和海祿部攻下戰略要地的場景’其一為畫面中央最高大的方柱型碉堡式建築一美諾官寨·其二為宫寨附近帶尖屋頂的美都喇嘛寺。這座喇嘛寺位於山中,地勢高,由此可以俯瞰官寨。</p> <p class="ql-block">亭式内有升降塔鐘 鐘:英國,十八世紀 座:廣州,十八世紀</p><p class="ql-block">铜镀金丶琺瑯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母子情深 清代皇帝以孝治天下,推行儒家教化政治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事母至孝,登基後尊生母為崇慶皇太后(1693-1777年),時常親往太后宮中問安。逢皇太后生辰(十一月二十五日)前後,乾隆帝都會敬獻大量珍貴壽禮·崇慶享壽八十六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太后。图为皇宫贺寿大戏。</p> <p class="ql-block">天官賜福四面鐘</p><p class="ql-block">鐘:英國,十八世紀</p><p class="ql-block">座:廣州,十八世紀</p><p class="ql-block">銅胎畫琺瑯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飛龍紋宴盒</p><p class="ql-block">此盒專爲皇帝準備,擺在宴桌上,用來盛放餃子。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剔紅漆器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1.花卉紋火鍋 2.瓜瓞綿綿紋瓜棱式九子盒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掐絲琺瑯 銅胎晝琺瑯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裡吃火鍋 中國北方冬季氯候寒冷,火鍋是清宫中不可或缺的冬季菜肴。乾隆(1789年)一年之中乾隆帝吃了雨百多頔火鍋!此火鍋以铜為胎’具導熟性能’加以掐絲琺瑯做装飾’既實用又美觀</p> <p class="ql-block">山子座時刻表 表:英國,十八世紀</p><p class="ql-block">座:清宫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 銅鍍金嵌琺瑯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1.蘭亭修禊圖山子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之後 青玉、紫檀木</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2.乾隆帝御筆《蘭亭序》如意</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或之後</p><p class="ql-block">青玉填金 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批受赠藏品展。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開幕前後,眾多香港收藏家和藝術家慷慨捐贈了個人收藏,助力博物館建立了首批收藏,以示對本館推廣中華文化使命的支持。不到两年,本館接受捐赠的藏品數量已超過1,100件。</p><p class="ql-block">耀眼之藏一金屬</p><p class="ql-block">本單元展陳夢蝶軒主人盧茵茵女士和朱偉基先生捐贈的金器、利張錫齡女士捐贈的青銅器、李佳小姐捐贈的掐絲法瑯如意,以及吳鎮科先生捐贈的火車頭式鐘。捐贈人收藏展示了中國金屬工藝和美學發展的傑出成就和中外文化交流之成果。</p><p class="ql-block">覆面 7至9世纪 金镶綠松石、水晶 夢蝶軒捐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125.1-6</p> <p class="ql-block">騎射武士形牌飾 7至9世紀</p><p class="ql-block">金、木、漆 夢蝶軒捐贈</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131</p> <p class="ql-block">吉祥紋帶飾 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夢蝶軒捐赠 香港故宫文北博物館 2022.294.1-17</p> <p class="ql-block">1.纏枝菊花紋梳背 明(1368-1644)</p><p class="ql-block">金镶红寶石 萝蝶軒捐贈</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250</p><p class="ql-block">2.纏枝菊花及兔銜靈芝纹梳背</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 金鑲紅寶石</p><p class="ql-block">萝蝶軒捐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249</p> <p class="ql-block">鹿形車飾 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金 夢蝶軒捐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1314</p> <p class="ql-block">動物紋冠 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金 夢蝶軒捐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58</p> <p class="ql-block">1.兽面紋方鼎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2至公元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青铜 利张锡龄捐赠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2022472</p><p class="ql-block">2.龍紋圓鼎</p><p class="ql-block">战国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青铜 利张锡龄拥赠</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北博物馆2022.473</p><p class="ql-block">3.扁壶</p><p class="ql-block">战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青銅 利張錫龄捐贈</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2022.474</p> <p class="ql-block">火車頭式钟 法国 约1900年</p><p class="ql-block">铜、铁、玻璃、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吳镇科捐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2022.471</p> <p class="ql-block">龍花卉紋花觚 明萬曆(1573-1620)</p><p class="ql-block">青花瓷 鍾棋偉捐贈</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310</p> <p class="ql-block">齒帶弦紋罐 馬家窑文化,馬廠類型(約公元前2200-公元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彩陶 鄭維揚捐贈</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官文化博物館2022.362</p> <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博物馆,观众躺在环形沙发上沉浸式体验《梦境》多媒体互动装置。《梦境》呈现了乾隆皇帝梦见亡妻富察皇后的情境,参观者可躺在一组仿照清朝家具制作的环形沙发上仰望投射到天花板上的5米宽圆形影像,感受乾隆与爱妻相遇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其指导意义深刻。要知道故宫里的文物数以亿计,大部分躺在仓库里睡觉。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合作办馆,建立了我国第三个“故宫“,把部分文物放在香港展出,就是践行习总书记的指示。增强青少年对国家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了解,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博物馆的作用非常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