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摹注重于笔墨技法,是学习国画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学习山水画只有通过临摹,掌握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运用于写生之中。临摹有助于提高深入刻画的能力和丰富自己最不同绘画技法的研究,多临摹对培养与各种绘画工具之间的感情,进而调动作画的激情。临摹还可以作为一种审美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方式,使人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帮助自己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临摹分对临、背临、意临。临摹之前必须学读画,临画是解决“手”的问题,读画是解决“眼”的问题。作画,只有眼高,才能手高。“眼高手低”这一贬意词,用于学画方面,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因为学画者如果没有理论水平,没有鉴赏能力,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看一张画,要能识别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而且能说出一番道理来:要做到这点,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所以,多看、多研究前人的作品,对一个学画者是至为重要的。只有看得多,才能吸收得多;鉴赏力高,才能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表现方法日趋完美。</p><p class="ql-block"> 现将临摹曹云西、李成、范宽、黄公望的作品存美篇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临曹云西之意</p> <p class="ql-block">曹云西</p> <p class="ql-block"> 曹云西是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家,善鉴识,收藏甚富。名为曹知白,就存世作品如《松林平远》《溪山泛艇》《良常山馆图》,是糅和了李成、郭熙、董源、巨然后的一种新发展。元代山水画放弃对南宋传统的直接继承,转从五代及北宋的传统中寻找发展的依托,李、郭、董、巨是关注的焦点。以纸本为主,以书法性线条令画面形象情韵俱盛的画风,使元画面目一新。曹知白尤擅雪景寒林,虽不改“蟹爪”、“鹿角”程式,能赋新意于笔线之中。松秀疏朗的笔致中有坚挺遒劲之趣、温和儒雅之情趣,漾溢着浓重的书卷气。何良俊认为:“吾松善画者,在胜国时莫过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之李成也”。何氏之论,客观地道出了曹知白对后世松江画家的影响力,曹氏的风格、技巧及其文人气质,藉着整个有元一代画风的嬗变因素,袭领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开松江画派之风气。</p><p class="ql-block"> 曹知白与无锡倪瓒、昆山顾瑛过从甚密,合为江南称世的三大名士。曾任昆山教谕,后辞官隐居,读经书,好道教。为江南富族,庄园宽敞豪华而清幽,喜交结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师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细,少渲染,笔墨早年秀润,晚年苍秀简逸,风格清疏简淡。有《寒林图》《疏林幽岫图》《群峰雪霁图》《溪山泛艇图》《双松图》等传世。曾北游京师,王侯巨富,多折节相交。後南归隐居读易。曹知白与倪瓒、顾瑛同为太湖一带著名文人。家筑园池,闻名一时,“所蓄书数千百卷,法书墨迹数十百卷。”</p> <p class="ql-block">2.临李成之意</p> <p class="ql-block">李成</p> <p class="ql-block">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号营丘,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五代宋初画家,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苏州刺史李鼎的孙子。艺术风格: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学他画法的较多。其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3.临范宽之意</p> <p class="ql-block">4.临范宽之意</p> <p class="ql-block">范宽</p> <p class="ql-block"> 范宽(约950—约1032),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宋代绘画大师。因为性情宽厚豁达,时人称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范宽、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艺术成就使得范宽与李成齐名,并称“李范”,又与同为华原人的柳公权合称“柳范”。初学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亦妙。存世作品有《谿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p><p class="ql-block">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说明范宽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p><p class="ql-block"> 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雪景寒林图图中描绘了一群伟峰耸立,浑厚雄壮;寒林萧萧,幽深枯硬。画面的最前方是寒水深湛,寒林以外可见岩渚汀州,错落有致。 此幅作品画面宽大,气势磅礴。画面中树木、山峰是景物中的主体,两侧村庄、山峦、小桥则是陪衬之物。但此画整幅作品全用圆钝无细尖的笔画成,显示出一种古拙敦厚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5、临黄公望之意</p> <p class="ql-block">6、临黄公望之意</p> <p class="ql-block">7.临黄公望之意</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p> <p class="ql-block"> 黄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元代画家。自称浙江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p><p class="ql-block"> 黄公望五十至六十二岁期间,多活动于松江、苏州、常熟一带。由于长期浪迹山川,他开始对江河山川产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至元四年(1338年),黄公望结庐隐居于杭州筲箕泉,行踪不定,虞山、苏州、无锡、荆溪、吴兴、松江等地是他时常往返的地方。后其子黄德宏寻至筲箕泉,于是归富春。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定居于富春江。当时,他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黄公望一生结交许多禅师,其中无用师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结伴出游,有一次,从松江回到富春山居,无用师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黄公望答应用三年的时间,绘制一部历史巨作《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从开始创绘《富春山居图》画稿,历经数年,时断时续,直到至正十年(1350年)他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它的知名度与《清明上河图》齐名,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后来被烧成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后半卷称《无用师卷》,以无用师的名字而命名。《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绘画风格上,黄公望崇尚自然,讲求写意。他注重师法造化,常常深入自然,细心观察自然界在风、雾、雨、雪、空气和阳光下的变化,捕捉四季不同的景色,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他重视对景写生,强调对实际景物的观察以及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故其所画的山水有着很强的生机和活力。他常年居住在虞山富春山一带,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随身携带纸笔,见到使他激动的景色即刻摹写下来。由于他的创作是来自于他对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将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的气韵合一,因此达到了自然浑成的至美境域。他的画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他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黄公望由于常年活动于江南水乡,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给他以深刻的感染,对比宋郭熙的“三远”进行了修改创新,《写山水诀》云:“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他以“阔远”代替了郭熙的“深远”,反映了他对山水画意境新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强调水域空灵,旷远清空,人以亲切平和的视觉感受,这种繁华落尽见天真的构思,正是对南宋山水浓艳画风的矫正,此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他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看似平凡简单但却意情浓厚的画风,特别是他晚年变法之后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至,达到了“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境界。黄公望自从将精神寄托转向艺术和宗教,潜心修炼,“迎静气,去躁气”,“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他的艺术修养以及精神状态反映在画面上便是洗尽铅华,天真自然,没有北宋山水中所追求的繁复多样,也没有南宋山水讲究的精巧雕琢,少了剑拔弩张之势,多些平淡天真之美。这是他在师教及师传统之上有所发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重视观察自然,但有着与前人不同的观察方法。他所创“浅绛山水”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理论,与宋“青绿山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仅用淡赭便能表现出绚烂的色彩,被后人评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他能跳出宋人院囿,虽师传统但不受所谓“理、法”限制,更注重“法心源”,讲求“趣、兴、写意”。平淡天真是黄公望绘画最主要的特点。黄公望主师董源,而董源画的风格即为平淡天真,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画者的心境有关。庄子所赞美的“淡”,一种不求名利,自自然然的平常之心,就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黄公望的思想就有受这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与用笔用墨也有关系:气度中和,运笔中锋。黄公望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不急不躁,平心静气,或披麻皴或长点短点,含蓄蕴藉,没有丝毫雕琢刻露之痕,再加上平远构图,土坡树林,河湖苇柳,淡墨山峦,既无巉岩之险,亦无群峦之雄,平淡天真自然而生。《富春山居图》就是此风格之代表,也最能代表黄公望之绘画成就。</p><p class="ql-block"> 在绘画技巧上,黄公望十分讲究用笔用墨。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其山水画从技法面貌上而言,有水墨、浅绛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谓:“大痴画格有二:一种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所谓浅绛山水,即是在皴染之后用淡淡的赭石和花青视画面情况作层层渲染,赭石可用来表现裸露的山石,花青可用来表现山上的植被,尤其适合表现江南山水轻快秀润的景色,也适合当时大多数文人所追求的简淡的审美趣味。如《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等。水墨山水,皴纹较少,用笔简练疏淡,于柔美中见刚劲,皴法多为略带弧形的披麻皴,山的阴面或凹处有时略用淡墨渲染,以分出阴阳向背,使整个画面既保留着清雅之气又不失厚重之感。如《水阁清幽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卷》等。</p> <p class="ql-block">8 临沈周之意</p> <p class="ql-block">沈周</p> <p class="ql-block">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p><p class="ql-block">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p><p class="ql-block">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p><p class="ql-block">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很多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中国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它们创作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的运用随心所欲,是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