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南京书所见》(李少石)

与诗同行 传承经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京书所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少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p> <p class="ql-block"><b>诗词赏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为七言绝句,是李少石烈士1931年在南京狱中所作。李少石(1906-1945),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党的秘密交通和统战工作者。他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香港海员工会、上海工人通讯社、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1945年不幸遇难,时年39岁。毛泽东主席在离开重庆回延安前为其亲笔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诗正气凛然,充满英雄气概,称得上是革命英烈千古丹心、可昭日月的情怀表白。诗歌开头两句,就直抒胸臆。“河山碎”说的是当时的历史现实,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奉行不抵抗主义,日本侵略者气焰嚣张,步步紧逼,祖国山河支离破碎,大片国土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沦陷。在国家危难时刻,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李少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喊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丹心已共河山碎”,为祖国的沉沦而痛心疾首,但他表示自己会站出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抗争,“大义长争日月光”。“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这是英雄的誓言和宣言,这种气贯山河的气势,将全诗推至高潮,可谓赤子情怀,肝胆相照。“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这一句在历史上是有典故的。床箦泛指床铺。东汉光武帝时,名将马援奉命赴边疆抵御外族,在沙场上屡建奇功,尤其抗匈奴伐交趾,战功显赫,被封为“伏波将军”。他年过花甲之时,贵州又现战乱,光武帝忧心忡忡,马援自愿请求出征,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后来,这一名言激励着无数为国奋战的英雄男儿。李少石此句,即化用了这一含义,宁战死沙场,不病死床上,以此表达愿意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立场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b>诗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少石(1906—1945年),名振,号默农,原名国俊,广东省新会县人。192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前往香港从事秘密工作。1930年与廖仲恺之女廖梦醒结婚。1932年奉命到上海工作。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获释出狱。1943年赴重庆工作,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1945年10月牺牲,时年39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