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声:我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并创作长篇小说《土地情》的

鲁声

<p class="ql-block">鲁声,作者笔名,原名陈允贞。</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北京近照</p> <p class="ql-block">我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p><p class="ql-block">并创作长篇小说《土地情》的</p><p class="ql-block">初中时,语文老师陈蕴林,曾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读给同学们;高中时,语文老师陈如觉,又一次作为范文在班上读给同学们。虽然在两度参加的高考中未能发挥出来,与大学无缘,但走上社会后,直觉从文还是自己的一点长处,还在1981至1982年报名了黑龙江刊授大学的学习,自学了中文系教材,并购买大量文学书籍,藏书几十册(套)阅读,并在1990年7月从山东迁居内蒙时,悉数随身。</p><p class="ql-block">最初,上得媒体是实时报道的写作,向巨野县广播电视台供稿,始于1989至1990年间,在王平坊乡中学任代课教师,每稿必用。1990年7月,举家迁居内蒙古,在呼伦贝尔市宝日希勒第一煤矿参加工作,给矿广播电视台写稿,编辑赵雅琴说,我写的稿子几乎不用她修改。1991年度该台评选三名模范通讯员,我是其中一位。1992年建矿10周年征文《矿山悠悠情悠悠》,获得二等奖。矿两年一度的征文比赛,1994年由矿团委举办,我的散文《雪情》获得一等奖,此后刊载《骏马》期刊。5月濒临倒闭的宝日希勒第一煤矿,由大雁矿务局代管,并组建新一届管理班子。1995年党委宣传部部长梁德森,两次约谈聘我做宣传干事,考虑自身弱点婉拒,自此失去“上进”机会,埋头于煤炭生产一线,成为一名地道的采煤人,直到2006年6月宝日希勒第一煤矿关闭,我作为连续在同一工作岗位16年的“长期工”,被分流到公司铁运储运段帮车门并二五工作制,才有更多喘息时间。</p><p class="ql-block">我的长篇小说创作始于1992年12月。在自序里我这样写道:起初,我并没有写长篇小说的打算,原是拟定了几篇短篇小说的题目,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下去,自娱自乐的。在我要动笔创作时,同村文友唤作陈成理的,说辽宁大连一位作者,稿件投了几麻袋,才有一篇作品刊载。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样的耐心,更不抱发表小说那么一种奢望。家庭经济拮据,两度高中就读却名落孙山,已是雪上加霜,生活的艰难让我喘不过气来。几篇短篇小说手稿,随搬家都已散失或焚烧。</p><p class="ql-block">迁居内蒙古在煤矿上了班,时任宝日希勒第一煤矿机电区区长裴世友,给我安排一个良好岗位环境,重燃我创作的强烈欲望,并打破原来短篇小说创作思路,把几篇短篇的构思情节连缀一起,与时俱进,紧随时代的脚步,描绘一个偏僻村庄跨越式发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间接反映其五十多年的乡村历史变迁和人文思想转变。</p><p class="ql-block">在山东鲁西南平原农村,我生活了30年,熟悉那片生养我的土地,眷恋那片土地,那片土地留下我深深烙印,时刻关注家乡的信息,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怎么样。离开校门,先是在村里就任联中、小学代课教师,商量过和人承包村子的农场土地,向县委书记自荐当村干部,没人理我,就向往外面的世界,辞了代课教师跑盲流,辽阳、本溪、大庆、辽源、内蒙古霍林河,留下了我的足迹,住过陕西渭南的窑洞,倾听过汾河的汩汩流水,武汉长江大桥上感叹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绝妙,迈步在羊城街头,仰望深圳建设银行大厦,瞭望深圳国际机场的建设场面。走上社会耳闻目睹诸多事件,接触太多人物,大量历史、文人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自身经历理想与现实,人物与故事根植在脑海,写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300字的稿纸,我曾一气写下过10页,2000年完成一稿。</p><p class="ql-block">只是一个采煤人,没有休班与节假日,又我一个人上班,两个孩子上学,一个本科,一个读研,五口人的生活重担。捡拾砖头建房,跑遍了宝日希勒的街巷与小煤窑,又自己砌墙,装修,房架子连桥的爸爸做的。养牛打草,做小本生意,甚至捡过破烂,创作之路十分艰难,故2016年3月,才修改三稿并输入电子版。若在创作上倾注太多时间与精力,怕是早就累趴窝了。</p><p class="ql-block">我的山东巨野的老家,地处偏僻,村子里原在县里有一位最高职务领导,任期修了一条龙固至柳林的乡村公路穿行村头,后来废弃切断。即便现在,最近的章缝至张表公路,距离其也有约2公里。村民大多很穷,连我两度高中毕业,又是中学教师,都穷得讨不上老婆。家里稍有积蓄的,又只能花钱买媳妇,甚至换亲。我是在霍林河巨野工地做收料员兼电工时,与老婆认识的,订婚时花了八百元买彩礼,还是赊账,由工资结算相抵,打工也没能改变穷的命运。多年后,梦里常常还是孤身一人,谁来改变农村贫穷面貌,是包括我在内所有贫穷农民的一致期待,我要用笔塑造这么一位人物,潘国庆便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潘国庆没有原型人物,若说有那便是我灵魂的影子。潘国庆生于1949年10月1日故名,母亲葛明是省城人,高中毕业,解放时家道败落,是一位工人女儿。父亲是军人牺牲在朝鲜战场,是爷爷奶奶把他和哥哥养大。我呢,1960年生人,父亲是地道农民,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我出生那年爷爷就告别人世。高中毕业后,曾暗恋一位同学,让我塑造一位女主人公安媛朝典型人物(其父县长,几十年后才知道与潘父是同一战壕战友),作为其化身,可这位同学的父亲,并不是县长。在我完成三稿电子版2016年3个月后,闻讯她病逝,并得知其父不过是一位村干部,日子过得比普通人家殷实。</p> <p class="ql-block">潘国庆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践行者,上不愧党,下不愧民,胸怀儒家思想,追随毛泽东思想脚步,汲取特色社会主义精华。他勤奋好读,知识渊博,又不图名利,一心扑在家乡这块心爱的土地上,带领乡亲们集体致富,一个家庭也不落下,故书名《土地情》这和二十大提出的“共同富裕”时代旋律,是十分吻合。准备搁笔了,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临颍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在其身上不少潘国庆的影子,我不是攀附名人,只有读完并理解了我的作品,才能晓得。在我的骨子里,期望所有的农民都过上好日子,如果农民没有一位“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的致富带头人,再美好的愿望都是妄想。很欣慰,2016年03月完成三稿电子版后,河南临颍城关镇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进入我的视野,仿佛让我在其身上看到了潘国庆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