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男儿大多长得像母亲,女儿大多长得像父亲,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我弟弟长得像母亲,我长得极像父亲,久违故土在外上学工作的我有一次回老家,好多不相识的街坊邻居对我稍加打量便不假思索地说:“你是王老师的闺女吧,父女俩长得可真像”。连我老公都说我和父亲走路的姿势简直一模一样。可有一样让我望尘莫及,那就是父亲执教四十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他的满腹经纶才学。</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生前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四十多年的中学特级教师,桃李满天下。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起父亲儿时的一些趣事,父亲8岁时拿着自家的旧搪瓷盆(已坏不能用)在院子里一边敲打一边念叨着自编的朗朗上口顺口溜,惹得街坊邻居都跑出来瞧热闹,还以为村里来了位说书先生呢…… </p><p class="ql-block"> 说起父亲的经历,颇多曲折。父亲自幼家境贫寒,为跳出“农门”从小刻苦读书。父亲上初中时外出求学,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离家40多里地的阳邑中学。由于家庭困难,每次返校父亲都背着满满一书包干粮,以便节约在校的生活开支。父亲在校生活简朴,衣服大都是补丁摞补丁,但“秀才不怕穿得破,就怕肚里没有货”,父亲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上初一时,他的一篇命题为“我的家乡”的作文,得了99分,且被老师拿到高三年级当范文念,这使得父亲在初中时便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父亲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峰峰一中,但命运有时偏偏捉弄人,就在父亲上高一那一年,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他的升学机遇被搁浅了!要不然父亲肯定是当之无愧的一名重点院校的高材生。</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参加了红卫兵大串联,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父亲曾经向我们提起过他在串联途中亲身经历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往事。他和同学们在穿越铁道拐弯处时,本来前方没有火车,正走在拐弯处的铁轨上时,前方突然冒出一列急驶的火车头,其他同学都赶紧飞奔穿越铁道,唯独我父亲站在铁道中央一动不动,父亲说他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想跑就是迈不开双腿,火车距离父亲越来越近,突然间好像有人猛推了父亲一把,父亲这才醒过神儿来,拔腿就跑,好险啊,当时父亲吓出了一声冷汗。后来串联罢回到家中,父亲向奶奶提起此事,奶奶说她前两天正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家院里梧桐树的枝头差点被大风刮断,想必亲人心灵感应有预感,大概是冥冥之中有神仙相助,才使父亲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1968年高中毕业回到村里的父亲当上了代课教师,虽然工资待遇低,但父亲工作满腔热忱,认真备课教书,孜孜不倦、诲人不厌,故他所任课的班级成绩每次考公社第一名。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在父亲当代课教师六年后转为民办教师,由于教课成绩优异,第二年便转为正式国办教师,且提升为学校教务主任。</p><p class="ql-block"> 1980年,武安县教委直接把父亲从乡中学调到武安一中,一中师资力量雄厚,好胜心强的父亲为了不落孱头,教学之余参加了成人高考函授大专学习。白天父亲上课,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后又拿出函授课本挑战到天明。父亲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当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学生需要一碗水,老师至少要拥有一桶水乃至一缸水一条河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 </p><p class="ql-block"> 父亲热衷于他的教学事业,每天起早贪黑,对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了让学生掌握大量词汇,父亲要求学生每天背会3至5个成语,自己则以每个成语为题目赋小诗一首。日积月累,父亲把整本成语词典熟烂于心,我和弟弟曾拿着成语词典逐个提问父亲均能对答如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亲教学生作文的拿手好戏,每次都做“下水范文”,在抛砖引玉下,他教的学生作文明显高人一筹。现在《邯郸日报》的大手笔韩鹏(笔名大鸟),武安报社的副主编张志芳等均是他的高徒。</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工作调动,父亲到武安职教中心任教科室主任。虽说不任课了,但父亲依然很忙,每天拿着听课笔记到教室里听“不打招呼的推门课”,旨在督促老师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备课,力争堂堂精彩。由于父亲德高望重被聘为河北省中专职业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父亲以教学率教学,掀起轰动效应。有一次,父亲去邯郸职教中心调研,现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他上课后,先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个题目写在纸条上,收起来后,又让一名同学随意抽出三个题目,一个是“随想”,一个是“减负”,一个是“初恋”,父亲把这三个题目板书到黑板上说:“今天大家说写哪个题目”,只听下面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写初恋”,我父亲说“好!给大家15分钟时间,我在黑板上写,你们在下面写,咱师生同台比武看谁写得好”。一时间只见学生个个凝眉挥笔,父亲也从容地在黑板上写范文,十五分钟后父亲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写满了黑板,也有的学生也写成了,父亲先让学生念了他们的得意之作,而后自己念黑板上的范文,范文的尾声尤为精彩:“爱情的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喝多了要中毒”。父亲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赢得了满堂喝彩,以至于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然围着父亲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父亲仍然忙中有乐。他把以前在教学之余写的成语诗集汇编整理成书,书的名字为《成语诗粹》,在武安引起轰动,现在东山公园博物馆里陈列着此书,评价极高,说是全国少有,仅此一家……”这也是他安享晚年的一笔精神财富。父亲的老同学武安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玉平知道父亲是语文特级教师,文字功底深厚,特意找上门来让他帮助修改《武安文物志》等书,父亲满口应承,带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仔细校对,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骑着自行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拉二胡。退休前,每逢学校开晚会,父亲必登台献艺。退休后,空闲时父亲便背上二胡到西岭湖演奏,悠扬动听的二胡声不时赢得周围游人的阵阵喝彩。让父亲最开心快乐的事情,他所教过的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很多。每逢春节期间,定于正月十一,师生聚会,济济一堂,互吐心曲,谈古论今,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十分注重锻炼身体,坚持每天晨练散步,和母亲在小区公园打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等,还和母亲一块儿参加老年旅游团,让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也走出去共享夕阳之乐。家人万万没有想到,身体一向安好的父亲在2018年秋天查出胃病,手术后的父亲明显消瘦了好多。父亲以顽强的生命力与病魔做斗争,再苦的中药也咬牙喝下,和蔼慈祥的父亲还宽慰母亲和儿女们:"不要为我担心,活一天,赚一天"。父亲术后一年,病情加重,在生命弥留之际,亲爱的老父亲向学校捐赠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之作《成语诗粹》300本,受到了学校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和敬重。2019年11月19日下午1点,可恶的病魔夺走了老父亲的生命,父亲享年70岁。家人遵从父亲遗愿,回老家安葬。叶落归根,少小离家的父亲走后魂归故里,长眠于古村落青山下。送殡当日,父亲生前的学生、好友、同事和街坊邻居都赶来送行,花圈摆满了长长的古街道,"王老师,好人啊",送行场面惊天地,泣鬼神哉!父亲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执教四十余载,桃李满天下,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他还是疼爱母亲的好丈夫,还是关爱儿女成长的好父亲。</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忘不了,在县城教书的父亲,知道女儿喜欢看课外书,父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每次回老家总要给我买上两本儿童文学书籍让我阅读;上中学后住校的我忘不了,父亲每次骑车到一中学校给我送饺子,总是看着我趁热吃下才肯离开;忘不了每周末回到家,父亲灯下一遍又一遍地辅导我功课;忘不了,放暑假父亲教我学骑自行车的场景,父亲一溜小跑紧跟在车后,累得满身大汗,气喘吁吁,左手扶着车架,右手紧紧拽着我的衣角,唯恐女儿摔倒;成家后的我忘不了,父亲退休后帮我悉心照看孩子,让我安心上班;忘不了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父亲顽强与病魔斗争,力争生命的长度,还宽慰家人不要担心,太多太多的忘不了……让女儿潸然泪下,泪湿沾襟。</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就想写一写父亲的事,因我笔拙生性愚钝,一直迟迟未敢动笔。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以寥寥数笔写下了以上文字,权当作女儿送给远在天堂父亲的一份特殊礼物,泪眼朦胧中,我仿佛看见慈祥和蔼,精神焕发的老父亲正全神贯注地拉着他心爱的二胡,悠扬绵长的二胡声缓缓地飘向远方的亲人,我亲爱的老父亲并没有走远,一直都在,永远都在儿女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