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旅记,波黑风云

法公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那么波黑就是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波黑战争,起因都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总面积51209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海拔为500米。波黑由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组成,波黑总人口为353万人。</p> <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爆发了波黑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p><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邦联制国家;塞尔维亚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破坏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p><p class="ql-block"> 1995年11月,在美国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p> <p class="ql-block">  波黑的政治体制也与他国不一样。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和军队,这种政治结构导致了波黑实际上是一个由多个实体组成的联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波黑联邦,主要由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组成,而塞族共和国则主要由塞尔维亚人组成。这两个实体在波黑内部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和制定自己的法律。波黑的政治体制基于代表团制,其中三个主要民族(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都会选出各自的总统,然后这些总统组成一个三人主席团,每个主席团的成员轮流担任主席,任期为八个月。</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波黑旅游观光是在首都萨拉热窝,其他城市未安排。但在此之前,5月11日,我们在斯普利特游览结束后,是到波黑的涅姆小镇住宿。因此,先记录一下涅姆小镇的见闻。</p> 涅姆小镇 <p class="ql-block">  涅姆小镇,是波黑唯一的出海口,其海岸线全长才24公里。在有出海口的国家中,涅姆港排名倒数第三。涅姆港发展的并不好,因为这20多公里海岸线被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半岛扣在海湾里面。波黑要从涅姆港出海,必须要七拐八绕的穿过克罗地亚一群半岛和岛屿形成的多条峡湾才能出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涅姆小镇涅姆大酒店时,大巴车还未到停稳,从后面呼呼啦啦开过来一排小车车队,打头的小车扎着白花、白绸带,让我们吓了一跳,“碰上丧事了”?再看车内,一男一女有说有笑很开心。我们有点明白了,是喜事。在酒店门口下车,看到我们这些“老外”围观,她们比划着,邀请我们参加婚礼。我们有两位团友好奇,还真去观摩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婚礼现场。是不是与国内的婚礼场景有点像。</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小镇景观,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小镇夜景。</p> <p class="ql-block">  在涅姆小镇可以远眺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大桥,该桥跨越亚得里亚海小斯通湾,连接克罗地亚南北,是中国企业首次中标欧盟基金项目,也是中企承建的由欧盟基金出资的克罗地亚单体最大项目。</p><p class="ql-block"> 佩列沙茨大桥于2008年克方动工兴建;于2010年停工;于2018年7月30日中方开工建设;于2022年7月26日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 大桥北起普洛切,南至佩列沙茨半岛,全长2440米,宽22.5米;桥面为双向两车道公路。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视频方式出席通车仪式并发表致辞,</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看大桥。</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看大桥。</p> 萨拉热窝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是一座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人口37.5万,萨拉热窝有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的文化也十分多样。波斯尼亚的穆斯林教徒、东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同时也一直维持了各自独特的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拉丁桥。这座桥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的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者,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恢复为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畔的萨拉热窝暗杀博物馆,我们去时正是闭馆时。</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市政厅,三角形的建筑,土耳其式的清新彩绘与罗马式拱形廊柱相结合,市政厅建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一战期间被改造为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铜匠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地。瓦尔特的形象当年在国内家喻户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深刻的印象。现在的铜匠街仍然十分热闹,商品琳琅满目,游客很多。</p> <p class="ql-block">  在电影拍摄场景的铜匠店铺里,电视机还在播放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片断,老板是当年影片中铜匠的孙子。他热情接待了我们,还会几句常用中文。我们买了几个铜盘,请他刻上名字和时间,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贝格清真寺。塔顶窗口就是瓦尔特射击的场景原址。</p> <p class="ql-block">  建于1864年的啤酒厂,我们在啤酒博物馆品尝鲜啤,口感很好。</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老城里午餐。</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有中餐馆一长城大酒店, 在机场附近。终于可以吃中餐了,感觉很亲切。</p> <p class="ql-block">  波黑,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风云多变,昔日的火药味已经闻不到了,城市正在加快重建。但战争留下的阴影还是抹不去。街上墙头偶见的弹迹,铜匠街匠人手中的炮弹壳等,无不提醒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中国已经帮助萨拉热窝修建道路,期望波黑尽快发展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