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伊敏河天骄大桥 雕塑公园有感

金梅

<p class="ql-block">  今天孩子们休息,我们也有时间出去遛弯。走到伊敏河上天骄大桥(彩虹桥)河西引桥南侧大坝上的雕塑公园,在一片片小白桦林的环绕中,有几组大型铜制雕塑,走近仔细看是拓跋鲜卑走出大山,入驻中原迁徙过程的故事雕塑。雕塑家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雕塑出一组组形象逼真的鲜卑族英雄人物,向人们讲述着远古时代的伟大创举,雕塑群令人震撼,感动,驻足细看……</p><p class="ql-block"> 拓跋鲜卑走出大山,进入中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起源与发展。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自东汉初年开始不断向西、向南迁徙。他们最初以狩猎为生,随着人口增加和猎物减少,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迁徙与定居。拓跋鲜卑的部落首领率领部族越过大山,穿过丛林,行进了几千公里,最终来到了今天的内蒙古呼伦湖一带,开始了游牧生涯。这里成为他们的临时栖息地,但繁华富庶的中原文明一直吸引着他们。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拓跋鲜卑乘机建立北魏政权,结束了游牧生活。拓跋珪在386年被各部酋长拥立为代王,后来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启了北魏的统治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恢复汉族官僚制度等,这些措施加速了北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组雕塑家,我想起了2017年9月,跟随呼伦贝尔老年大学艺术团去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慰问演出,其间全体学员去嘎仙洞游览,在那里听讲解员讲关于鲜卑族发源此洞,由此地走出大山进入中原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著: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老师,于1980年1月、6月两次去嘎仙洞勘查,结果无功而返。这年7月,米文平等第四次前往勘查,终于陆续在石壁上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天子臣焘”“中书侍郎李敞”等文字,然后又找到了大片文字,与《魏书·礼志》所载的祝文若合符契,米文平认为“鲜卑历史的千古之谜终于在我们这个时代揭开了”。鲜卑石室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民族学家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中说:“最近我到大兴安岭林区实地观察,在呼盟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见到林区里的一个山洞,称嘎仙洞,洞里还保留着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使树立的用以纪念他祖先的石刻祝文。这表明鲜卑族早期曾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p><p class="ql-block"> 在此把录制小视频分享给朋友们,欢迎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