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手札《吴门》赏析

半日闲主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其篆、籀、分、隶、楷、草诸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据明人宋濂记述,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p> <p class="ql-block">  中峰明本,元代高僧,名明本,号中峰,后居天目山,系浙江钱塘孙氏子,与赵孟頫夫妇交谊甚深。赵氏致中峰明本的十一通书札,是书家晚年之作,每通书札都表达出书家对挚友的敬重之情。在其中七通书札,书家提及亡妻,饱含对已故夫人一往情深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行书《吴门帖》(归自吴门帖),收于《致中峰和尚十一札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信中所提「月师」,即月千江,中峰和尚之法嗣,续主吴兴弁山幻住庵。又曰「示谕陈公墓志」,此陈公或即陈元凯,字时举,卒于皇庆元年七月十七日,十月柩葬,赵孟頫曾撰《故嘉议大夫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陈公碑》。</p><p class="ql-block"> 是年五月,赵氏正返吴兴立先人碑,到来年春方返京。此札中言及「孟頫归自吴门」,表当时赵行迹在家乡一带,极有可能在其时受中峰之托为陈元凯写碑志。如是,则此札约当书于皇庆元年十月前后。</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尺牘是赵孟頫与中峰和尚之间往来书信的一部分,也被称作“吴门帖”。这些书信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元代文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的这些尺牘以其精湛的笔法和高古的气韵著称,其书法风格潇洒舒放,形聚神逸,被认为直入王羲之(右军)的书法风格之室。这些尺牘的笔法之精熟,气韵之高古,显示了赵孟頫在书法上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尺牘的内容涉及了赵孟頫的个人生活、情感表达以及对佛教的虔诚态度,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窥见赵孟頫作为一位文人书法家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 中峰和上吾师 ,侍者,孟頫和南,谨封。孟頫,和南拜复。中峰和上吾师侍者,孟頫归自吴门得所惠字审,道体安稳深慰下情。示谕陈公墓志即如来命写付月师矣。送致润笔亦已只领 ,外蒙诲以法语尤见,爱念即与老妻同看唯有顶戴而已,此番杖锡恐可远中山瞻望,白毫不胜翘想不宣,弟子赵孟頫 和南拜复。月师云,吾师近到弊舍而弟子,偶过吴门不得一见不胜怅然。</p> <p class="ql-block">  学赵孟頫手札点滴感悟</p><p class="ql-block"> 《吴门帖》临写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做到线条的流畅,行草的长线条和使转需要很强的控笔能力,有放有收,而且要收的住才行,要体现含蓄之美。</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就是自然书写的状态,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可以有势如破竹之势,可以气息畅顺,稳中求变。这让我明白了师父讲的接笔无痕,连带要有笔画的质量这一深意。</p><p class="ql-block"> 字里行间有情感的表达,字也便有了性情,这是表达也是传递,浓墨重彩间是章法的体现,更是通过章法表达情绪和情感。</p> <p class="ql-block">写在结尾:</p><p class="ql-block"> 老实讲,最开始写手札,我是抗拒的,字的开放不仅让我无法做到圆转,而且,字形很难把握。从《胆巴碑》和《赤壁赋》的精致中走出来,看不得一个字的大开大合,我知道我的眼界限制了我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师父点我一句,手札中带性情,对你创作有帮助。于是,我壮胆开始逐字练习,经常一个字便是一个晚上。只要有一个时间节点,比如需要创作作品,过节写对联,只要这个练习一停滞,就会搁浅很长时间,再提笔,便是又需要很大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从整本的手札里选喜爱的一个,从开始便是这个《吴门帖》。喜欢那一句“即与老妻同看,唯有顶戴而已。”喜欢附的一句“偶过吴门不得一见不胜怅然”。话里都是人情味。字形的美感更是只戳心脏。我是为赵孟頫打call的,所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品读信札里六十岁的赵孟頫的精神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