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耄耋老人的聊天——我的父亲

山东高唐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妹相聚就会啦起父母……;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祭奠天堂亲人之时……。吾母亲1987年1月13日(农历丙寅年腊月十四戌时)在高唐县人民医院因脑溢血抢救无效驾鹤西去。母亲突然去世,我兄弟(友树、友献、友秀、友全、友林)五人紧急商议怎样陪伴父亲度过相濡以沫48年亲人离去的日子。漫长的冬夜,酷热的夏日,闲逸之时父子俩聊起社会,说起酸甜苦辣的人生……。父亲,是典型的实干家,幼年丧母,童年失去父爱,没有机会进学校学文化,他的一身技术全靠着勤奋与智慧的积累。一生为人耿直、忠厚、认真、平易近人。在陪伴父亲失去亲人的的黑夜,爷俩聊天啦呱说起旧时的陈谷子烂糠……,我记住了一点,忘掉了一大半,特别是人员的姓与名、地名,现以聊天拉呱的问答方式把回忆起的点点滴滴记录下,希望子孙看了能有所收获。文中有误、敬请指正纠错。一、问:您为嘛十六岁就去临清铁工厂学徒?父亲沉思回忆;我出生在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属兔]一月二十九日),河北省临西县吕寨镇郝村(原山东临清),取名:孝燮。三岁时生母去世,继母添一弟弟,一父三母兄弟三人,上有一个长兄孝为,下有一弟孝孔。家庭生活和睦,继母病故,十三岁时,父亲逝世,家境渐差……随兄嫂生活,年幼五岁的弟弟出嗣瑶光为嗣子。随兄嫂生活,嫂子强势,嫌嘛也不会干,是一累赘,十六岁时,经族人介绍去临清铁工厂学徒;第一天傍晚伺候师傅打麻将说了一句话,不该出这牌,被师傅转身打了一巴掌不敢流泪,回宿舍想回家……家中兄嫂嫌弃不欢迎,流泪哭了半夜……。学徒先每天早晚从运河内挑水供工厂全体人员吃饭洗刷用开始,早晚挑水爬高下坡四十余趟。学徒,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经过数年学徒勤学苦练的生涯,学会了车工、木工、装配钳工,柴油(内燃机)机维修,先后在临清、天津谋生……。 二、天津几年。日本侵略中国,临清工厂倒闭,几人作伴去天津,几经周折进了日本人开的电缆厂当机修工,在天津家庭添了人:友树、友献。1946年至1947年临清八路军药品紧缺,家乡亲戚到天津为八路军购买西药,也就是两次被天津警察局觉察,有好朋友听到消息告诉快离开天津→危险,即携全家回到郝村老家,以炸油条为生。在家不到一年,临清的兄弟到郝村请我去仁和油厂当机修工。 三、高唐县第一棉花加工厂。①、改名字一九五五年春,在临清仁和油厂被高唐县第一棉花加工厂聘来帮助建厂,职务:技师。当时工厂的文化人少、低,对“燮”字难认难写,一九五五年冬会计多次建议改名字,由高唐县工会驻棉花加工厂扫盲的大学生于波老师将《孝燮》改为:孝忠。寓意忠孝两全。②、带徒从临清被聘请到高唐,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就是带徒,充实年轻的技术力量,在带徒时耐心地向徒弟们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让他们能够尽快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孜孜不倦地敬业、负责精神也赢得了徒弟们的敬仰和爱戴。徒弟的虚心学习,师傅倾囊相授,徒弟主动、积极学习,徒工开始就是一张白纸,当时是皮带车床的使用、认识图纸、各式刀具的磨制……从最基础的技术知识教起,以后有的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有的中途转行,坚持到退休的女车床工有王桂春、李长俊……。内燃机维修从机器的平时的维护保养到及机器的大拆大成的大修,在实践中传帮带。③、山东省劳动模范。来高唐县第一棉花加工厂任技师,带徒培养人才;对当时使用的九十马力内燃机润滑系统大胆进行改进,推广地区各棉花加工厂,济南生产厂家来一工程师观看现场并致谢。1958年7月出席了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召开的山东省第二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省劳模,】并受到当时的省委书记舒同志和其他领导的亲切接见,现只有一奖状保存(2017年3月13日送到高唐县档案局存档)。当选山东省劳动模范的材料山东工人报曾登载:“郝孝忠,男,河北省临西县人,1915年1月出生,汉族,1953年4月参加工作,他精通车工、钳工、木工、内燃机维修,1954年在高唐县油棉第一加工厂热心带徒弟,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带动了高唐机械加工、内燃机维修业的发展,改良了90马力柴油机润滑系统,提高柴油机功率,带动了厂内技术革新活动。”④、高唐县尹集联合厂,县面粉厂。1959年初尹集联合厂是高唐县委分管工业的刘华忠副书记包的点,白明若同志负责具体工作,尹集联合厂有几个分厂,140柴油机多台趴窝,白明若同志提议调我过去负责140柴油机维护修理,工厂很快就正常运转。在尹集联合厂有个青年王英臣聪明好学、勤苦能干,跟随我学习内燃机修理,学有所成,其子继承父业,在驻地是维修内燃机小有名望的能人……。1960年自然灾害,尹集联合厂精简人员,联合厂领导请示乡政府要我担任厂长,我以没有文化为由坚决不当厂长。1961年高唐县面粉厂多台90内燃机停摆,成了地区倒第一,臧义邦同志连续几天代表面粉厂到尹集联合厂请我调入县面粉厂,因当时与临清一企业联系好调回临清;再三考虑同意调入县面粉厂任技师。到面粉厂和班组每个人沟通谈心,细化分工,强化责任,团结同志,很快生产正常化,我连续几年评为厂、系统的先进工作者。⑤、疾病缠身年轻时工作起来吃饭无规律,落下胃病,三天两头闹阵糊,后经人介绍多次去益都(现青州)拿中药丸吃治好。73岁又因老年性便秘引起疝气疾病,思想上保守不愿开刀用保守疗法多次到济南、邯郸、北京治疗……无效;年老少动,三次因疝气嵌住……疼痛难忍、请高唐县人民医院外科王青大夫到家复位,忍痛十几年,直到88岁经王青大夫多次动员、讲解老年便秘引起的的疝气的危害……才做了疝气修补复术,效果挺好,方便了活动。 四、铜汤壶的故事。在过去冬天一般居民取暖——冬天夜间睡觉暖被窝用的汤壶,又名汤婆子,有铜的或陶瓷的……,现在还有塑料的等。我们家椭圆形铜汤壶是添友献(1945年),冬天天冷在天津旧市场花半块大洋所买;铜汤壶由两片椭圆黄铜皮、中间加有一窄黄铜条,用锡焊接而成,上部有加水嘴带盖,盖两侧联有一圆铜提手,加水可在火炉上对其加温,保温可达八小时之久,制作精美、耐用……椭圆形铜汤壶年久多次锡焊修,多人使用享受过铜汤壶的温暖……到1992年椭圆形铜汤壶经过46年的使用历练,铜皮底老化的不能再焊修,结束了历史使命。当时冬天烧煤炭炉取暖,为方便老人睡觉取暖,友全在高唐县拖拉机站仓库购买一块2厘米厚铜皮,请技术员鲁德海同志仿旧铜汤壶給锤制出一圆铜汤壶,也可火炉加温。 五、吸(香)烟以外,有什么爱好?年轻时喝酒,三十岁几好友相聚多喝几杯误了上班的点,下定决心终生戒酒,戒酒后再没有复饮。一生再无其他特别嗜好,因工作经常熬夜,“烟”几乎是最爱(注:都说烟酒不分家,可父亲是个例外,父亲烟瘾极重,但从不喝酒),吸烟厉害时,一天自己两包香烟(20支/包)。因家庭人口多、开销大,一人挣钱,在花钱方面十分吝啬、节省,抽烟是最舍得花钱的方面(注:当然,父亲一生舍不得抽好烟,只买些低档香烟抽→记忆最深、最好的是泉城牌香烟,以过过烟瘾、饱饱口福、提提精神。)几次戒烟,几次复抽,直到60岁气管不好才彻底戒掉香烟。 六、为嘛让孩子们都上学念书?自己吃尽了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苦头,所有的事全靠脑子记;自己会看图纸认识数字1、2、3、4……但不会写,在1956年工厂扫盲时学会写自己和子女的名字,会熟练地写1~10阿拉泊数字;所以对子女的生活、学习要求严格,教育子女对待每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对待工作和生活要认真负责。要正派为人做事,不能贪心,要乐于助人;在全家人均不足七元钱/月的困难情况下,勒紧腰带,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鼓励子女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并讲:只要爱学习、肯上进,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念书,做社会的有用之才。子女中有大学生、高中生、中专生、初中生都是有文化识字之人。七、家庭。 夏玉梅,是一位纯粹的家庭女性。1924年5月16日,鼠年,生于一个贫困的农家。由于日本鬼子入侵中国,17岁那年由其(郝友德妻)姑母介绍,我们组成了家庭,开始了婚姻生活。她的双脚,曾经被束缚,是旧时代的遗痕,战乱的影响让她成为了一位“半开放”的女性。她是个苦命的女人。也没有文化,但一生记录的都是坎坷与悲苦。从小生长在贫困中,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承担了责任,展现出无私的善良。结婚后,我们相依搀扶并肩前行,共同面对风雨。她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家的重担。然而,她的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收获却不多,她却依然满足。她生育了九个子女,六男三女(注:按照农村习惯,只有一女的近亲、前后院孝亨夫妇要求,三子友慎出嗣孝亨为嗣子)。她为了抚养孩子和家庭,总是微笑着、不知疲倦地忙碌着。缝缝连连让家人都穿得虽有补丁但干干净净,粗粮加菜细作,家人吃得满意。她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个家庭,即使是梦中的点滴。她是一位贤惠、善良、温存、淳朴的家庭女性。她的心是那么柔软,那么仁慈。她勤劳,善良,善解人意。老年时,她患上了高血压和心脏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高血压髙时达200/100,然而,她比常人更坚强、更能干,她从不和人斤斤计较。1960年自然灾害,居住在尹集联合厂南端两间厂房里,各家生活极其艰难,粮食少野菜补,有一天为久等的孩子们改善一次生活——蒸了白面野菜包子,刚蒸好端桌吃饭,一不速之客王志贵同志从县城到尹集办事到了家,见到久违没吃的白面大包子,食欲大涨,一让就上桌吃了四个大包子,直说好香、好吃……;孩子和家人吃饱,包子一个也没有了,午饭她只能以野菜团子填饱肚子。她的性格十分温和,总是和蔼友善地说话,从不和邻里发生口角。她经常教导孩子要善待他人,鼓励晚辈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她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这个家,凭借着丈夫微薄的工资,抚养了我们八个子女成人,并且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成家立业。她为了整个家庭,承受了世间的苦难和委屈。她给了孩子健康的体魄,让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子孙满堂。然而,在1987年1月13日,她因脑溢血离开了家人。她饱经风霜,历经艰辛。用她柔软而坚毅的心支撑着这片家园,守候着来之不易的幸福。她用热血和真诚传递着人间的情感,赋予了生命更多的意义。她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挥洒汗水。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善意,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她友好四邻,乐于助人。所以,在四邻八舍间,都是一片对她的赞美。(注:母亲逝世在殡仪馆生平介绍——友树写的祭文让到场很多人流泪,可惜祭文没有保存下来。)八、评价自我。 幼年失去母亲,童年又失去父亲,自己受尽磨难,饱经风霜,尝尽了世间人情冷暖,阅尽了社会的人生百态。子女没有成家前,全家九口人,负担重,收入少,无论春夏秋冬,基本是穿一身干净整洁的劳动布工作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脾气耿直、宽厚,与人交往总是光明磊落、开诚布公。言行一致,从不虚伪做作,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信任。一生忙忙碌碌,辛勤劳动,淳朴为人,善于助人,在相识人群里,不管同事谁有困难都会去帮一把,问心无愧。1971年在高唐大寺曲艺厅北侧由同事邱子龙同志介绍买了沈长水同志的一处旧房产¥450元,自己钱不够,是几位好友听闻凑钱十元、二十元,同事孙医生送来最多五十元(其中有一元、五角、贰角、一角的钱),可见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存钱但慷慨解囊给予了最大帮助。1957年始当选为高唐县工会第二次、第三次代表。 结束语①、父亲在待人接物上,真诚、热情、乐于助人。他总是关心着周围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不惧困难……的品质也让我们家在同事和邻里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兄妹成长。父亲因病于公元2004年12月16日暨农历甲申年11月初五上午10时10分与世长辞在友秀家中,享年90岁。②、当老人家长眠地下,永远安息的时候,当老人家灵魂升天,在天堂安家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在此衷心地说一声,感谢您的养育之恩,也请老人放心,一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并愿告之天下所有的儿女都要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陪伴,因为父母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不要在自己的内心里留有愧疚、遗憾。③、老人没有文化,但懂是非善恶,以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儿女,身教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老人的话,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老人的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人一生对工作、对生活刚直不阿,勇于面对。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兄弟姊妹。。老人的话,语重心长、饱含深意;老人的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老人的话,铭记于心、终身受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