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朝元洞

东涂西抹

<p class="ql-block">朝元洞也叫全真观,居于华山长涧河西岸翠竹掩映处。从玉泉院前广场,沿朝元路往西,跨过长涧河,就可以看到一片葱茏的树木竹林中翘出的屋檐,那便是朝元洞。说是洞,其实没有洞,而是道家的“洞天”,道家的庙观。</p><p class="ql-block">约摸数分钟便来到观前。只见在朝元路旁高高的土台上,筑着一座并不算大,但看上去非常威仪的山门。沿着台阶上去,推开厚重的朱红色木门,这才发现它并不是道观的正门。眼前是十分开阔的原野,茂密的竹林和随意生长着的树木环绕在院墙的周围。田地里长着绿油油的麦苗,想必是道众在坐道之余给自家种的谷物。未进得观院,先感觉到这里环境的幽静和气氛的肃穆。</p> <p class="ql-block">往前不几米向左一拐,又是一座朱红色的木门,想必一定是道观了。大门是虚掩的,推门进去,便是很阔的一个院落,也有翠绿的竹子在院子的左边茂密了一片。竹林边是一条潺潺的溪水,水色十分的清亮。偶尔有小鸟在竹林间扑楞楞闪动着翅膀,逗弄得竹枝竹叶在溪水中摇曳出一片倩影。</p><p class="ql-block">朝元洞是供奉道教全真派高道贺志真的宫观。据史料记载,贺志真在元德巳亥年,也就是1299年88岁时仙逝于长安潜真庵后,他的徒弟姚真便将其归葬在此。此后,道众们便常驻全真观。在其后的14年间,这里道侣聚集,建筑规模宏制,古朴典雅,殿堂雄伟壮丽,香火鼎盛。观内正殿供奉贺志真金身塑像,两边有大小神像400余尊,金碧辉映,气象十分繁盛。史来七百多年间,全真观几经毁废,至“文革”间,所有建筑毁于一旦,只留下了数亩竹林,在凄风冷雨中召唤着贺老的仙灵。如今,观内又重建了殿宇,请回了贺老的仙身供奉在正殿。配殿供有雷公电母和风伯雨师。全真观又恢复了往日的光景。</p> <p class="ql-block">向前踱着,听见不远处的道观中传出“当,当”的罄声。也许是傍晚时分,那天的香客不是很多,只寥寥几个。从门外向殿内看去,几位香客手里擎着香烛,正虔诚地礼拜着仙人。看上去是几位老婆婆,不知她们在祈求什么愿望?</p><p class="ql-block">我向旁边的道房走去。一位看上去年龄不很大的道长掀帘出来,双手掌心相合先行一礼,问道:“有何愿望?”我没有马上作答,而是邀他一起坐在门前的石凳上。他见我是客,便进屋端了茶出来。我们就在傍晚的微风吹拂下,一边喝茶,一边闲聊起来。</p><p class="ql-block">我始终有一个疑惑,不知道这全真观为何又叫成了朝元洞。道长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元即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即元,故在乾而物质始,在坤而物质生,天所以天,地所以地,人所以人,物所以物,莫非元也,莫非一也。朝元朝元,就是来朝拜华山的人,先要弄明白万物复生皆从元始,然后才能到达贺祖开辟的神真之境,于寥廓中濯形之污浊,于杳冥中端正意念,真正达到忘其肝胆,遗其思虑,无物无我的境界。正所谓千里之行</p> <p class="ql-block">始于足下。对于这样高深的道学义理,我似懂非懂,便求他给我写下这段文字,以便回去好好琢磨领悟。后来,对于文中的要义懂是懂了,但我辈凡人要真正达到那种境界却是很难。那要潜心修炼才行。</p><p class="ql-block">贺志真是甘肃人,据说当年他是右手执竹杖,左手拿瓦钵,一路寻泉问石来到华山脚下。华山的灵山秀水让他嗟叹不已,于是他便在山麓结庐而居,弘扬道教全真派的宗义德化。最感化人心的是,贺志真历尽千辛万苦,攀登华山诸峰,劈山凿洞,为来华山的道众开辟修真养性之所的惊天举动。他腾空就崖,猿攀岭巅,与松风为侣,邀白云作伴,渴饮雨露,饿食松果,不舍不弃,凿石不止,共凿洞七十有余。由此声名大振,传闻神奇,引来无数修道者慕名投师,达官贵胄登观拜访。贺志真却闭门不</p> <p class="ql-block">出不见,后来就在松桧峰后绝壁凿洞栖身,僻静养真,到达无我境界。如今在华山上的诸多洞龛几乎无一不是贺祖的功德。</p><p class="ql-block">从朝元洞出来时,已经是夜幕降临。一轮圆圆的月亮爬出山颠,好像刚刚从山头上滚下来的一个银球。月光下,竹枝的疏影在石径上铺了一道风景,我便是踩着这一路的风景,踏过河中的石头桥回来的。一路走着一路想,贺老生在南天门外的石室栖身,仙在山麓的朝元洞安灵,而他的精神,他的功德,当在我们心中留驻。 </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拍摄于华山全真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