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关博物馆

青春老野

粤海关博物馆(又称“大钟楼”)<div><br>粤海关博物馆地处珠江畔,为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建成于1916年。建成之初是广州长堤新兴商贸区中心地标建筑,该建筑白色古罗马风格。该建筑白色古罗马风格是近代流传到中国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建筑。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总建筑面积3292.72平方米,耗资21万银两。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南立面用花岗石砌筑,西北立面砌红砖墙,整体钢筋水泥结构以大块麻石作基础。首层为基座形式,用来自云南大理条石砌筑,使上层光滑的圆柱和饰以花饼的栏杆形成对比。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正面和东侧柱廊全部双柱,仿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通贯二三层,四层为罗马塔司干柱式。走廊铺设着细致讲究的花阶砖地板、彩瓷砖墙裙。顶筑巴洛克风格穹隆顶的钟楼,四面各砌塔司杆双柱,高13米,建筑面积62平方米。置大型四面机械时钟,内有5个大小不一的吊钟。该建筑被视为广州近代西洋建筑的典范,也是新世纪“羊城新八景”之一“珠水夜韵”的标志性景点。馆内现有8000余件藏品,设有“中国海关发展历史”基本陈列与“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并设计了互动游戏、情景复原、多媒体播放等趣味展示环节,展览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 2016年1月1日,粤海关博物馆正式挂牌对社会公众开放,它是全国直属海关第一家国有博物馆。</div>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宣布“海氛廓清”,开海贸易,正式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其中粤海关业务量最大,管辖范围遍及广东沿海及海南、广西,专设监督进行管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抵制洋船北上“移市入浙”,清政府限定广州作为外国商船来往口岸,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为止。 近代海关<br>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联军侵占广州城,粤海关被迫聘请洋人帮办税务 。<br>咸丰十年(1860年),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粤海洋关(又称“粤海新关”)建立,原粤海关机构改称粤海常关,仅对民船贸易进行管理。粤海关在广州口岸的行政管理机构及进出口监管业务权一分为二。 <br>咸丰十年八月十七日(1860年10月1日),粤海新关正式设立,专责征广州口岸的洋船货税和船钞,原粤海关机构改称粤海常关,仅对民船贸易进行管理 。<br>民国27年(1938年)11月9日,粤海关被日本侵略军控制 。<br>民国34年(1945年)9月20日,重庆总税务司署派员接收伪粤海关,恢复原隶属关系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