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67445682</p><p class="ql-block">昵称:守祥</p><p class="ql-block">拍照、整理:守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应朋友之邀参观了山东苹果之乡栖霞市的牟氏庄园。回来后我还在网上观看了35集电视剧《牟氏庄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栖霞市霞光路庄园南街6号,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共投入43万两白银,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基本建成。拥有房产五千五百多间,土地六万亩,山岚十二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四百八十多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有乔家大院的5倍大,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被誉为“中国民间小故宫”。是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誉为“民间故宫”、“百年庄园之活化石”和“传统建筑之瑰宝”。 1988年1月13日,牟氏庄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依山傍水,面南背北,气势恢弘,古朴凝重。所有房舍都是沿中轴线展开的,其布局分三组六院,各组一至四进不等,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连通,主宅仪门居中,配有左右两厢,均呈四合院结构。</p> <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整个庄园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落。六个大院自成体系,各自立了堂号,分别是“东忠来”“西忠来”“日新堂”“宝善堂”“师古堂”及“南忠来”每个院子四进至七进不等,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层层递进,秩序井然,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院内立体建筑多属二层楼房,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庄园建筑鳞次栉比,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三大怪”建筑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烟囱立在山墙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个小小楼阁,凌空耸立,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庄园创始人叫牟淳,而真正的发迹者是牟墨林,其人精于谋略,善于经营,通过大灾之年贩运粮食,以粮换地,最终暴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p> <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由创始人牟淳开始,到1947年的土地改革中止,前后共达十代,历时356年,历经无数的战乱和社会风云变幻,却奇迹般地保存至今,闯过了财主富不过三代的古谚,历五代而不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庄园内最让人惊叹的当属粮仓。牟氏家族非常重视粮食储备,因为在他们的财富积累过程中,是通过收租粮食来实现的。庄园内囤放的粮食仅供内部消耗,而县城各地均设有粮仓用来收租。这个粮仓的设立不仅体现了牟氏家族的财富积累之道,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紧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牟家在前七世上,基本上是赤贫,后来通过第七代人牟时俊付出终生的努力将“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设为座右铭换出了第八代人的兴旺。原先牟家很穷,至第七代先祖,不甘心这样穷下去,经多方努力后,在明白人的指点之下,一个家庭要想兴旺起来,必需读书。就这样,他将八个儿子,七、八个孙子,全家二十余口人分成两个组,即以婆婆为首的及四个儿媳妇再加上第四子牟道远为做工组,通过做工,养活全家。其余的七兄弟和几个下辈人为读书组,他们排出了社会上的一切干扰,通过近十年的发奋读书,一下子考出了四个做官的,靠读书取仕牟氏家族兴旺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是4A级景区,但对于我们这些退休的,就是年龄超过60周岁的老人,凭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参观,同时也发现全国有好多景点对60岁以上的老人是免费的,真正为我们的退休生活提供了方便,所以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当今社会,共产党为我们退休的老年人提供的优惠条件,快快乐乐的过好我们的退休生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