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名画《伊万雷帝杀子》

海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焦东建 董茉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俄罗斯画家伊利亚·列宾(1844—1930)</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883年,列宾着手创作油画《伊万雷帝杀子》(原作名称是《1581年11月16日,伊万雷帝和他的儿子伊万》),于1885年完成。画面中心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沙皇伊万四世(雷帝),一个是他的儿子,奄奄一息的伊万·伊万诺维奇,未来的皇位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油画《伊万雷帝杀子》,伊利亚·列宾,1883—1885</span></p> <p class="ql-block"><b>伊万四世(雷帝)的身世</b></p><p class="ql-block">    伊万四世的祖父是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瓦西里耶维奇,祖母索菲娅·帕略奥洛格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略奥洛格的侄女。</p><p class="ql-block">    伊万四世生于1530年,父亲是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及全罗斯大公瓦西里三世·伊万诺维奇(1479—1533),母亲是瓦西里三世的第二任妻子叶莲娜·瓦西里耶芙娜·格林斯卡娅(1508—1538)。伊万四世是他父亲盼望已久的王位继承人,在他出生那年,父亲已经52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532年,为庆祝王子诞生,瓦西里三世下令在莫斯科南部,莫斯科河右岸的科洛缅斯科耶皇村建造一座白石教堂——锥面顶基督升天教堂,该教堂至今巍然屹立在皇家园林内,属俄罗斯16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也是该皇家园林景观博物馆的主要景点之一;1994年,这座教堂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莫斯科皇家园林内的基督升天教堂,建于1532年</span></p> <p class="ql-block">    伊万四世3岁丧父,8岁丧母(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原立陶宛公主),17岁开始亲政。沙皇的童年是在宫廷阴谋、残杀、争权夺势的凶险和相互敌对的环境下度过的。一桩桩残忍的暴力行为使这个善于深入思考和机智勇敢的小男孩变成了心理扭曲和性格乖戾的人。如果说,他的第一任夫人阿纳斯塔西娅抚平了沙皇的傲慢和残酷性,那么,在阿纳斯塔西娅去世后,伊万雷帝完全失去了所有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伊万雷帝的功与过</b></p><p class="ql-block">    伊万雷帝从17岁登基,总共执政31年。1584年,他去世时,俄罗斯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已近尾声。</p><p class="ql-block">    伊凡雷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性格最矛盾、最有争议和最神秘的沙皇,人们对他的看法大相径庭。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伊万雷帝是个喜怒无常和邪恶的沙皇,喜欢实施最残暴的酷刑,但多数东正教信徒却把他看作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圣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判断伊万雷帝,因为每个时代均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对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以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评判标准为依据。</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伊凡雷帝是一个不讲情面的改革者,是个暴君,他在执政期间曾多次违背上帝制定的律法。</p><p class="ql-block">    从整体上讲,俄罗斯历代统治者都不以恶行和制造流血事件著称,而伊万雷帝却明显地有别于其他所有的统治者,他的暴政倾向似乎是欧洲统治者们固有的天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伊万四世执政期间,人们叫他“折磨者”;当他死后,人们称他是“雷帝”(意为“威严而残暴的沙皇”)。在他统治期间,他处决了4000-5000人,并且使用了最残酷的处决方式,其中的大部分残酷手段都是他本人发明的。可以说,伊万雷帝借鉴了西欧统治模式,而不是东正教国家的管理模式。当然,他的这种转变也并非“一日之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年轻的伊万雷帝</span></p> <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时代的伊万雷帝已开始寻求适合他本人性格的国家管理手段,特别重视东方的君主先例。他特别喜爱的一本书是在俄广为流传的中世纪政论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哲学家和世俗作家伊万·佩列斯维托夫的著作《穆罕默德苏丹的故事》,作者在书中讲述了穆罕默德的矛盾性格,称他是“无可挑剔的、无情的、奴役人民的、智慧超人和公正的苏丹”。伊万雷帝极力效仿这个榜样,他的这种欲望不难理解,因为本书作者写道:“真理高于信仰。”(或译为“正义高于信仰。”)伊凡雷帝完全赞同他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伊万雷帝在攻打诺夫哥罗德时,把自己比作摩西。诺夫哥罗德居民们奋起反抗俄罗斯沙皇的专横,不愿归顺莫斯科政权。作为对起义者的惩罚,伊万雷帝下令以最残暴的手段,屠杀2000名平民,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在一次处决中,沙皇用自己的长矛刺穿了被审判的起义者。  </p><p class="ql-block">    伊凡雷帝认为,东罗马帝国和大多数东正教国家之所以崩溃,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过于依赖教会和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国家变得贫穷,一些上层社会的代表变得富裕;军队开始虚弱,国家最终在土耳其人的入侵下彻底灭之。</p><p class="ql-block">    因此,伊万雷帝把自己的意志比作上帝的意志。他坚信,作为统治者,他必须强硬而邪恶,凡是违背他的意志的人,必须遭到严惩。如果他表现出善意和同情,那就意味着他的软弱,他的国家将要崩溃。在他看来,沙皇不必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只要是为了国家利益,无论沙皇做了什么,都不算罪恶。这就意味着,沙皇可不服从任何人,而违背他的意志者,必将按教规遭到惩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官方史料记载,从整体上讲,伊万雷帝的统治给俄罗斯国家带来了某些益处。然而,任何一种变革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官方史学家们承认,伊万雷帝也曾犯过严重错误。尽管在执政期间,他与自己部下协调行动,取得了某些重大成就,但是,当他不再完全信任自己的部下(大贵族、教会首脑、像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那样的某些城市)时,他便开始怀疑每个人都在背叛祖国,都在试图瓜分俄罗斯,而《福音书》中是这样说的:“每一个自动分离的王国都将衰亡。”(《马太福音》12:25)。作为对沙皇的警示,莫斯科及全罗斯都主教菲利普二世(1507—1569)曾以这番话提醒伊万雷帝,甚至公开揭露沙皇组建的禁卫军及其罪行,但都主教为此掉了脑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伊万雷帝</span></p> <p class="ql-block">    沙皇伊万雷帝的统治主要是他为建立沙皇为建立个人专权(一长管理制)所进行的斗争。在他看来,为了巩固专制政权,甚至可以采取违反东正教规的残暴手段。</p><p class="ql-block">    在俄罗斯,还有与此相反的另一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圣经中的大卫王的治国方略是伊万雷帝效仿的主要管理模式。</p><p class="ql-block">    但值得注意的是,伊万雷帝的统治灵感源于完美统治者——圣经中的大卫王,大卫王既是一名战士,又是一个先知,他一方面过着修士生活,另一方面,他是一位英雄,他身边有许多战友和盟友,他们并不是为了某种奖励和荣誉,而是为了保持大无畏的精神,捍卫对上帝的信仰。伊凡雷帝希望自己也能像大卫王那样,吸引大批找坚定的忠实于他和笃信上帝的战友,与他们一起复活神圣的俄罗斯,加强国力,摆脱异端的侵扰,避免国内大乱。</p><p class="ql-block">    伊万雷帝还在亚历山大优惠村的一座修道院内建立了禁卫军王国。在那里,他短暂地按修道院律法生活,遵守各项教规。可以说,沙皇是按圣经组建了他的禁卫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此,某些历史学家和神学家认为,作为统治者,伊万雷帝的主要成就是建立土地自治机构;健全国家立法;通过征服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三大王国,使俄罗斯领土扩大了一倍;通过军事改革,强化军力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史学家和神学家一直认为,伊万雷帝是伟大强国的缔造者,是真正笃信东正教的沙皇。可以说,伊万雷帝是根据新约中的“一个上帝,一种信仰,一种洗礼”(《以弗所书》4:5)建立了神圣的俄罗斯国家,他把这一过程看作是他服务于上帝的具体表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王子伊万·伊万诺维奇</span></p> <p class="ql-block"><b>王子伊万·伊万诺维奇</b></p><p class="ql-block">    伊万·伊万诺维奇(1554—1581)是沙皇伊万雷帝与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阿纳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他们的长子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不满一岁便夭折了,所以伊万·伊万诺维奇自然成为皇位继承人。王子伊万生来赢弱多病,笃信宗教,自幼害怕管理朝政,一心只想着尽快出家,避开尘世。</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着力培养他,多次带他南征北战,让他参与国家管理、接见各国使节、处决罪犯等,但他未能发挥任何实质性政治作用。1579年,伊万撰写了《锡亚河畔修道院的圣安东尼行传》,崇尚和赞美这位非凡的主教。1581年11月16日在亚历山大优惠村与父亲发生争吵,父亲在一气之下,举起铁杖打伤了王子,正中太阳穴,三天后王子死去,被安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天使长大教堂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王子伊万之死对俄罗斯的国家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除了他之外,当时还没有其他王位继承人。伊万雷帝的其他三个儿子:三子费奥多尔生于1557年,四子瓦西里死于1563年;最小的儿子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生于1582年,1591年突然死亡,他的死至今依然是个谜。1584年沙皇伊万雷帝去世,毫无思想准备的三子费奥多尔继承了皇位,成为费奥多尔一世大公,但统治国家的大权却掌握在他的内兄鲍里斯·戈杜诺夫手中。费奥多尔一世归天之后,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政治不确定时期,最高掌权者频繁更迭,历史上将那一时期称为“混乱时代”或“动荡时期”。</p> <p class="ql-block"><b>伊万雷帝杀子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种说法,俄罗斯这一时期战争频仍,内外交困,王子伊万(伊万雷帝的长子)深为俄罗斯命运感到痛苦和担忧,他亲眼目睹大贵族们脸上的愁容与悲伤,亲耳听到民众的哀怨,激情满怀的他来到父亲身边,请求父亲批准他率军驱逐敌人,解放普斯科夫,恢复俄罗斯的荣誉和祖国的尊严。而伊万雷帝却怒不可遏地喊道:“叛逆!你想和大贵族们一起把我推下王位吗?!”话音未落,沙皇举起沉重的权杖,当时在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试图制止,可他却被沙皇的权杖打伤,沙皇用权杖痛击王子伊万的头部,恰好击中王子的太阳穴,可怜的王子顿时倒在血泊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伊万雷帝杀子》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见状,伊万雷帝的怒气骤然消失,他被吓坏了,只见他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并疯狂地叫喊着:“我杀了自己的儿子!”他急忙扑上去,紧紧抱住儿子,拼命地吻他,试图止住从深深的伤口喷出的鲜血;伊万雷帝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哭喊着传来御医;他开始祈求上帝的慈悲,祈求儿子的宽恕。然而,上帝的审判已经结束!……王子吻了吻父亲的手,温柔地向他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和同情,劝父亲不要绝望。他还说,他将作为忠诚的儿子和臣民死去……3天后,即1581年11月19日,王子伊万·伊万诺维奇死在杀气腾腾的亚历山大优惠村的皇宫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肖像画《伊万四世》,16世纪末—17世纪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说法,根据相关历史文件的记载,父子俩发生口角是在1581年11月16日,而王子伊万在3天之后死亡。或许,伊万雷帝没把他打死,而是受到了致命的创伤,因为王子伊万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致死,他生来就病病殃殃。1913年,著名科学院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利哈乔夫(1862—1936)得出结论:王子伊万患了一种貌似并不危险的急性病,但他却在11天之后去世;</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说法,20世纪60年代初,专家们对葬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天使长大教堂内的王子伊万开棺验尸,结果发现王子骨骼中的汞、砷和铅含量均严重超标,以此证明,王子是被毒死的,而且显然是在他父亲的指使下被毒害身亡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第三种看法不具说服力,因为在16世纪的俄罗斯,汞、砷和铅被广泛用于药物中。也就是说,王子伊万不是被他父亲打死的,而是由于用药不当而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四种说法是政治原因:王子伊万之所以被父亲一棒打死(正中太阳穴),是因为他不同意父亲发动的利沃尼亚战争(1561年爆发,1583年结束)。那场战争使俄罗斯失去了芬兰湾南岸的部分领土,其中包括伊万哥罗德、亚姆和科波里耶三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王子伊万(右)与父亲伊万雷帝</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五种说法是家庭纠纷: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作为父亲,沙皇伊万雷帝至少结婚7-8次;作为儿子,王子伊万不甘落后于父亲,他的第一任夫人叶夫多基娅·萨布罗娃和第二任夫人费奥多西亚·索洛沃娃均被发配修道院。1583年,王子伊万娶了第三任妻子——大贵族舍列梅捷夫家的女儿叶莲娜。据说,一天早上,伊万雷帝看到衣着不整的儿媳之后大发雷霆,当时已有身孕的儿媳未系腰带(据说是穿着睡衣)。沙皇认为,已婚妇女敞开衣襟有伤大雅。伊万雷帝一气之下,打了儿媳几个耳光,儿媳瞬间倒地,第二天便流产了。王子伊万为此与父亲理论,试图为妻子辩护,谁料父亲抡起铁杖,正中儿子的太阳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六种说法,伊万雷帝贪恋女色,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姿色出众的美女。有一天,他在某个房间看见儿媳叶莲娜,便强迫儿媳跟他上床。伊万雷帝究竟是不是扒灰佬无人知晓,但叶莲娜向丈夫王子伊万抱怨,于是王子便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伊万雷帝显得异常愤怒……结果王子的太阳穴挨了一棒,他妻子很快被发配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雕塑“沙皇伊万四世·瓦西里耶维奇”,M.安托科尔斯基,1875</span></p> <p class="ql-block"><b>列宾油画《伊万雷帝杀子》的创作动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一次,列宾在听了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四乐章交响组曲《安塔尔》(op.9;1868,1897)之后,萌发了创作“王子身亡”这一可怕场景的想法。他说:“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的音乐三部曲‘复仇、权力与爱情’(以及主人公安塔尔之死)深深打动了我,我很想通过绘画表现类似于他的音乐所表达的那种力量。”俄罗斯那一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1881年,民意党人和恐怖分子格里涅维茨基用炸弹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民意党人报复和的屠杀,反政府活动的参与者被流放和处决。伊利亚·列宾说:“我的情感完全被那一时期的恐怖事件所控制”。他还说:“触及这一主题是很恐怖的,也不会有好结局,但痛苦的历史悲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此时,我的创作灵感勃发,感觉全身充满了恐怖。作画时,我就像着了魔似的,感到一阵阵的恐惧。有时我甚至不敢直视画面,顺手将其反转过去……可我依然觉得,某种东西驱使着我,于是我继续画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佚名画作《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叶卡捷琳娜水渠岸边遇刺身亡》</span></p> <p class="ql-block"><b>列宾油画《伊万雷帝杀子》的艺术特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画面中的两个人物都有其原型,准确而特具预见性。首先是父亲伊万雷帝,他的原型是画家格里戈里·米亚索耶多夫(1834—1917),他生就一张冷峻的脸堂,性格也非常冷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油画《画家格里戈里·米亚索耶多夫》,伊利亚·列宾,1904</span></p> <p class="ql-block">    米亚索耶多夫写道:“列宾照我的样子画了沙皇伊万雷帝,因为其他任何人都不会像我这样能做出野兽般的面部表情……”似乎是命运的捉弄,性情残酷的画家格里戈里·米亚索耶多夫有一天在一气之下,差点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他与子孙之间的关系异常僵化。在他弥留之际,他的儿子欣喜若狂地画下了躺在客厅沙发上的即将咽气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个人物王子伊万是照作家弗谢沃罗德·加尔申(1855—1888)画出的。伊利亚·列宾写道:“作家加尔申一张无可幸免的脸令我震撼,他的脸上随时流露出死亡的迹象。这也正是我笔下的王子伊万形象所需要的元素。”作家加尔申的命运似乎重蹈了王子伊万的覆辙,由于神经崩溃,在列宾的这副画作完成不久,年轻的作家加尔申便自杀身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油画《英年早逝的俄罗斯作家弗谢沃罗德·加尔申》,伊利亚·列宾,1883</span></p> <p class="ql-block">    画作充分展示了戏剧性冲突和特定情境下的人物性格变化,体现了杰出画家列宾高超的绘画技艺和非凡的艺术才华。他在画面上真实再现了伊万雷帝杀子之后的惊恐和懊悔,生动地刻画了伊万雷帝扭曲的脸堂、因丧失理智突出的惊恐的眼睛;再看依附在他胸前的王子伊万,在几乎失去知觉的他的脸上流露出乞求谅解的表情,以及身体瘫软无力的状态。强烈的心理反差、如此平静的状态与室内充满血腥的紧张气氛形成了极其尖锐的对比,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惊人的震撼力。在沙皇那令人恐怖的眼神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他内心的痛苦、恐惧、不可逆转的罪行以及失去皇位继承人的悲哀和绝望。红色地毯象征着血流成河,画面上,一根沾满鲜血的铁杖、一把被掀翻的椅子、大片还在流淌的血迹,这一切都呈现了悲剧发生的瞬间。整个画面、地板上、王子的衣衫上、墙壁上和背景上的细节等,均以红色、黒色和昏暗的色调为主,观众所看到的不是静态画面,而是正在发生的、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这幅油画极富表现力,甚至出现了超越时代的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画家深刻的心理描绘、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极为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概括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幅画不愧是俄罗斯艺术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列宾油画《伊万雷帝杀子》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    1885年,这幅画首次与观众见面,顿时引起了激烈的不同凡响。一是由于俄罗斯画派很久没有见过如此逼真和血腥的画作;二是由于画面内容遭到了质疑。皇帝亚历山大三世直接下令将此画撤出展厅,同时禁止画作的收藏者,著名慈善家帕维尔·特列季亚科夫向观众展示这幅作品。有人认为,这幅画的创意源于两年前发生的沙皇遇刺事件;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此画的问世有损皇威。</p><p class="ql-block">    画界同行们钦佩伊利亚·列宾的创作精神,称他成功地揭示了杀子主题,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生动地再现了尖锐刺激的悲剧场景。巡展派画家伊万·克拉姆斯科伊这样写道:“天啊,他画得多么逼真,多么生动啊!……父亲用铁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片刻沉默之后,父亲开始声嘶力竭地哭喊,他扑通一声坐在地上,一手抱住儿子,另一只手捂着儿子的伤口,鲜血从他的手指缝里喷出……父亲野兽般地惨叫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1913年被野蛮观众破坏的名画《伊万雷帝杀子》</span></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当局认为,列宾的这幅画隐藏着政治潜台词。主教公会总监康斯坦丁·波别多诺斯采夫说道:“这幅画作毫无典范可言,只有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和批判揭露倾向。列宾之前的某些画作也带有这种倾向,令人反感。令人费解的是,他画这种场景,究竟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画伊万雷帝?除了上述倾向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动机。因此,不能把这幅画称作‘历史画作’,因为他画的这一瞬间和画面上的一切纯属虚构,根本不符合史实。”</p><p class="ql-block">    在主教公会总监的这番话之后,列宾油画《伊万雷帝杀子》被禁止展览3个月。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由于政治原因被撤展的首例。</p><p class="ql-block">    民主主义阵营把列宾油画《伊万雷帝杀子》看作是揭露暴政的象征,他们似乎是在火上浇油。关于这幅画,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道:“列宾真是好样的,他的画作激情饱满、有力、勇敢并直击目标……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有生痔疮的、精神错乱的食客老太婆,也有卡拉马佐夫那样的父亲,而列宾笔下的伊万雷帝融合了这两个人物,他是最丑陋、最吝啬和最卑鄙的杀人凶手,此类人就该是这幅形象。再看伊万雷帝的儿子,真实的死亡画面充满了美感。好,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关于列宾油画《伊万雷帝杀子》,彼得堡皇家美术研究院解剖学院士兰策尔说道:“画家已经到了滑稽可笑的程度,他的品位低到无法容忍的地步。他刻画的并非沙皇形象,而是画了一张猴脸。我们每个人都曾读过历史,观赏过艺术品,看过舞台剧,我们熟知伊万雷帝的形象,但列宾笔下的伊万雷帝与我们意识中的沙皇形象毫不相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列宾的这幅画作可谓命运多舛。这幅画曾一度被称为“令人厌恶之作”。1913年1月16日,一个名叫阿布拉姆·巴拉绍夫的野蛮观众用利刃划伤了画作并高喊:“这样的血腥我们看够了!”这次事件之后,列宾只好重画一遍。2018年,莫斯科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展厅内,有人竟然打碎了保护画作《伊万雷帝杀子》的玻璃,用金属器皿猛击画作,导致画作严重受损,目前仍在修复中。</p>